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成长的原动力

2023-09-07 09:00:31吴海燕
江苏教育 2023年27期
关键词:新北区常州市思政

吴海燕

2004 年,我从常州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毕业,回到了母校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心小学工作。这是一所农村小学,但那时在常州市的知名度很高,因为学校连续几年都有青年教师获得常州市语文评优课一等奖,学科研究能力较强,这在当时的农村学校实在少见。就是在这片沃土中,作为语文组一株新苗的我自然备受关注,从中颇为受益。

一、心有热爱,遇见好风景

我有两位师傅,一位是当时分管教学的徐燕娟校长,另一位是语文教研组组长黄华萍老师。她们的教学风格迥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工作中都有钻劲,这给了刚工作的我很多积极影响。尤其是徐燕娟校长,即使是周末,她几乎都在学校加班,而我作为徒弟,经常也跟着“加班”,我拿着教案一字一句地说给师傅听,师傅再一字一句地帮我改。

工作的前三年,我全身心地扑在教学上,执教了多节校级、区级公开课,大家提到我,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一句“要好的”。那段时光的成长,是听得到声音也看得到样子的。工作第三年,我获评常州市中小学教坛新秀;工作第五年,我获得常州市中小学教学能手称号;工作第六年,我成为常州市骨干教师。成长的喜悦感,鼓励着我不断前行。

我认为自己很幸运,遇到了以身示范的师傅以及一群合拍的同事,还遇见了一群可爱的学生。我将第一届学生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初为班主任,我投入了满怀的热情。春天的时候养蚕,男生们会手脚伶俐地爬上学校的一棵老桑树,采下一堆桑叶,不久后,教室后面的稻草垛上结满了雪白的蚕茧;秋日下午,我和学生坐在稻田里,看金色的稻谷在风里摇晃,感受扑面而来的丰收的味道。小镇敬老院的老人们几乎都认识班里的学生,因为我们是去得最勤快的,也是干活最麻利的。“红马甲”小志愿者是学生的另一个身份,在学校甚至小镇都是一道特别的风景线。课余时间,学生在学校里自发地捡拾垃圾,到菜场、街道做环保宣传,脸上洋溢着神气与骄傲。我多么喜欢我的学生,多么喜欢班主任工作呀,那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我所带的一个班级被评为新北区优秀中队,我也连续三年成为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那个时候特别流行在微博上写教育随笔,学校校园网会有教育故事点击量的排行榜。刚开始,我为了完成每月一篇的任务,绞尽脑汁“找”故事,不过写着写着就有了灵感:小竹林里学生默默扶起被踩掉的春笋,一群学生想办法取回踢上车棚的毽子,我下班后去村里家访的曲折经历……当留心观察生活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有很多可写的故事。我写着写着就有了成长,当把这些变成文字的时候,我就会沉下心来思考故事背后的意义与价值。

于是,我在做班主任工作时,除了带着一腔热情外,开始产生对教育的反思。比如,如何组织主题化、系列化的德育活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对班里的调皮学生,教师可以怎样教育引导,并与其家庭有效合作?我在主题阅读中寻找答案,让真实的教育困惑和问题推动我的研究与思考,这些研究与思考也成为课题研究的开始。之后,我主持了江苏省少先队课题,和老师们一起开展“关爱教育”,并被聘为学校德育主任、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开启了最初的德育科研。

二、尽力而为,收获小欢喜

2012 年,因为工作调动,我来到了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这是新北区的窗口学校。面对和原来完全不一样的教学环境、教学要求,我和新教师一样从头开始、埋头工作。一次小机遇,让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结缘。

学校要派两名教师参加区级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基本功比赛。当时,各校对品德与社会学科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大家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副课”,学校考虑我曾有过德育管理工作的经验,就把这个参赛机会给了初来乍到的我。而我也很幸运地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进入总决赛,并获得了一等奖。

对品德学科还懵懵懂懂的我,就这样站到了一个“高起点”,然后才开始真正接触这个学科。我担任了学校品德与社会教研组组长,有机会参与各级各类的学习培训,还成为当时常州市品德教研员王俊老师主持的省级课题组核心成员。参与“小学品德学科‘道德两难法’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让我受益匪浅。在王俊老师的引领下,我对品德与社会学科有了深入的认识与扎实的实践,更重要的是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两难思辨”的意识慢慢成形,这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2014 年,我竞聘到学校中层岗位上,有了更大的空间来组织和参与德育工作:仪式课程的设计、中国梦舞台的打造、求原银行评价体系的建设……我和同事们在不断的挑战中突破自我。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了深度反思,针对长期以来德育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缺失的问题,探索新的视角,开辟新的思路,即创设源自真实生活的两难情境,引导学生在道德冲突中进行思辨与判断,继而进行道德选择,由此生成新的道德认知和行为。

几年中,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展课堂实践研究,编写教师指导手册,征集学生的两难作品,探索并形成了学校“道德两难”课程范式。学生在情景模拟中体验感悟,在辩论环节针锋相对,在策略探究中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初步掌握了应对两难问题的基本策略。学会思辨、敢于表达、智慧作为,成为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学生的鲜明特质。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道德与生命的成长,我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周苏明副校长共同撰写了《我该怎么做》一书,“指向儿童品格发展的‘道德两难’课程实践研究”也获评第三批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优秀项目。

