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明
著名的德国教育学家奥尔夫说过,原本的音乐决不单单是单独的音乐,而是动作、舞蹈、语言的结合。这句话对笔者在培智音乐教学中的启示是,通过肢体语言的生动活泼可弥补培智学生的先天不足,辅助性提高培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及感悟。
肢体语言实质上是一种较为原始的交流方式,但正是这种原始的交流方式,可以让培智学生阶段性完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成长。笔者在这里将这种阶段性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兴趣培养阶段。由于培智学生的生理因素,他们在课堂上比较好动,很难长时间安静地欣赏音乐并完成学习过程。如果鼓励他们随着音乐做一些肢体动作代替抑制他们的好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阶段,创造性培养阶段。在鼓励学生随着音乐做一些肢体动作后,由于每个学生对同一音乐有不同的最初感受,往往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并相应地从肢体动作中体现出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三阶段,强化理解阶段。在前面两个阶段完成后,通过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音乐的节拍、乐句、力度、速度、情绪等,都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更好地让学生感悟。
从前文可以看出,律动和舞蹈是较为常见的肢体语言表现形式。刚出生的婴儿听到欢快的声音会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这是人的本能。在听到美妙音乐的时候,培智学生们也会跟着音乐欢快律动起来,肢体语言将学生们从被动听音乐的客体,转变为主动用舞蹈表达感情的主体,并通过肢体语言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这是与培智学生的发展特性完全吻合的。例如在欣赏歌曲《马刀舞》时,笔者就以“骑马”和“舞刀”这两个舞蹈动作为导入,让学生尝试着做一做这两个动作,特别是模仿“骑马”这个动作时,学生充满了激情,连平常不愿意动的学生都被大家“骑马”的热情感染,忍不住地参与其中,内心的情感完全融入到歌曲奔放的曲调中,课堂也渐渐变成了他们的“主场”。
完全按照教材的音乐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教学形式,纸面上的音符是抽象的。如果完全采用说教的形式,对于培智学生来说不仅晦涩难懂,更会让音乐课堂显得枯燥无味。而将肢体语言带到音乐课堂中,通过这种具体到某个动作或者某段舞蹈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并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其中。在这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将肢体动作与所学音乐融合,并引导学生多用肢体去感受,逐渐完全融入音乐。例如在学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时,笔者就在学生唱熟歌曲的前提下,带着他们模仿孔雀跳舞的样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词,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歌曲律动性,进一步感受了音乐中“金孔雀”跳舞时的姿态。
肢体语言是许多种单一的动作合并的统称。某一种单一的肢体动作在受到大脑的启发或者周围环境的刺激之后,会迸发出许多关联性的肢体动作,从而形成多维化的发展,由此展现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创造性。在学习《小狗圆舞曲》时,笔者就准备了小狗的头饰和小狗尾巴的道具,让学生尝试演一演小狗在原地不停转圈找自己尾巴的样子。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并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及理解进行创造。学生们所表演的小狗找尾巴的动作也是各有特色,唐氏的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学得活灵活现。当他们都将自己认为的动物形象表现出来后,就是把音乐所表达的东西展现出来了,这一过程就是学生感受音乐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音乐的形象不再是简单枯燥,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表演变得生动形象。
音乐本身是一种有声的旋律,而舞蹈则是一种无声的节奏。将有声的旋律和无声的节奏相结合,是从音乐感知到审美升华的关键一步,从而实现音乐课堂的审美教育。肢体语言是人类表达情感最原始、也最有激情的方式。鼓励学生在音乐吸收的过程中融入肢体动作,能够将情感、思维等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与追求,进而锻炼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习《锣鼓歌》时,笔者就先给同学们播放了“欢喜锣鼓”的表演视频,学生听着音乐观看视频能够直接感受到肢体语言的魅力。在了解了敲锣和打鼓的基本演奏动作后,笔者就带着学生一边唱歌曲,一边结合“锣鼓谱”进行歌曲的律动表演。同学们把手当作锣,把腿当作鼓,随着歌词的“咚嘡咚嘡咚咚嘡”配合拍手和拍腿,气氛很活跃,将整堂课的学习氛围推向了高潮,甚至学生自动分成了两组,进行了“敲锣”和“打鼓”的节奏配合。这对培智学生来说难能可贵,学生在参与中充分感受了泌阳民歌的魅力,让学生在唱跳之间与节奏形成心灵上的沟通,最后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1]。
学生在拍手、拍腿以及跺脚等过程中,运用这种简单的肢体声势来表现音乐,是学生在感受音乐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的环节。在肢体声势的表现过程中,学生将生活中最常做到的拍手等动作融合到自己所听到的音乐中,可以有效避免培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让他们较快投入到音乐之中。从一开始听到音乐做出一些杂乱无章的肢体声势,到之后感受音乐中的元素而反馈地做出肢体声势,可以很好地培养培智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奥尔夫的《开始和停止》适合训练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十分不敏感,而这段音乐可以让他们很好地建立起与音乐的联系。歌曲中的音乐正如题目一样,会有声音也会有短暂的停顿,在做声势时笔者会对孩子们说:“当你听到音乐时,请你随着音乐随意摆动!但是音乐停了,你也要暂时停止动作,小耳朵要仔细听哦!”这样学生们就会有意识地去听音乐,有音乐时学会一些简单的肢体声势,音乐停止时也能暂停下来等待音乐的再次出现。等学生学会了有音乐时就能跟着音乐动起来,再进行其他歌曲的声势练习。例如《好朋友进行曲》,笔者就会带着学生一起拍拍手,跺跺脚,摸摸头,叉叉腰等,随着主旋律的变化做一些动作的变化,学生整体感受一下音乐,可以自己再做一些其他动作来配合音乐的节奏。
