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田建明
田建明
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融媒视觉视频部总监
移动互联网重塑媒体生态,各地市融媒改革高歌猛进,在浙江省,绍兴、湖州、衢州、台州、嘉兴、舟山、丽水、金华等地陆续完成报纸和广电的资源整合,组建地市级新闻传媒中心(传媒集团)。在地市媒体格局的重塑中,如何做好原纸媒视觉中心(或摄影部、图片中心等称谓)的资源整合,让视觉力量继续在融媒改革大潮中发挥重要作用,让其在融媒时代实现价值增量与品牌迭代,成为各地市新闻传媒中心组建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今年1月9日,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传媒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该市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在推进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原嘉报集团视觉中心与原嘉广集团禾点点APP视频直播团队经合并重组成融媒视觉视频部,实现专业、资源、人才等多维度优势叠加,让原嘉报视觉团队的专业优势和协同意识融入全流程全链条内容生产发布体系,进一步激发了视觉采编团队的创新活力,发挥出视觉品牌在融媒生产中的引领作用。
2005 年10 月,原嘉报集团(今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组成部分)开启视觉改革,年薪30 万聘请视觉总监,合并原嘉兴日报、南湖晚报的摄影记者团队成立视觉中心,之后十几年里,陆续设置影像采集部、图片编辑部、美术设计部和广告设计部,逐渐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新闻摄影采编及视觉出版流程,报纸的面貌焕然一新。这场视觉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视觉总监(视觉总监首先是专业的图片编辑)岗位的设置及职能强化,在视觉内容生产的前期,能对摄影记者起到好的指导作用,在内容生产之后的图片编辑和视觉呈现环节,根据日报、晚报的办报风格定位科学分发图片新闻,让图片在报纸版面上得到最佳呈现,成为版面上的亮点。
2.有了先进的视觉理念作指引,摄影记者摆脱了以往作为文字记者配图角色的身份,成长为具有独立采访意识的以视觉表达为主要手段的新闻记者,迅速采访出以鲜活的民生新闻为特色的单幅及摄影专题生产的内容,为业界瞩目。视觉改革次年,该部门即有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3.摄影专题或图片故事的采编发,摆脱了传统报纸画报式的图片组合做法,专业性得到了有效提升。图片编辑用专业视觉语言与叙事逻辑去编辑与设计摄影专题,在与摄影记者的业务交流中,实现良性互动。
4.邀请专业人才对嘉兴日报和南湖晚报改版,对报纸的比例做美学调整,比如将《嘉兴日报》54*38cm规格的版幅调整为54*34cm规格的瘦报,赶上了世界报业“瘦报潮”。之后整合美术设计和广告设计团队,贯彻视觉优先的版式设计理念,报纸版面逐渐形成时尚、清秀、大气的美学风格。
这场视觉改革曾引领国内报业改革风潮,“用视觉创新带动报业的全面创新”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国内城市党报(地市报)的视觉改革范本。
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融媒视觉视频部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源自原嘉报集团视觉中心)队伍,汇聚过在省内外媒体有过丰富工作经验的摄影记者或摄影部负责人,如原青年时报摄影部主任,原人民日报华东分社摄影主管,原宝鸡日报摄影部主任,原襄樊晚报摄影部主任,原焦作日报摄影美术部副主任,原北京、宁波、郑州等媒体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等。这些来自天南海北有新闻理想、有专业水准的视觉人才陆续加盟后,多元的思想理念相互碰撞,多样的审美思维汇聚融合,一个专业的媒体视觉生态逐渐组建并平稳运营,保证了图片新闻的专业化生产和编辑。
摄影记者们视界开阔,理念先进。他们既承担着时政经济新闻的摄影采编与发布,也以重大突发事件与社会民生新闻、文化经济类、重大主题报道等题材的采编见长。为了新闻理想,他们奔赴国内重大事件的新闻现场,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温州动车事故、丽水山体滑坡、响水爆炸等现场,定格国内重大事件现场,为历史留影;秉承专业主义,他们深入“日光之下无新事”的城乡,贴近基层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90后入殓师、失独者、农民工器官捐献、寻亲者的善与爱的追求,兼具“厚度”“深度”“温度”的专题摄影报道为读者所追捧;他们坚持做深做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篇文章,用笔触与镜头记录嘉兴蝶变跃升的精彩瞬间,精心组织包括《匠·心》《双城记》《这十年·嘉兴共富视觉样本》等在内的视觉重大主题报道,感知嘉兴全市上下拼搏实干的每一幅图景,曾三次蝉联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创新奖。嘉报视觉品牌效应深入人心。
在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成立之前,原嘉广集团的“禾点点”APP 与原嘉报集团的“读嘉”APP 曾分别于2015年和2019年上线。2018年,在原嘉报“读嘉”上线前一年,原嘉报视觉中心的采编团队已近距离感受到“禾点点”APP 的影响力,意识到融媒时代,摄影记者既有的工作模式面临着新技术和新平台的挑战,并陆续作出以下实践,探索视觉品牌从平媒时代到融媒时代的转型路,实现视觉品牌创新迭代。
