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康复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3-09-06 18:18刘立夏刘晓辉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4期
关键词:高职

刘立夏 刘晓辉

摘  要  医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分组竞争联合分阶段测试在高职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为将来医教融合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  康复专业;医教融合;分组竞争;分阶段测试;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04-0126-04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Rehabilitation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Perspec-

tive of Med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LIU Lixia, LIU Xiaohui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medicine and education and co-

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are important mea-

sures to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pro-

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nhanc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ica-tions.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s the key. This study explores positive role of grouping com-

petition and joint phased te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provides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integration of medicine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specialty; integration of medicine and education; group competition; phased tes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  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Nursing,

Anyang, Henan, China, 455001

0  引言

加强校企合作、医教融合是推进医学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河南护理职业学院非常重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医教融合,如校内教师定期到医院实践、聘请医院医生参与校内教学、邀请企业参与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等,有效丰富了教学形式和内容。但是处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疲于“应对”各种网络新闻,在课堂上往往爱玩、爱动、没耐心,造成学习目标缺失、自制力较差,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1]。被动接受并不是真正的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后天激发和培养,传统的简单输入式教学需要改进。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成为大学教师的重要课题[2]。

本研究在2021年2月至2021年6月期间,選取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共计134人作为研究对象,以“运动学基础”为学习内容,研究分组竞争联合分阶段测试法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为将来的医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经验,促进“校院一体”创新融合、协同发展。

1  一般资料

2021年2月至2021年6月期间以河南护理职业学院2020级大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的康复1班和康复2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康复1班(对照班)66人,男生32人,女生34人,平均年龄(20.1±1.3)岁;康复2班(试验班)68人,男生37人,女生31人,平均年龄(19.8±1.5)岁。主讲教师和考核教师均相同,两个班级学生在性别、年龄、使用教材、教学课时、前两学期期末成绩(理论成绩+实训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研究方法

两组学生均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运动学基础》第3版教材(蓝巍、马萍主编)。对照班按照传统的授课模式授课(以讲授法为主);试验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加以“分组竞争联合分阶段测试”。第18周两个班级统一结课,第19周统一进行期末测评。

分组竞争即人为地把试验班分为8个小组,每组8人左右,各组成员由学生自愿组合,教师和班长根据男女比例、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等进行适当调整,每组自行选取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抢答,同时起到监督和督促的作用。每节课的课中和课后,教师均会根据学习内容布置一些问题(单选题、判断题和简答题均可)由各组讨论并作答,作答结果第一时间交给教师,教师当场考评,考评结果以答题准确率为准,各组答题准确率一样的情况下参考答题速度。根据考评结果,成绩前四名的组每次分别加“4分”“3分”“2分”“1分”。每两周公布一次各组排名,根据各组排名进行奖罚,以调动各组的积极性。

分阶段测试即每两周组织一次10~15分钟的线上考试,以选择题为主。通过间断性的测试,一方面检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2  评价方法

一方面,以学期末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指标之一;另一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自己所在班级授课方式、考试方式等方面的主观感受和真实体验。

2.2.1  期末成绩测评

包括理论考试及技能考核。理论考试为100道单选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由授课教师统一命题,院系统一组织考试、统一安排监考教师;技能考核为10项技能操作题,每题10分,满分100分,现场统一打分,学生最终得分取各考评成员给出的平均分。

2.2.2  满意度和问卷调查

通过微信小程序“问卷星”自行设计匿名调查问卷表。调查两个班级学生对各自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情况和学习体验情况,其中满意度情况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四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 ×100%。

2.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 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理论考试成绩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试验班学生理论考试平均成绩为88.16±5.22分,明显高于对照班,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技能考核平均成绩为91.36±

6.18分,明显高于对照班,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如表1所示。

3.2  学生满意度调查

通过满意度调查发现,试验班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非常高,满意度达92.65%,而对照班学生的满意度是67.69%,如表2所示。

3.3  试验班组长和组员满意度对比

问卷调查显示,试验班组长分组竞争联合分阶段测试模式的满意度达100%,试验班学生的满意度达91.67%,如表3所示。

3.4  学生学习体验情况问卷调查

为了调查学生的真实学习感受和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设计调查问卷,包含七个方面,如表4所示。

