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阳
一首好的音乐,不但可以在最关键的时刻帮助观众理解影视内容,弥补影视画面表现上的缺憾,而且可以让观众跟随剧情产生共鸣。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也是最贴近人的情绪的一门艺术,它的作用是通过特定的音调、乐器、音色、风格来表现民族的、地方的、时代的特征,引起人们的记忆和联想。音乐风格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精神气质、风俗习惯、语言体系、审美趣味和哲学思想的综合反映,是一个时代、民族、流派或个体的文学创作的基本思想和艺术特征。一部影片的音乐风格是民族、地方、时代精神的综合体现。所以,在任何一部影视中,音乐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更能突出时代氛围和主旨意蕴。
“氛围”是指在特定的情况下,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这种情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由一种特殊行为所引起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影视中的故事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发生的,在特定的场景中,有一种特殊的氛围,灯光、服装、道具都会激发人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共鸣,而影视中的音乐则是通过听觉来强化这种氛围,让影视中的场景变得更加真实。
在一部影视作品中,一个特定的场景或许需要营造出特定的环境氛围,可能热闹也可能萧条,可能庄严也可能活泼。在影视片的某个段落里几乎没有演员的对话,这种情况下加入音乐就会从听觉上增强氛围感,把画面想表达的情感进一步传递给观众,进一步渲染环境氛围,从而凸显画面的艺术魅力。比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音乐的穿插让观众如同身临其境。在德国人追杀犹太人的场景中,配乐节奏很短,旋律单一,没有人的对话,加上画面上所有人沉默且严肃的表情,让整个画面具有窒息感,那种无法掌握命运的无力与死亡逼近的窒息感觉让所有观众都感同身受。这正是影视画面与配乐的完美合作,配乐对环境的烘托让视觉效果更佳。
尽管影视艺术有很多种类型,但是故事始终是影视的核心,因此叙述故事是影视艺术表达的基础。影视的娱乐、艺术等功能都依赖于故事本身的叙述,而对人物角色的描写刻画则是影视叙事中最关键的一步。一方面,电影中的情节是通过角色来进行展现的,角色塑造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剧情的推进;另一方面,电影艺术面临的市场压力也很大,而角色的成功塑造也是其市场盈利的保证。电影配乐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角色的外貌或个性相匹配的音乐可以让角色更加立体饱满,让人物塑造得更加成功。
比如在影片《无间道》中,《再见,警察》的配乐在影片中出现两次,都是在警察离去时穿插上这段音乐,简单的旋律、温柔的女声,让观众感觉一切在似有似无之间,曲调像是哀伤,像是惋惜,更像是天堂的梦幻曲。其经典之处在于让警察的形象随着悠长的曲调萦绕在观众的脑海中。
音乐是一种以情感为基础的艺术,而电影配乐作为一种以情感为基础的艺术,虽不能以单独的形式来满足电影艺术的需要,但它同样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力,是传达情感的重要媒介。每当剧情进入高潮或者需要用情绪感染观众抑或角色表达某种情感的时候,就会有电影背景音乐响起来,让画面、情绪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音乐是影视作品中活跃且经典的艺术表达形式。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它可以在霎时间建立起人们之间情感的联系,可以说,影视中的音乐可以使观众更直接快速地融入故事中。因此,在影视作品中适当地利用音乐来叙述故事、渲染情绪,可以增强影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动画片《花木兰》中,木兰与红娘相会的前一天桥段,配了一曲《荣誉》来映衬主人公,并且以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奏形式出现,充分展现了木兰内心的纠结和惶恐;在木兰相亲失败后,这部片子用主题曲《自己》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独白,展现了人物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电影的配乐不但可以将人物个人化、私密化的情感通过音乐传递和表达,而且可以将感情传播、扩散出去,从而引起观众的情绪转变,进而达到观众与主人公情绪上的共鸣。