移动客户端,不同于受版面局限的报纸和有时长局限的电视,对内容尤其是视频内容的需求是海量的,在新闻现场,摄影记者如何能同时拿回符合纸媒发表技术标准的新闻图片与移动客户端需求的短视频,成为其在融媒时代面临的一道难题。
同时具有摄影和视频拍摄功能的相机的普及,恰好适应了新媒体的发展,为摄影记者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视觉品牌在融媒时代创新迭代提供了技术方案。
新款单反或无反相机多已配备4K甚至8K视频拍摄能力。4K视频的每帧截图为820万像素,已经能完全满足纸媒行业的印刷需求,8K视频的每帧截图超过3000 万像素,已达到主流数码单反或无反的像素标准。同时,笔者发现,无反相机上有一个被大多数人忽视的功能:在录制视频时,同步按下快门,会生成一幅与视频单帧像素尺寸相等的静态照片。
无论是前期拍摄视频时同步按快门生成照片,还是后期剪辑视频时截图生成照片,在同一现场,图片和视频理论上可以同步采集。
2018年以来,在一些持续发生且不可重复的新闻现场,笔者使用4K无反相机,反复测试前期和后期两种方案探索图片与视频兼得之道。
2018年8月,来自冀鲁豫皖以及本地的寻亲者齐聚嘉兴,寻找时隔半世纪丢失的家。笔者与同事先后用同步生成照片和视频的方法,采写了包含4000 字文字、20幅新闻图片、8分钟视频短片的《寻亲记》融媒体报道,在《南湖晚报》以6个版面刊发。随后,这组报道经腾讯新闻《中国人的一天》栏目选用后成为爆款,视频短片在腾讯视频上的点击量就达824.5万。
最终,用这种照片和视频兼得的方法拍摄的视频作品《江南弃儿寻亲记》,在2018 年度人民摄影金镜头新闻摄影评选中获视频类优秀奖,这是拥有30年评选史的金镜头首次评选视频短片,当年全国仅六件作品获奖。此外,与视频同步拍摄的一系列摄影作品如《穿越“时空隧道”回家》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江南弃儿》入围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后会有期》入选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国展)与“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
随着5G移动网络的广泛应用,借助互联网巨头的视频平台以及各家媒体自有的新闻APP,直播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在移动手机客户端上兴起,其即时性、临场感、互动化等优点,超出图、文、视频报道等其他新闻报道形式,在社会新闻直播与政务+服务的经营性直播领域,都将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
2021 年3 月13 日,《认亲现场直播:44 岁的胡沈华第一次与亲生父母见面》的直播链接在原嘉报集团“读嘉”APP上推出,并迅速在朋友圈传开。当天上午10时许,曾被送养的胡沈华带着鲜花与礼品来看望自己的亲生父母,与自小没见过的亲生父母相拥而泣。激动人心的认亲场面打动着屏幕内外的观众。当场直播观看数迅速突破10 万+,链接下评论数达到100多条,为客户端带来了让人欣慰的日活量。此后,摄影记者多次在社会新闻题材方面做出直播报道,并融入摄影记者长期训练掌握的运镜技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文字、图片、视频、广播、直播……这些不同的新闻形式在新媒体平台上被融合。如果我们认同陆定一关于“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关于新闻的定义,那就不难看出,直播,是离事实最“新近”的形式。新闻直播的“即时性”无疑是最“新”的,“临场感”自然更贴“近”。
2022 年1 月以来,以读嘉APP 为阵地,原嘉报集团视觉中心因材施用、人尽其才,摄影记者和编辑设计人员,策划设置持续打造一系列有视觉特色的新媒体专栏,综合创新新媒体形式,尝试视觉内容的多元表达,先后策划推出“视觉江南”“手绘二十四节气”“竖视频”“H5+VR”“动画”“动图”“AI 云创作”“画说·嘉兴非遗”“你好,嘉兴(每日一图)”等专栏。这些栏目综合运用了摄影、手绘、音视频、AI、VR 等多种形式和手段,保证了视觉新媒体内容的量化生产和持续供应,在媒体融合中体现视觉特色。
不可否认,在此轮地市媒体融合过程中,视觉品牌的创新迭代,是一场“既要又要”的创新迭代,因为静态的摄影图片仍需持续供给报纸的出版。既要“固本”又要创新升级,无疑增加了视觉采编人员的工作难度。
近年来,笔者与小伙伴们做“视觉+新媒体”的创新工作时,也做了新闻摄影的“固本”融合,即新闻摄影与历史、艺术的融合。比如,2020 年起,笔者以“视觉江南”为栏目名,在读嘉APP 与《南湖晚报》同步刊登系列历史人文摄影报道,第一辑《南渡》包含4.5 万文字、120余幅照片,沿宋人南渡的路线寻访拍摄与宋韵有关的历史遗迹,分8 章在纸媒和新媒体同步刊登。值得一提的是,这系列作品在读嘉客户端上意外获得了超高的关注度和阅读量,系列作品连载完成后,先后入选嘉兴市文化精品重点扶持项目、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与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出版的《南渡》图书入选第七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年度摄影作品集。这些成绩既延续了视觉品牌固有的影响力,也为视觉品牌在融媒时代的创新迭代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守正”与“创新”、“继往”与“开来”并不矛盾,在媒体融合中,内容建设仍然是根本。扎实的内容与多元的新媒体形式如何有机融合,是融媒时代新闻从业者仍需持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