4  讨论与分析

4.1  分组竞争制要以科学的分组为基础

学习小组是一个关键的协同学习社区,是实现深度学习的纽带和中枢[3],因此,如何科学地进行分组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融合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4]。进行分组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自由意志又要兼顾到各组的学习成绩、男女平衡、活跃学生数量;既要保持组员成员不变又要及时调整、优化组员结构。只有科学合理地分组才能使各个小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从而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在进行问卷调查时,有学生反映组内个别学生总是不配合、不参与,导致本组积分较低;有学生反应和本组其他学生不熟悉,无法融入。但是,如果将一个宿舍或关系较好的学生分在一组,则容易造成思想涣散、约束力差以及浑水摸鱼的情况,反而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因此,提倡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由教师和班长根据学生的性格、性别、宿舍和平时成绩等因素进行相应调整。

4.2  分组竞争制的好处

由表4可知,不管是试验班(91%)还是对照班(75%),绝大多数学生很期待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分组竞争。一方面,分组竞争制可以激起学生的胜负欲,调动学习积极性,摆脱理论课枯燥无味的缺点,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分组形成团队观念,在每次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积累一定的经验。

分组竞争将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竞争,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必然会激励学生课后进行主动学习、互帮互助。这样反而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目的[5]。由表3可知,组长的满意度更高(达100%),这可能是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組长的受益最大,在分组竞争的过程中,组长的组织能力、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均会得到锻炼,声望也会得到提高。总之,分组竞争能有效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教师要掌握其中的策略和技巧,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6]。

4.3  分阶段测试的好处

大学期间因为无作业、无压力,很多学生的学习惰性得以助长,慢慢变成了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学习的“手机族”“低头族”。而分阶段测试让学生带着一定量的作业和压力,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7]。多次分阶段测试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或压迫感,从而让部分学生产生厌恶心理。但是经过一学期的试验发现,试验班有高达91%的学生期待进行分阶段测试,对照班也有75%的学生很期待(虽然这些学生没接触过分阶段测试,但是起码反映出他们想要学习的意愿),充分证明了大多数学生的自我要求很高、学习意愿很强。

4.4  分组竞争联合分阶段测试的经验值得提倡

本研究发现,试验班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满意度调查均明显高于对照班,问卷调查也发现试验班学生非常认可该教学模式。分组竞争联合分阶段测试模式使学生有了压力和动力,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8]。通过变相“施压”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状态和感觉,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合作的精神面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个人发展,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取决于学生本身[9]。不管是常规的校内教学,还是校企合作、医教融合,想要提高教学效果,都离不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时,除了要考虑把学生“送出去”,也要考虑“送出去”以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积极性,好的经验需要坚持和传承。

5  结论

大量的文献研究[10-11]证明分阶段考试的有效性,黄续等[12]建议采取分阶段多形式综合考试的方式取代传统的一次性闭卷期末考试。新乡医学院[13]

的实验课考试同样采用多元化、综合性的考评制度,他们把口试、笔试、作业和平时成绩纳入总评成绩的范畴,这种制度能够促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综上所述,高职康复专业采用分组竞争联合分阶段测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受到学生的一致喜爱和好评,效果显著,具有可行性,可以为学校学习、医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学生实习等阶段提供借鉴。

6  参考文献

[1] 郭海涵,于小艳,李昂.教风学风协同建设的育人机制

研究:以山东农业大学食科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电

子版),2022(1):94-95.

[2] 杨晓宁,王元明.从需求侧谈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的探索:基于大连大学本科生思政课学习的调查[J].大

連大学学报,2022,43(2):8-15,22.

[3] 管卫兵,汪振华,张饮江,等.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

学活动设计改革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

226-229.

[4] 游佳.精心设计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以译林版小学英语

5A Unit8《At Christmas》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

考,2021(27):39-40.

[5] 周文婷.“导生制”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学习题课教学

中的应用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18.

[6] 郭围.分组竞赛活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英语教师,2020,20(24):168-170.

[7] 冯秀芝,任艳玲,刘立萍.基于网络平台的分阶段微测

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

程教育,2019,17(13):151-153.

[8] 郑玉莲.本科大学生学习评价游戏化设计的理念与路径

[J].教师教育论坛,2019,32(3):88-92.

[9] 任凯,牟杨,叶陈.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康复专业运动

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9,

37(15):37-39.

[10] 刘静,王玉,孙丽梅,等.关于皮肤科临床实习教学模

式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6):65-68.

[11] 郭冉.肾内科护理实习带教中采取分阶段目标教学模式

的应用效果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1):

121-122.

[12] 黄续,王玲.考试内容及方法的改进,促进教育质量的

提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5-6.

[13] 范文艳,许娜.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导向的高校实验考

试改革[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4):532-533.

猜你喜欢
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应用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高职“创业课”该怎么上?
高职英语发展史
提升高职“多元”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