电影《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备受社会瞩目的大制作影片,它的上映就像一颗催泪弹,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观影热潮。除了影片情节感人之外,震撼人心的配乐更是让人叹为观止,音乐一响让不少观众潸然落泪。这部电影一共用了30多首曲目,所有的配乐都是以歌唱为主,观众的心灵为之震撼。
影视艺术是一门与工业文明相伴而生的艺术,其产生与发展都受到市场的驱动。影视艺术总是处于半娱乐、半艺术性的两难境地,而电影配乐更是将影视的抒情化、艺术化和娱乐化结合起来,尤其是通过电影配乐来深化电影主题的艺术功能。
《如果爱》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将电影中的每一个情节和角色的心理活动都用歌曲的形式进行了合理的诠释,把一个爱情故事表现得如此美丽,令人赏心悦目。电影一开场,飘飘洒洒的雪花在黑暗的街灯下显得分外清晰,柔和中带着悲伤的音乐旋律即刻给电影平添了几分伤感。这就意味着,这个故事不会有完美的结果,也没有人能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影片中的音乐与狭窄的街道、欧式的建筑背景融为一体,让我们仿佛回到了20 世纪90 年代繁华喧嚣的上海。《勇敢的心》是好莱坞电影历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这部电影的配乐借助了笛子低沉婉转的音色,使苏格兰人民的纯真善良与英国统治者的残酷暴力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苏格兰人民对自由平等的渴望,从而升华了主题。
配乐创作是对影视作品进行创作的起点。但这一关键环节却常常被忽视,特别是在时间紧张的时候,作曲家在拿到剧本后,往往只看了一眼,就匆忙地写谱,这样很难写出好的音乐作品。对于影视作品的编曲、配乐,不仅要有感性的意识,还要有理性的认知:要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特征、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背景等。捕捉其动人之处,从而决定配乐在影视片中的具体功能,找到适合它的音乐形象和音乐结构,使它与影视画面相融合。因此,对剧本的透彻理解是制作一部经典配乐的前提。
在编导开始写剧本的时候,要将配乐的布局排版纳入作品的整体构思之中,让音乐有发挥的空间。在排版上,不能充分地填充音乐,就像画画要留白。有些影视因为缺少整体的编排而显得零散,配乐过多又显得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从头到尾都伴随着台词。主次不明的情况下,音乐节奏和人物情绪、影视主题都互相干扰,而这都会影响到配乐本身的音色,在真正需要音乐烘托时却无法通过配乐动人心弦。强调音乐的功能,不代表数量上的优势。相反,在实际运用中,要注重配乐在影视中的留白效果。有时,在情节发展到高潮之前,音乐停顿片刻,在紧要关头则会爆发出强大的能量,音乐效果会更强。
在音乐的编排上,要建立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将音乐放在与语言、音乐、音响三要素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尽量避免配乐的重叠和平均使用。即使同时使用语言、音乐、音响的时候,也要有一个清晰的配乐目标,要有重点、有层次地对不同的声音进行合理组合,不要让它们杂乱无章地堆砌。某些场景的转换、气氛的烘托,若使用语言更为简洁、更具艺术性,则无需使用音乐。
①主题音乐贯穿剧情发展。影视作品中的主题音乐是对故事内容、人物特征的高度表达,使受众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下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和情感,为观众营造出丰富的想象空间。一般情况下,观众往往听到某一首歌,就能联想到某个情节或经典角色。比如《我心永恒》配乐每每响起总会让人想起《泰坦尼克号》里的经典爱情,想起杰克与罗丝站在船首的场景。影视作品中的主题音乐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的出场次数多,可能与影片的题材、故事情节、人物角色都相关。与剧中人物性格、情感的变化相结合,对剧中矛盾的发展和高潮的产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影视作品中表现角色个性和情绪变化的主题音乐使用最为频繁。主题音乐在故事中反复出现,具有连贯性,例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主旋律就是如此。影片中展现命运的主题音乐极具动感,透过鼓、电声、铜管等,营造出一种令人心惊胆战的氛围,这种乐器与节拍也是对主角命运的忧虑与期待。同时,影片的主旋律也与人物性格、情感、命运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这首曲子第二次出现时,正是主角贾马尔、拉提卡和萨利姆在急速奔向列车时,低沉的弦乐和紧凑的鼓声构成了动魄惊心的旋律。
