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的资产权益保障及对策

2023-09-06 02:22北京张煜婷
现代企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国有资产资产国有企业

□ 北京 张煜婷

国有资产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产业之一。据统计,截至2021年,我国国有资产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受到国家有关单位、媒体以及广大群众的关注。所有者的界定与缺位、企业监管体系不健全、现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随之也成为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焦点,这些复杂的现实问题逐渐成为了我国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因素,极大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本文通过分析国有资产处置过程的内容,研究国有资产在处置过程中的资产权益保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建议,探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权益保障等情况,努力实现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战略目标,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一、国有资产处置概述

国有资产处置,实质指的是一种特定的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活动主要是通过国家对政府部门职能的赋予,示意政府部门对国有资产展开处理、配置和转移等处分活动。因此,国有资产处置也可以称为“国有资产的处分活动”。而国有资产在实质的生产运营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自然磨损情况以及其他的一些意识形态转变导致的变化,这些损失也给国有资产的处置带来影响。在现代企业的生产与运营中,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创新管理模式,调整管理结构,开发管理新技术,以积极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因此,现代企业必须不断进行资产结构和运行模式的调整与升级,保证国有资产在进行流动与运转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妥善配置,从而不断提升运营效率,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国有资产处置可以分为产权处置和经营性处置两种。产权处置主要指的是对国有资产经营权、处理权的处置,产权处置是国家通过对行政主体的授权来保证实施的一种管理活动,产权处置能够保证国有资产掌握社会共同利益,提高经济效益。而经营性处置主要指的是国有资产经营者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和重新分配的活动。经营性处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有资产的有序流通,调整并升级国有资产的结构,来不断提升国有资产的整体经济效益。当前,国有资产处置面对的主体对象主要是一些经营不善、待破产和清算、闲置不用的资产、国家持有的股票及债券等,或者是一些政策性和其他原则的资产类型以及国家所属的技术专利和商标类的无形资产产权等。另外,国家还可以获得一些国有资产的处置收入,处置收入主要指的是在等价有偿的资产处置过程中所获得的国有资产变现收入,例如:出售股票的收入,无形资产转让的收入,企业兼并的收入以及破产企业清理并扣除债务所得的收入,一般来说国有资产处置通常用于上交国家,从而进行国有资产的再投入与再分配。

二、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的资产流失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的资产流失现状。当前,我国的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跨国投资中的资产流失、企业改造中的资产流失以及内部控制所导致的资产流失。

在跨国投资过程中产生的资产流失,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国有企业缺乏相关投资经验产生的。简单来说,在进行合资企业的构建与完善的过程中,很多情况都是使用无形资产与其他固定资产来实现的,不免会产生一些非货币形式的情况。针对这种交易情况,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缺乏充足的实践经验和投资经验,往往会产生一些偏差大、不科学的评估活动,从而导致因为缺乏经验而产生的土地、专利等国有资产无法合理列支的情况。还有可能会产生现有资产价值的认定不当,产生资产价值被高估、实际资产价值下滑的情况,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生租金过低以及利润转移等问题,造成跨国投资中的资产流失问题。

企业改造中的资产流失主要可能通过偏差价格转让或者职工持股管理缺失等情况,而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部分国有企业未能从根本上进行科学、规范的股份制改革工作,没有严格按照严谨、规范的评估原则进行股份制改革,这个过程导致资产的价值受到较大影响,造成资产流失问题。而职工持股管控不专业,可能使其持股价格低于公允价值,而在国有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时,剔除市场环境、政策等客观因素影响,评估的市场公允价值如低于企业审计账面股利息的情况,就可能会导致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现象。

内部控制所导致的资产流失主要是由于部分国有企业的财政基础不牢固、财政工作不到位而导致的。当前,一些国有企业在内部管理和控制工作中,管理力度往往不够到位,甚至没有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条例,只是流于形式的进行管理和监督工作。这种不规范的管理工作使得国有资产权益的保障工作部分失能,可能引发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甚至还会发生国有资产的公款私用等腐败问题。久而久之,会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出现问题,产生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

2.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的资产流失存在的问题。第一,所有者的界定与缺位。资产管理的前提是进行合理的授权经营活动,授权经营主要指的是利用授权的方式来实现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因此,管理者必须理清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管理的责任意识,才能保证进行合理规范的资产管理活动。而在实际过程中,部分国有企业存在着过于形式化的现象,强调授权与被授权主体的责任,而忽视了整个过程中对国有资产授权方的监管责任,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进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界定与管理工作。

第二,企业监管体系不健全。在混合所有制的经济改革进程中,我国的国有企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中也强化了经营者的经营权与管理权。然而对于经营者的体制改革进程却较为缓慢,经过笔者对相关数据的调查与了解,发现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并不适用于现代化的企业改革工作。同时,针对经营者的改革工作进行得不够彻底,改革力度也相对较小。在实际的改革经营体系与机制的过程中,只是片面的加强了管理者或厂长的经历经验,而这种结果往往是不利于企业的监管体系完善的,还可能会导致管理者的越权、越位现象。同时,我国的相关部门中虽然已经突出并构建了监察管理机构的力量,但是监察管理机构对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工作来说,并不是专业的、规范的管理者,往往不利于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管体系。

