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瀚调的音乐特点与演唱特色分析

2023-09-06 11:01:47任明慧
戏剧之家 2023年12期
关键词:准格尔旗蒙汉蒙古族

任明慧

(内蒙古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一、漫瀚调民歌产生背景

漫瀚调,又称“蒙汉调”“沙漠调”,是在蒙汉人民同生共荣下,两种文明碰撞交融而形成的一种民歌形式。漫瀚调产生于蒙、汉杂居地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由于这里水深土厚、沙丘遍地,在蒙古语中,“沙漠”的发音为“mang he”,故音译为“漫瀚”二字。其以蒙古族短调民歌为基础,将汉族晋、陕民歌的一些唱法融入其中,集蒙晋陕短调、信天游、爬山调精华为一体,形成了唱腔豪迈洒脱、旋律悠扬婉转、内容朴实无华的民歌特点。

漫瀚调根植民间,深入人心,在人民百姓的口口相传下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追根溯源,清朝末年实行“借地养民”,汉人大量涌入与晋、陕一水之隔的准格尔旗谋生,蒙汉杂居的局面初步形成。蒙古族人民满腔热忱、善良淳朴,为汉族人民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汉族人民为不擅耕种的游牧民族带来了农耕文化,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蒙汉两族人民就这样在生产生活中唇齿相依、水乳交融,在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下,共同孕育了漫瀚调这一独特的民歌。

二、漫瀚调民歌的音乐特点

(一)词——漫瀚历史蒙汉创

1.歌词内容

从歌词内容上看,蒙古民歌善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将情景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相结合,而晋、陕民歌的歌词更加率真直白,所有喜怒哀乐的表达都开门见山、直言不讳,漫瀚调就在这样两种不同语言风格的滋润下生根、发芽了。漫瀚调的歌词结合了两者的特点,既有蒙古民歌比兴的表现手法,又有汉族民歌质朴纯真的特点,发展至今歌词内容更是字字珠玑。漫瀚调的歌词题材广泛,根据歌词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有歌颂新时代美好生活、揭露旧社会黑暗时事的时政类,也有描绘风土人情的生活类,还有讲述甜美爱情故事的爱情类,都凝聚了蒙古族和汉族人民在生产和劳动中的智慧与情感总结。

2.歌词结构

从歌词结构上看,漫瀚调唱词与陕北民歌一脉相承,具有相同的结构特点,大多为两句式的比兴上下句形式,少部分为四句式,对仗整齐。汉族歌手在蒙古族民歌旋律基础上填词时,与汉族民歌结构接近、符合汉语唱词表达习惯的会优先得到传唱。每一位传唱者也巩固着这些旋律,歌词段数不限,形成了“一曲多词”的特点,运用比兴手法,语言生动有趣。正所谓:“漫瀚梁梁漫瀚山,七十二个调调唱不完。”

(二)曲——漫瀚音乐蒙汉唱

1.曲式结构

从曲式结构上看,漫瀚调可以分为“山歌型漫瀚调”和“小调型漫瀚调”。山歌型的漫瀚调由汉族爬山调改编而来,通常为两句体乐段结构,上下句式对称;小调型漫瀚调则改编自蒙古族短调民歌,通常为四句体或两句体乐段结构,四句体漫瀚调通过“起、承、转、合”的表现手法来塑造音乐形象。在北方地区,蒙古族与汉族民歌的结构大体相同,这也为漫瀚调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汉族人在传唱蒙古族民歌的过程中,将一部分歌曲填入汉语歌词演唱,蒙古族人民也学习演唱汉族民歌。就这样,一些蒙古族民歌逐渐演变为蒙古族和汉族人民都可以演唱和欣赏的音乐。漫潮调看似方方整整、简简单单的曲式结构,实则蕴含了蒙汉人民的共同智慧。

2.调式调性

从调式调性上看,漫瀚调由五声音阶构成,沿袭了蒙古族民歌的调式特点,变音只是偶尔作为经过音起到装饰的作用,很少使用。无独有偶,准格尔旗毗邻的民歌如花儿、山曲、信天游也均采用五声调式,北方民歌相同的音阶形式为漫瀚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漫瀚调以C 羽调式为主,而后为C 宫调式、C 微调式、C 商调式,我们发现四个调式的主音都为C,这要追溯到漫瀚调兴起初期,它的伴奏乐器主要为蒙古族的四胡、汉族的枚(笛子)和扬琴。当时的乐器制作工艺不像现在这么先进,由于伴奏乐器音域的限制,人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总结归纳出这四个调式,主音都为C,便于各个乐器之间的配合与转换。