跟着音乐做律动是音乐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也会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伴随着旋律做出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律动不同于肢体声势的是,它不需要学生通过拍手、跺脚等制造出一些气势,而是遵循对音乐的本能反应,跟着音乐一起点点头、转个圈,将音乐的节奏通过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实质上律动的作用就是将静态的音乐感知表现为动态的肢体反应。奥尔夫音乐中就有许多适合律动的曲子,例如《喵呜歌》,同学们就可以跟着音乐做一些小猫的动作律动。培智生对音高也不敏感,笔者虽然教了他们科尔文手势,但他们对“1 2 3 4 5 6 7”和具体的科尔文手势学了很久也记不住,只是跟着奥尔夫的《拍拍与敲敲》把“1 2 3 4 5 6 7”从低到高的配合动作表现出来,最后还能跟着歌词做一些相应的动作。由此可见,音乐律动比单纯的教学有时候效果更加好。
前三点所提到的肢体动作基本上都是指一些单一的动作。在掌握了单一的肢体动作后,就可以开始协调全身来表现音乐,舞蹈便成了最典型的表达方式。当然,音乐学习过程中的舞蹈没有舞台表演中的舞蹈那么要求严格,前者侧重点在于通过舞蹈来表达音乐抒发情感,而后者侧重于动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正是这种比较随性的舞蹈动作,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音乐,同时也可以锻炼培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例如《八只小鹅》,小鹅的形象活泼可爱,摇摇晃晃走路的样子很适合中低年级的培智生,他们跟着音乐一起进行小鹅的舞蹈表演十分生动。
当培智学生掌握了如何感受音乐之后,就需要将所感受到的音乐表演出来。音乐表演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也可以在排练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性,更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培养其自身的荣誉感。表演的空间很大,简单的如歌表演,例如把歌曲《一分钱》编成动作表演,模仿小朋友捡到钱后交给警察叔叔的情景。复杂的可以编成小小音乐剧,如《小乌鸦爱妈妈》,表演对培养学生综合的音乐感有很重要的作用。如《小乌鸦爱妈妈》,在音乐表演环节,笔者为学生准备了乌鸦妈妈和小乌鸦头饰,让他们戴上头饰,拿上道具,在熟练演唱的基础上进行情景表演,更好地表现了歌曲。学生们边唱边演,整个课堂洋溢着愉快、单纯的氛围[2]。
由于特殊学校有其自身的特定因素,直接使用全市统一的教学视频缺乏可实施性,于是特教老师们凭借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在吸取普校网课的精华的同时,创新性提出了“特教微课”的概念。笔者作为一名特教音乐老师,深知远离了现实课堂的约束,培智学生很难在屏幕前集中注意力。如何简单快速地让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音乐学习中来,肢体语言在网络音乐教学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线上教学现已悄悄成为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学内容也随着老师们的经验积累变得日益完善。但是大部分都是基于常规课堂的规律进行的,即需要学生们自己动脑,视频中的教学仅为辅助作用,音乐网课亦是如此。通常都是老师在视频中教唱,学生跟着唱等较为单一的模式。对于培智学生而言,其接受程度不言而喻。笔者在录制微课的时候,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既保留了传统的教唱模式,同时将手眼等肢体动作串联,引出最后学生需要在肢体与大脑共同调动的情境下,动态地将该课的内容吸收,并由家长进行一些记录反馈给老师。例如在教授《小小雨点》这首歌时,笔者先由《小小雨点》这首歌引入,让学生跟着歌谱及音乐简单地学习跟唱,逐渐进入音乐学习的状态。然后,教学生们用家里常见的大米、水瓶等制作简单的沙锤,充分调动他们的手眼,让他们更加投入到微课的学习中来。最后,利用自己做好的简易沙锤,配合音乐边唱边发出“沙沙沙”的声音。这样一节课下来,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学生们能在肢体协同的情况下,从静态的音乐学习转化成动态的接受。课后的视频反馈,充分说明学生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特殊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将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教会学生,也不止于将音乐带来的美感和快乐传递给学生,更希望可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对培智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帮助,提升其日常生活技能,所有目标均达成才是特殊教育最原始的愿望。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中常用的小技能,通过特定的肢体动作,既可跟着动作一起学唱歌曲,又可锻炼日常的生活技能。例如在教唱《拖地歌》时,笔者先用一段视频歌曲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逐渐强化视频中关于拖地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小技能,最后在布置课后作业环节,要求学生们跟着这首歌,边唱边帮爸爸妈妈一起拖地。这首歌的歌词简单易懂,学生们很快就会学唱这首歌曲。尽管根据课后反馈的一些视频,有些学生虽然拖地动作跟音乐显得有点不协调,但他的生活技能得到了拓展,这是值得肯定的。
培智学生由于先天性的缺陷,相对于其他同龄的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有些差距,对于音乐的学习也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较快掌握,而肢体动作由于其先天性的特点正好可以弥补培智学生这一缺点,让他们更好地掌握音乐学习的能力,感受到音乐所带给他们的快乐与鼓励,并且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生活中的小窍门和小技巧,从而体会到人生原来也可以和音乐一样越动越动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