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痞坚之处,必有伏阳”理论探析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诊治

2023-09-07 04:12:51林莹莹胡艳红柯发杰叶照达
福建中医药 2023年5期

林莹莹,胡艳红,柯发杰,叶照达,陈 胜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多为50 岁以上人群,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视力呈进行性损害[1]。现代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干性AMD 和湿性AMD。干性AMD 起病缓慢,视力损害小,临床表现为患眼视力逐渐减退,可伴有视物变形,眼底可见黄斑区玻璃膜疣、色素紊乱及地图样萎缩;湿性AMD 分布广泛且危害巨大,是重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临床表现为患眼视力突然下降、视物变形或中央暗点,眼底可见出血、渗出及玻璃膜疣,晚期黄斑下出血机化形成盘状瘢痕,中心视力可完全丧失。根据AMD 临床症状,中医学将其归属于“视瞻昏渺”范畴,其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劳思竭虑、素体阴虚、情志内伤及年老体弱等,与肝、脾、肾三脏有关,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2]。历代医家多从气滞、血瘀、痰阻、湿停等论治湿性AMD。《金匮要略·心典》指出“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故本文分析湿性AMD 与“痞坚”“伏阳”的关系,并探讨其相应的治法,拟为临床治疗湿性AMD提供思路。

1 痞坚之所成

陈达夫在《眼科六经法要》中指出“黄斑属脾”[3]。《兰室秘藏》载:“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4]目之所以能明视有赖于脾之精气充养,脾气能统摄目络血液。《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云:“阳气升则津液化。”[5]AMD 患者或因年老脾虚,或因饮食不节,脾胃损伤,阳气的升发和推动功能失司,导致津失输布,化生水饮;水谷不化,酿生湿浊,“得气与火,则结而为痰”[6],痰湿上泛于目,留于黄斑局部,便形成了“湿停、痰饮之痞坚”。《审视瑶函》曰:“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目之为体……营卫之膏液”[7]。目受营卫气血滋养,营血在阳气的温煦、推动下而运行周身,渗灌玄府。若阳气不充,或失其正常功能,均可致血行不利,滞而成瘀,由此便成“血瘀之痞坚”。

此外,《黄帝内经·灵枢》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色视物”“和喜怒而安居处……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8]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和则条达有度,气机升降有序,气血均衡,目能明视。若七情内郁,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之痞坚”由之成。气郁化火,灼伤脉络,血溢络外,留而成瘀;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迫血妄行,络外离经之血留而成瘀,也可成“血瘀之痞坚”。故在湿性AMD 的病程中,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导致气滞、湿停、痰阻、血瘀,诸般失常悉成“痞坚”,在眼底表现为黄斑部水肿、渗出、色素紊乱、玻璃膜疣形成和出血,甚至视网膜瘢痕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

2 痞坚之处,必有伏阳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8]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着机体内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正常化生与代谢。痞坚之处,即为气滞、痰阻、湿停、血瘀等所致的体内一切不通之处,在此“痞坚”所处之地,气的升降出入失常。《丹溪心法》曰:“郁者……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不得变化也。”可见,“痞坚”致郁也。气郁则能化热化火,故“伏阳”是病理因素或产物(即痞坚)郁遏阳气的结果。AMD 患者痰、湿、瘀互结,阻滞气机,可致阳气运行、输布失司,伏阳为患,且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如前所述,阳气敷布失司、运行障碍可致阳热怫郁,怫郁化热是伏阳致病特点之一。《素问玄机原病式》云:“玄府者……乃气之出入升降道路之门户也……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升降出入之道路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9]目为玄府,内含脉道孔窍,为气机升降出入之门户。在生理情况下,玄府气机通畅,血、精、液行于脉道,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濡养双目,则目无所苦[10]。而阳热怫郁可密闭玄府,局部气液、血脉、营卫均受阻,致使“痞坚”愈重。而且在伏阳状态下,阳气温煦无能,卫外失司,致寒邪易凑。黄斑局部素有痰湿、血瘀、气滞之痞坚,再与寒邪相凑,“瘀血留滞作癥”[11],局部瘢痕形成,如《本草经疏》所言:“癥坚积聚血瘕,皆血分虚寒,凝而不行所成”[12]。

3 祛“痞坚”,兼顾“伏阳”之治

尤怡在论述仲景应用木防己汤治疗膈间支饮时,着重强调方中所配伍之石膏,其性大寒以清热,味辛以散饮,故而提出“痞坚之处,必有伏阳”的见解[13]。清代医家张秉成的《成方便读》中有8 首方剂注解提到了“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分别是越鞠丸的“气郁伏阳”、复元活血汤和太乙保和汤的“血瘀伏阳”、半夏泻心汤的“邪湿伏阳”、保和丸之“食积伏阳”、导气汤和疝气方的“寒郁伏阳”、真人活命饮之“肿胀伏阳”[14]。细探8 首方剂,诸方在祛“痞坚”的同时,均配伍清“伏阳”之品,如栀子、天花粉、黄芩、黄连、连翘、川楝子及木通等。以上“伏阳”之治,均用寒凉之品,盖因所治病症均为“伏阳”导致的热气怫郁。

阳气伏遏于局部可致热气怫郁,玄府闭密,或招寒邪乘袭。所谓“伏阳之治”须结合实际情况。在湿性AMD 病程中,病位黄斑即为“痞坚之处”,气滞、湿停、痰阻、血瘀均可在局部发生。临证时若单纯予理气、祛湿、化痰、袪瘀治疗湿性AMD,效果并不显著,且病情易反复。而在袪“痞坚”的基础上,若兼顾“伏阳”之治,伍以清玄府之热气怫郁或散外来之寒邪之品,则皆能奏效。气郁之伏阳,可在理气基础上加用栀子,取其舒畅之性以疏散郁结,散无形之气或治流动之湿[14]。湿停之伏阳,可在祛湿之上配合黄芩、黄连。“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上以清风火之目病……皆燥湿清热之效也”[15],黄芩性能近似黄连,增强其寒清苦降之功,二者相合,既能加强祛湿之效,又可清伏阳郁热。痰凝之伏阳,可配伍性平偏凉的桔梗,能载药上行清利头目,有祛痰之功,用于痰凝热郁之黏痰恰如其分。血瘀、肿胀之伏阳,可在化瘀、消肿的基础上配伍天花粉,能入血分而消瘀血、清郁热、润血燥,正合血气郁久化热化燥之治,又能消肿散痈。

4 小 结

AMD 是难治性眼底病之一,中医学认为其病机为血瘀、气滞、痰阻、湿停等,黄斑为病位,即“痞坚之处”。“痞坚之处”阳热怫郁从而导致“伏阳”,“伏阳”又进一步加重“痞坚”,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临床治疗湿性AMD 不能单纯地袪“痞坚”,当在祛“痞坚”的同时注重除“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