电视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雪》中一首主题曲,在没有人物对话、没有任何语言的电视画面中多次出现,其与主角的经历紧密相连,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裴晓芸和很多同辈人一样,被时代的大潮所裹挟,踏上了“上山下乡”之路。但是因为她的家庭背景,她经常被排斥。配乐强化了裴晓芸的形象,让她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另外,钢琴的音色清亮透明,旋律柔和,既展示了她善良、纯洁的内心,又展示了她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②以场景音乐烘托情节氛围。影视场景音乐与主题音乐的艺术表达功能不同,场景音乐主要是对具体场景、具体故事情节、具体气氛进行烘托,或者在具体场景中对角色情感的发展和演变进行铺垫。在电影《红高粱》一开始,“我奶奶”被送到十八里坡的时候,余占鳌就带着一群彪形大汉,按照当地的习俗,在吹奏唢呐的时候开始摇轿子。画面中,被大汉们踹开的黄色泥土,花轿里摇摇晃晃的新娘,加上陕北特有的山歌,还有那欢快的唢呐声,都带着浓郁的陕北风味,令人如痴如醉。
场景音乐能凸显特定情景下角色情绪、情感的发展。就像《泰坦尼克号》里的《永不后悔》,伴随着苏格兰风笛的深情演奏,船上和船下的人挥手告别。这首配乐在音乐创作和演唱方式上都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随后,随着众人挥舞着双手、船队缓慢前进,音乐的节奏逐渐变得低沉,配乐就是在这婉转的乐声中抒发着对家人的留念和对未来、对梦想的渴望与向往,同时也展现出隐隐的悲伤,为电影的情感基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部电影里,有很多用音乐来表达特定场景中角色情绪的例子。比如杰克和他的伙伴在一场赌局中赢了一张到美国的船票,他们穿过拥挤的人群冲进了船舱,苏格兰风琴欢悦的乐声就响了起来,观众的心随着杰克的脚步飞奔。在头等舱晚宴结束后,杰克把罗丝带到属于普通民众的三等舱聚会上,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苏格兰舞蹈。罗丝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翩翩起舞,发泄着心中的郁闷。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场景音乐的烘托和铺垫,罗丝才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她对杰克也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两人的关系因此变得更加亲密。
③以背景音乐表达人物情绪。人们对电影配乐的鉴赏方法与对普通音乐的鉴赏方法大相径庭。影视片的音乐和其呈现的事件、人物、情节都息息相关。所以,只有在特定的剧情、气氛中,观众才能感受到音乐想要给观众传达的内容。
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由于要展现主人公之间那种纯粹、纯净的美好爱情,在配乐上用的是几种很简单的乐器,且没有任何复杂的曲调。回归自然的曲调与电影的主题和情节融为一体。电影的开头部分,用以古筝、钢琴演奏主旋律,避免了过分的伤感;后半部分采用了小提琴与钢琴曲的弹奏,使故事有一种青涩的感觉;结尾加上一段弦乐,带着一丝伤感,来渲染悲伤的情愫。
在影视作品中,背景音乐往往是与电影情节同步的,它可以增强角色的情感表达。《阿飞正传》的背景音乐看起来飘忽朦胧,随心所欲,却又与电影的叙述保持着一种似有似无的联系,使整个电影的气氛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导演王家卫刻意以特殊的乐曲来表达那种惆怅、无奈的情绪。
影视配乐是以影视为基础的,但影视和影视配乐的灵魂却是不同的。影视配乐自身突破了传统音乐的许多局限,却能够传达出独特的情感,能够感染观众,引起共鸣;多种形式的配乐极大地丰富了影视作品的立体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