2016 年,我有幸加入江苏省特级教师杨文娟的名师工作室。杨文娟老师带领工作室成员围绕“学生品德关键能力的培养”主题进行实践研究,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八大关键能力,这些成果具有前瞻性。杨老师虽然工作非常繁忙,但每月活动从未缺席,她严谨踏实的作风、温厚可亲的品格深深地濡染我们。杨老师总是鼓励我:“这个研讨课就算拿去当评优课,也是一等奖水平。”“吴海燕,你现在评课有点儿小专家的感觉了。”……这些鼓励激发了我的自信,让我有了更大的前进动力。2016 年至2019 年是我专业成长最快的三年,我执教的《平安回家》《生活离不开规则》《家乡物产养育我》等课得到了高度评价,论文案例也是高产阶段。名师工作室学习周期结束时,我还被评为“优秀成员”。

三、不断出发,抵达新彼岸

一个人内在价值的浓度,决定了教育人生可以抵达的高度。2020 年8 月,我走上校级领导岗位,来到常州市新北区香槟湖小学,开启了一段新的成长征程。在这里,我又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成长中的重要导师——江苏省特级教师、长三角地区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专家沈亚萍校长。沈校长是一位实干型校长,她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我,让我在迷茫中寻到专业进阶的路,在被充分尊重和信任的环境中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我渐渐明白,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美好教育愿景的创造者、阐释者和实践者,在做好小我的同时,要有更大的格局、更高的站位,对教育要有自己的认识和追求。于是,我重新定下了个人目标,并将个人愿景化为团队教师的共同愿景:我们要内心充盈、知行合一、敢为人先,成为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学习力和创新力的教育者、协同者、引领者。

如何建设高品位、高质量、深内涵的学校?我和团队的老师们从明晰学校办学理念做起,大力开展常州市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的建设,以项目研究推动发展,学校荣获“常州市思政育人特色学校”“常州市主动发展示范校”等称号。一次次出发,一次次抵达,在积极行动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实践的乐趣和蜕变的喜悦。在做好学校工作之余,我不断挑战自我,主动作为,努力实现思政领域的不断“出发”。

首先是主动服务。我认为教育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刚得知自己被聘为常州市新北区道德与法治兼职教研员、常州市新北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工作室领衔人时,我内心激动而惶恐。我并不害怕付出,但担心因自己能力不足而无法引领团队更好地发展,尤其是我们工作室的18 位成员中有资深的高中思政教师,有多位获得省评优课一等奖的骨干教师,我该怎么做好领衔人工作呢?在常州市新北区教育局相关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草拟了联盟章程、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通过“三大行动”,即专项学习行动、教研领航行动、名师孵化行动,推进区域思政名师的打造。我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区域教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跨学段的集体备课、观课、评课、教学研讨等,实现思政学科不同年段的沟通互动、经验交流、借鉴启发。我们建好“研修营”,为教师提供专业补给,从研修模块、研修内容、研修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做到培训课程化、研修分层化、成长个性化。我想,唯有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凝聚和激发团队的热情,聚焦一个主题去研究,让大家成为并肩同行的实践者、善思笃行的实干家。

其次是主动链接。学校不是孤岛,只有不断地与外对接、融合,才能让学校教育真正与社会连接、与时代共频,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思政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我和成员们不断更新思想,树立“大思政”理念,组织开展丰富多样、健康向上、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高质量的思政“第二课堂”;依托“家长学院”,向家长传达科学的教育观,推动思政教育由学校走向家庭,形成思政育人合力;挖掘本地现有的思政教育资源,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家门口的思政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驱动“学校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我们还与南京、苏州等地的学校联合共建,与常州工学院携手合作,与集团学校密切联系,开展系列活动。在阜阳市“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校园长提升研修项目中,我区的思政一体化活动得到了与会校长们的高度认可,并在常州市电视台专题栏目做了报道。

再次是主动创生。新时代新要求,在“双减”“双新”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落实思政教育工作?我认真学习《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对工作的复盘、更新、创生中,不断健全区域思政“1+X”的工作机制,凝聚多方力量、统整区域资源、搭建广泛衔接、建立共享体系,以“十百千·红思政”工程为抓手,开启全区近60 所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工作,推进思政名师成长计划、思政优质百课计划、思政资源云享计划等,实现新北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在积极行动的过程中,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戴慧、区教研员曹燕多次参与我们的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与高位指导,教育局行政推进和教科院学术引领“双轮驱动”,让新北区的思政课程研究不断深入,而我更是深深感受到了实践探索的乐趣、成长蜕变的喜悦。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当我们在教育路上一直保持着探索研究的姿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会发现道路越来越宽阔。我愿本着初心,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向着光的方向,努力前行!

猜你喜欢
新北区常州市思政
常州新北区推动化工医药企业特殊作业管理数字化转型
常州市测绘院
城市勘测(2023年5期)2023-11-03 01:32:36
常州新北区“危污乱散低”治理助推产业转型蝶变
善小亦如春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中小学校长(2022年5期)2022-06-29 08:35:40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 聚集危化重点 筑牢安全根基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