3.节奏节拍

从节奏节拍上看,漫瀚调节拍通常为二拍子或四拍子,这是黄河两岸蒙古族和汉族民歌共有的特征。蒙古族在草原上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马,所以人们用民歌来歌颂马的功绩,表现马与蒙古族人民之间的这种亲密感。马奔跑时的鲜明节奏在漫瀚调中也有所体现,人们通过附点音符与切分音符作为起句,构成均匀的节奏律动,再加上汉族民歌中欢快的全十六等节奏型润色,形成了既悠扬婉转,又不失热情活泼的音乐风格,共同描绘蒙汉民族在草原上的幸福生活。

4.旋律特点

从旋律特点上看,漫瀚调既融合了蒙古族民歌音域宽阔、跌宕起伏的旋律特点,又吸收了汉族信天游等民歌热情、粗犷、曲折婉转的旋律特点。准格尔旗幅员辽阔,蒙汉人民宽厚爽朗、质朴热情的天性孕育了漫瀚调的旋律特点。漫瀚调旋律表现得更加曲折、跳进,六度、七度、八度跳进使用较多,九度、十度等大跳也可见一斑,给人以伸展、跳跃、豪迈之感。漫瀚调上下乐句的旋律有着变化重复的关系,且上下乐句的结束音通常落到属音和主音上,构成纯五度关系。

三、漫瀚调民歌的演唱艺术

(一)语言特色

1.语音特点

从歌词语言上看,演唱漫瀚调所使用的准格尔旗方言有着浓浓的地方特色,承载着蒙汉两族人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如在漫瀚调中出现的方言词语:“ ”和“ ”是“看”的意思;“阳坡”意为“太阳”;“圪蹴”就是“蹲下”;“截火”形容人“生气”的情绪;“日怪”意为“奇怪”等。准格尔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前后鼻音不分,“车轮”读成che long,“心情”读成xing qing。一些发音经常加入“ng”这个音,如普通话中的“行”“嗯”“听”,在准格尔旗方言中读“xingng”“eng”“tinng”;还加入了“o”这个音,比如纳林川川河水水长(chang 读choang),东西沟沟养得好牛羊(yang 读yoang)。歌唱起来也随歌者的情感表达而变化,这种相对于普通话更具特色的地方发音给漫瀚调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表达起来又自然又亲切。

2.叠字运用

再次,漫瀚调还特别讲究歌词押韵,人们在演唱漫瀚调时既要表达出思想情感,又要保证歌词的韵脚圆溜,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漫瀚调中广泛运用了衬词、串词、叠词等,如在漫瀚调《一步步登高总向上》中:一群群鸡鸭一群群鹅,一条条大路一辆辆车。干脆利落的叠词使作品本身更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漫瀚调整体结构上的艺术表现效果,实实在在地体现出独特的地方风韵。

3.“风搅雪”

漫瀚调中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表述方式——“风搅雪”,即蒙汉语言混合使用,赋予了漫瀚调独特的艺术品格,更是蒙汉文明融合碰撞最直观的体现,如塔奈(你)来到莫杂(我)的家,又有炒米又有茶。

(二)唱腔特色

1.咬字发音

在漫瀚调民歌中,演唱一些旋律起伏大、感情激烈的山歌型漫瀚调时,咬字吐字都比较强硬,多为男腔所用,咬字发音口腔中的力量比较集中,咬字过程有力而情绪强烈,演唱时干脆又有力,收音时硬、快、断,听起来豪放、直率,具有浓郁的北方色彩;而演唱小调型漫瀚调时,旋律起伏较小,装饰音较多,感情柔美,咬字吐字都比较含蓄、柔美,多为女腔所用,表现女性细腻的情感。漫瀚调的演唱形式通常为男女对唱,所以柔刚兼备、软硬兼施的演唱形式也比较多,不论是硬咬字发音也好,还是轻咬字发音也好,都受漫瀚调民歌音乐风格的影响,都随着歌曲情感需要而变化。

2.声腔特点

演唱漫瀚调时有两种情况:真声为主和真假声交替。女腔主要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声腔共鸣主要集中在口腔、咽喉和鼻腔,音的高低靠声带的拉伸而调节,胸腔头腔使用少,演唱音色明亮而清脆,接近讲话,诉说性强。男腔主要以真假声交替为主,在中低音区运用真声唱法,高音时运用高腔唱法加入假声,高声区共鸣集中在鼻腔和头腔,低声区集中在口腔和胸腔,演唱音色高亢明亮、极具穿透力。近年来民间歌手通过学习也逐渐掌握了科学运用气息,在保持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科学的发声方法以塑造音色。漫瀚调民歌是通过最自然的嗓音、最松弛的状态、最真实的情感与天地共同演绎的蒙汉文明之花。

