汤 霞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助推学生调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下文,笔者立足音乐学科,结合“校园里的民歌风”活动,谈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较早提出跨学科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认为:跨学科是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学科的实践活动。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授认为:跨学科是不同领域互动和探究的知识论和方法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理念”部分指出:要“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根据以上对跨学科的理解,笔者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应具有以下特征。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中的问题单一学科的知识往往解决不了,通常需要调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因此,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师须关注生活,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跨学科主题学习往往具有开放性,没有标准答案、唯一标准。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探究活动,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学科,融合性是其典型特征。如“校园里的民歌风”跨学科主题学习会关联服饰特色、地理位置、居住建筑、饮食文化等内容,让学生在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发展核心素养。
总之,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跨”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达成深度学习,促进核心素养发展,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前,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校园里的民歌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为例,教师根据小学3~5 年级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充满兴趣并已经学过多首民歌的学情,引导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逐步感悟和理解中华民歌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并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唱民歌、观山川、品民俗、悟文化等一系列活动,感受土家族、彝族、汉族民歌的特点,尝试编创民歌并进行演唱或演奏;(2)乐于和同伴进行合作表演,并相互评价;(3)能根据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逐步理解“民歌与人民生活有密切联系,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的道理。
核心问题贯穿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全过程,能让学生的学习更聚焦,帮助学生形成大概念。如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笔者对“校园里的民歌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定了如下核心问题:
(1)我国各民族语言丰富多样,探索民歌旋律与语调、语言节奏、语音强弱的关系,理解民歌“依字行腔”的特点;
(3)是满足杭州港港口转型升级的需要。近年来,杭州港呈现出飞跃发展的态势,但其规模化、专业化泊位相对较少,码头功能相对单一,机械化水平和装卸效率相对低下,集疏运通道不完善、内河航道通航等级不高,缺乏与其它周边港口的互动发展,港口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能力较低,与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为了拓展服务功能,完善港口运输系统,改善港区环境,实现转型升级,建设综合性内河强港,杭州港迫切需要从其地缘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综合交通体系完善优势和港口集疏运通道便利等方面优势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和研究杭州港的发展,使杭州港后发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以适应港口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要求。
(2)民歌在不同民族民俗活动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3)融入什么样的元素能让民歌表演更具民族特色?
(4)探索民族舞蹈不同舞姿与居住环境、民歌旋律的关联;
(5)为什么同一首民歌能够找到不同版本?
(6)中国古典诗歌和中国民歌最常见的结构形态都是“起、承、转、合”,二者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7)许多器乐曲改编自民歌,请举出一到两例。
跨学科主题学习应以学生的“学”为主,以学驱动教,在学习内容上应突出综合性。如依托苏少版《音乐》教材,教师引导学生在编创实践中与伙伴合作探究我国不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表演土家族、彝族、汉族的节日情景剧(见下页表1)。
1.指向核心素养发展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向。如在“校园里的民歌风”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通过分析不同民族的居住环境、民歌旋律和舞姿的关联,发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素养。学生逐渐理解土家族大多居住在山谷,民歌较多使用中音区,旋律简朴。土家族一般举办社巴节,边唱歌,边双手摆动跳摆手舞,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彝族大部分居住在山上,热情好客,民歌旋律高音较多。由于居住地海拔较高、气温低,火把节时彝族人会围着火堆边唱边跳烟盒舞。汉族居住地分布较广,有平原、有高坡等。陕北一带的汉族在喜庆的节日里喜欢手拿红绸、扇子、手绢花等跳欢腾的秧歌舞,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在春节时会敲锣打鼓表演充满灵气的狮子舞……开展以音乐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能让学生真切体会“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的道理,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
2.进行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主题,设计螺旋上升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中,完成跨学科主题学习。如通过搜索相关资料,探究土家族语言、居住环境与民歌《乃哟乃》旋律的关联——土家族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民歌旋律格外质朴,《乃哟乃》中只出现了sol、mi、do 三个音。“乃”读音是平声,土家族民歌旋律对应音高为sol;“哟”读音是轻声,旋律对应音高为mi;“嗬”旋律对应音高为do。学生逐字逐句理解民歌依字行腔的特点。此外,还要进一步探究彝族民歌《阿西里西》旋律中“三音列”的多种组合,探究汉族秧歌调《二月里来打过春》“欢音六声音阶”的旋律特色等,进而感受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联。
3.融合多个学科
在“校园里的民歌风”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学生要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如语言、舞蹈、文学、哲学、美学、社会学、民俗学、地理学等。学生欣赏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综合感知民歌作为“大地的音乐”是如何表达人们的欢乐和悲伤的。活动中,学生唱民歌、观山川、品民俗、悟文化,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收获丰富的体验。
4.聚焦学科大概念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立足某一学科,融合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立足某一学科,意味着教学时应聚焦该学科的大概念,以大概念统整教学活动。“校园里的民歌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大概念之一是“多彩的中国民歌是创作的源泉”。如不少民歌是器乐曲的创作源泉,独奏曲、合奏曲纷纷展现民歌浓郁的民族色彩。学习中,学生随着管弦乐《春节序曲》B 段中陕北民歌《二月里来打过春》的旋律,体验“民歌交响化”的韵味;聆听合唱曲《咚咚喹》,感悟多声部演唱与土家族民歌的关系;对比彝族童谣《花儿朵朵》与民族管弦乐合奏曲《快乐的啰嗦》的旋律,进一步理解多彩的民歌为民族器乐的精彩演奏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评价发挥着指引教学方向、检测教学效果的作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1.关注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时的表现所进行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对于艺术学科特别适用。如对“校园里的民歌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我们设置的表现性评价任务是分组探究土家族、彝族与自己家乡音乐的差异,初步了解民族音乐不同风格特征的原因,并能在校园艺术节的各项活动中,如音乐作品展、音乐论坛、专场音乐会和文艺汇演等,展现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
2.关注过程性评价
跨学科主题学习往往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因此,进行评价时,除了要用表现性评价,还应该用过程性评价。在学习开始前,教师就需要确定评价标准,并以表格或者文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便于师生在几个月或者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时刻对照评价标准,开展生活性、探究性、融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如我们在五年级开学之初,就告知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的内容——通过开展“校园里的民歌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逐步理解中国民歌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每个班级月末可以分组申请展示活动,学期结束前,各班就音乐海报、音乐论坛、专场音乐会和文艺汇演等的效果进行相互评价。
总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新变化。教师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要合理设计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提炼核心问题,同时不断完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