第三,现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的租赁经营和承包经营工作进展得如火如荼,在国家法律政策中,却没有关于租赁经营和承包经营针对性的规定。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缺乏相应管理机制和体系的情况,再加上现行的管理机制不够严谨和规范,将租赁承包的压力转给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租赁承包前,还缺乏相应的资产保障机制,不仅模糊了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等权限,而且导致国有资产得不到安全保障,从而容易产生一系列的资产流失问题。

三、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资产流失问题的解决对策

1.构建完善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首要问题就是要明确国家所有制这一战略目标,国有资产是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力量。简单来说,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主要指的是坚持国有资产国家所有制,国有资产具有社会公众性和公共服务性,国有资产属于全国公民共同所有。维护国民权益的需要,是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建立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坚持从基础上解决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关系,明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的权属关系问题,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督与风险防范机制,保证国有资产能够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进行管理和分配。国有资产的风险防范机制要从三个方面来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机制、风险评估和分析机制以及风险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架构,设立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和管理部门,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上对企业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同时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综合分析并预测国有企业要面临的风险类型和风险等级,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制定风险防范规划和预案。另外,要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国有资产管理专业素质培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积极运用好现代化的风险预测技术和风险数据交流与获取平台,做好灵活应对与处理重大风险事故的对策。

2.优化相关工作的法律、制度机制。在近年来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我国对于国有资产产权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并且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以至于国有资产权益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笔者认为应该不断完善国有资产流失的司法追偿制度,不断优化国有资产流失方面的法律制度和体系。

司法追偿制度主要指的是通过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等,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检查权和审判权的使用,目的是为了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合法性,恢复国有资产所有权。一方面,要明确国有资产流失过程中的民事责任和经济责任,保证责任落实到人,严惩和治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同时,明确管理部门和国有企业的权利与义务,通过法律的形式,不断增强司法机关和审判机关的职权和义务。另一方面,还要增设侵犯、冒名国有资产的整治措施,完善法律惩治力度。按照科学严谨的办事原则,不断调查和监督整个过程的国有资产流失情况,通过严厉的惩治力度和刑法监督,不断完善刑法的调控机制,保证刑法作为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有力武器,对国有资产流失行为进行高效监督。

3.明确国有资产流失评价及责任追究机制。从政治学的角度上来看,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的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管理规定,或者通过失职、渎职等行为,导致国家国有资产的流失以及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的损害。而国有资产流失责任追究制度是用来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保护所有者的合法利益,以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

通过强调并运用国有资产流失责任追究制度,可以先明确国有资产流失评价工作以及责任追究机制。一方面,要不断明确国有资产流失责任追究的基本原则,严格落实“实事求是,流失必究”的责任追究方式。同时,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按照相关的国有资产流失责任追究办法来进行有关行为的处理。另一方面,要不断明确责任追究的主体、对象和范围,责任追究的主体主要是追究者,责任追究的对象即为被追究者。在进行责任追究的过程中,要严格落实追究和查处的程序,按照程序执行。任何一件国有资产流失责任追究案件,都必须严格从提起、立案、调查、认定和鉴定、作出审查结论等流程来完成,通过责任追究的形式来对工作人员的玩忽职守等行为做出惩罚,确保国有资产责任追究制度的完善,维护国有资产持有人的利益。

另外,要确保国有资产流失责任追究工作的落实情况。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科学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责任体系,保障国有资产流失责任追究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同时,要抓紧完善并出台《国有资产流失案件责任追究办法》,形成完整的国有资产流失责任追究体系。不断落实过程中的责任分配,做到权责明确,责任到人,拒绝出现推诿和消极等待的情况。在进行责任追究时,还要讲究关注时效性问题,根据案件的性质和内容,强调“无期限责任制”,使责任追究和问责产生应有的威慑作用,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情况。

4.防范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主要表现为生产经营粗放、决策失误以及盲目扩大企业消费等情况而产生的国有资产流失。隐性流失主要是由于国企经营者权力越位、国企管理部门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不够以及企业管理不到位等情况产生的。隐性流失虽然是国有企业内部环境导致的,但是也需要管理者引起重视,否则会给国有资产带来负面影响。

企业要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可以通过建立职业经理人资格认定和准入制度,打造并形成职业经理的人才市场。同时,要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与奖励制度,激励职业经理人的有效工作,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另外,实行任前个人财产的登记制度,鼓励全员参与,齐抓共治,规范招标程序,杜绝出现不法行为造成招标干扰,要有针对性地展开定期的专项检查和监督工作。

四、结语

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权益保障问题,日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为跨国投资中的资产流失、企业改造中的资产流失以及内部控制所导致的资产流失,结合当前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例如:所有者的界定与缺位、企业监管体系待健全、现行法律体系待完善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来保障国家资产权益这一战略目标。同时,加快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督与风险防范机制,优化相关工作的法律和制度机制,建立和完善司法追偿制度。明确国有资产流失评价与责任追究机制,运用国有资产流失责任追究制度,强调国有资产流失责任追究的基本原则和主体,有效防范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只有综合做到以上措施,才能够有效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帮助维护资产持有者的合法利益,保障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平稳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猜你喜欢
国有资产资产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