四、漫瀚调民歌中的蒙汉音乐融合

漫瀚调文化是连接蒙汉情谊的重要纽带,发展至今已深深扎根于以准格尔旗为中心的河套地区,两族人民群众在娶聘祝寿等喜庆日子里经常在一起“红火”娱乐:乐手歌手同亮相,不分男女和老少,即兴发挥不重复,各抒胸臆众人和,谁想唱来就谁唱,边唱边饮乐开怀;或者在田间劳作、旷野放牧时,歌手触景生情,唱给碧空如洗的蓝天,唱给碧草如茵的大地,还有那连绵不断的山脉,涓涓细流的小河。

(一)漫瀚调与蒙古族民歌

据调查,如今流传的大多数漫瀚调中,80%的漫瀚调曲调和旋律都来源于蒙古族短调民歌,如《联四曲》与《蔚琳花》以及《扎明老赖》与《蒙汉兄弟是一家》等,可见漫瀚调与蒙古族民歌唇齿相依,脉脉相通。但漫瀚调并不是原曲照搬,而是在汉族人民传唱蒙古族短调民歌时,通过改变个别音符、个别节奏型,为原本旋律宽广的草原风格民歌赋予了新的色彩。如在原曲基础上改变原民歌单一的结束音,增加了倚音等装饰音以增强音乐表现力;改变节奏型,出现了连续的附点节奏型和前十六节奏型等;旋律由悠长平缓变得起伏大、多跳进,紧凑而短促,如马奔跑时的节奏,热烈而充满激情。

(二)漫瀚调与晋陕民歌

黄河像母亲般滋养着晋、陕、蒙地区,随着汉族人大量移入内蒙古准格尔旗地区,汉族民歌也突破了河流的阻碍,流入了准格尔旗这片沃土。晋陕民歌与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有着相同的结构,大多为两句式或四句式,正因如此,晋陕民歌更好地传入了内蒙古地区,在传唱中旋律更多跳进,节奏更加细化,这便是漫瀚调形成的过程。总体来说,晋陕民歌与蒙古族短调民歌均为五声调式,漫瀚调也是在二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晋陕民歌以徵调式为主,漫瀚调则随蒙古族民歌特点以羽调式为主;晋陕民歌多为独唱,宣泄悲苦之情,漫瀚调则多为男女对唱,即兴填词以展现歌手的聪明才智。如信天游《三十里明沙二十里川》与传入内蒙古形成的漫瀚调《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在旋律上差异很大,原本高亢的旋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音符密集处更多地运用了衬词填充。

(三)漫瀚调与二人台

二人台是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地方戏,最初孕育于晋、陕、冀,形成于内蒙古,后来在北方五省区发展起来,其兼具蒙古族和汉族两个民族的艺术风格,产生过程与漫瀚调大体相同,二者都与蒙汉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二人台中,对唱表演与漫瀚调中的男女对唱演唱形式十分相似,都是在同一调的基础上演唱分节歌。在唱腔上,男女同腔这种唱法十分罕见,吸收晋陕民歌唱法,男性演唱者充分利用假声与真声,音色高亢、激昂,甚至有时会高于女声音域,既不同于蒙古族民歌演唱时的宽广雄浑,又不同于晋陕民歌演唱时的悲凉痛苦。二人台的伴奏乐器也与短调基本相同,主要伴奏乐器为深沉优美的蒙古族四胡,并与明亮的汉族枚(笛子)、节奏表现力强的扬琴相互配合。

五、结语

漫瀚调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其是蒙汉人民共同播种、孕育的一朵奇葩,从准格尔旗的沃土中汲取营养,生根发芽,绽放在黄河流域,散发着无尽的芬芳,饱含黄河两岸蒙汉人民的聪明才智,表现出无限的艺术魅力。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外来文化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民歌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因而加强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拯救,对弘扬本民族文化具有历史性意义。

猜你喜欢
准格尔旗蒙汉蒙古族
内蒙古一男子在办公室开赌场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46
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石口子遗址发掘简报
文物春秋(2019年1期)2019-07-31 09:41:34
《内蒙古艺术》(蒙汉刊)首届作者培训班掠影
内蒙古艺术(2018年4期)2019-01-18 02:56:36
简论蒙汉蛇文化比较研究
浅析关于蒙汉章回小说的结构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西部资源(2016年3期)2016-07-13 09: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