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几个原则

2023-09-06 18:49淮滨县基础教研室郑振祥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平均数长方形乘法

■淮滨县基础教研室 高 莉 郑振祥

作业作为课堂的拓展和延伸, 作用甚多。具体到数学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其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检验教学成效。 因此,精心设计数学作业,对减负提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意义重大。

通过对现行数学作业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要遵循几个原则,才能设计出“美味有营养”的作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依标扣本原则

数学作业设计要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关于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作业的要求, 紧扣教材和教学内容要求。具体来说,作业设计一要指向数学核心素养,二要符合新课标,三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四要有真实问题情境。

例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笔者考虑到学生对平均数并不陌生, 但对平均数的认识还处于感性层面, 就在课前安排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均数。 这样做一是为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做准备, 二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这样的预习形式比较新鲜,学生有兴趣。 学生课前用心找生活中的平均数,并试着与爸爸、妈妈说一说对所找的平均数的理解,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初步认识了平均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先通过“移多补少”的方式进一步认识了平均数,接着通过观察,逐渐发现“平均数=总数÷总份数”,理解更加深入。

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平均数的作业,学生学着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课上交流时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 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问题。

二、“教学评”一致性原则

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评”一致性,作业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把评价嵌入作业本身, 充分发挥作业的评价和激励功能。

还以《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为例。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通过拍球游戏认识、理解平均数, 学生积极互动, 思维得到碰撞, 对平均数的理解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和数学本质, 体验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和联系。在课堂练习环节,笔者设计了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学生猜平均数可能是几,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 质疑问难, 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三、书面作业和实践性作业相结合原则

数学作业既要有书面作业, 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要有实践性作业,在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在学习完《年月日》《时分秒》后,笔者让学生写数学日记, 并用上相关的时间单位。学生用数学语言去表达,用数学思维去思考,不仅锻炼了应用能力,更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笔者设计了一些实践作业。 学生动手实践,把不规则的橡皮泥等通过变形,转化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通过排水法实验,明白上升水的体积就是水中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这样,学生不仅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明白了以上两种方法其实都是转化的方法,“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四、因材施教、分层设计原则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设计分层作业符合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高。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从A、B、C 三类作业中任选两类完成)。

A 类作业

1.知识回顾。

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我们是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 )剪开,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了( ),然后通过( )拼成一个( )。 发现:转化前后,面积(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 )。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用字母表示是( )。

2.填一填,并写出思考过程。

(1)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0cm,高是12cm,它的面积是( )cm2。

(2)平行四边形的高是9cm,底是高的3 倍,它的面积是( )cm2。

B 类作业

3.长方形活动框架的奥秘。

(1)利用身边的硬纸板或吸管等制作一个长18cm、 宽15cm 的长方形活动框架,求出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2)拉动这个长方形框架,把它拉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3)将拉动后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长方形比较,发现:周长( ),原因是( );面积( ),原因是( )。

(4)刚上课时,有小朋友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邻边×邻边, 现在你是怎样看的?为什么? (结合上面拉动过程说说你的想法)

C 类作业

4.铺一块底是30 米、高是45 米的平行四边形草坪,如果每平方米草坪需要45元钱,共需要多少钱?

这样的作业检验和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素材选取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设计A、B、C 三类作业体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五、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的设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通过丰富的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作业实践中。

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笔者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与爸爸妈妈交流。 “找乘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画乘法”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动手实践能力,“说乘法”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比大小》后,笔者让学生用扑克牌玩一玩“大鱼吃小鱼”的游戏。 游戏是一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理解了数的大小。 这样的作业,学生完成的热情高,完成的质量也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 在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中,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力争通过有效的作业设计,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作业习惯和探究意识, 发展数学逻辑以及思维能力,实现全面成长、发展。

猜你喜欢
平均数长方形乘法
算乘法
我爱长方形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不一样的平均数
长方形的困惑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