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三农”新闻报道质量的思考

2023-09-06 03:55周志辉
记者摇篮 2023年3期
关键词:遥控器三农笔者

□周志辉

“讲好振兴发展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电视新闻采访是新闻宣传的重要手段,要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运用画面、声音等元素反映事件的本质。

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了“三农”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因此作为区县媒体的一线电视新闻记者,更有责任用心用情深入基层发掘“三农”新闻线索,确立典型题材事例,在创作上精雕细琢,提高新闻质量,让作品有温度接地气,宣传“三农”领域的崭新风貌。

一、深入基层一线,挖掘鲜活线索

“新闻遍地跑,看你找不找”。好的作品是靠记者一步一步在基层中找出来的。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深入基层一线、挖掘鲜活线索过程中,把握“四力”必不可少,也是采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1.用心做好采访选题的准备,体现鲜明特点

区县新闻记者采访活动的开始往往是接到一个电话任务,说某地有个活动需要报道,只知道大致的选题内容,随后会得到联系方式以接洽采访。作为记者,应在现场充分展开调查研究,这时候就应该践行“四力”的基本要求,做足采访报道的准备工作。在一次采访一个乡镇设施农业丰产丰收的过程中,笔者跟随农户来到他的大棚和家里取景拍摄。笔者看到大棚里用上了自动温控设施和自动卷帘设备,令记者产生了极大兴趣,通过农户介绍得知,新的技术设备的应用让农户种植省时省力省开支;在他的家里有空调、智能电视等多种家电,还有家庭轿车。在充分走访和观察了解后,笔者注意到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让农户卷帘机、控温设备都用上了遥控器,其家里电视、空调和家用轿车同样使用遥控器,因此笔者以农户几年来从事棚菜种植为背景,以其手中小小的遥控器为主线,精心采访制作了题为《农民手握遥控器生活幸福真如意》的电视新闻报道。

2.专心掌控采访摄制的细节,体现新闻价值

报道开篇的导语部分直奔主题,描述如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各式各样的遥控器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这些大大小小的遥控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印证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今天我们带您走进农民刘权的家中,看看遥控器给他生活带来的变化。”在拍摄过程中,镜头里既有硕果累累的喜人画面,也有农户忙着采收销售的欢乐场景,更有农户在家里洗车、做饭等幸福生活的记录。每组画面都有手中操作遥控器的特写镜头,也有各种不同遥控器放在一起的组合画面,不同场景同期声的讲述给作品增加了感染力,例如“以前都是手拽帘,一块帘子一块帘子往上拽,现在就是一摁(遥控器)电钮,帘子就自己往上去了,这一项我一年就能省下2 万元的人工开销;我们家现在有十五六个遥控器,虽然遥控器很小,但给我们家起了很大作用,有了这些遥控器,我们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舒服了。”新闻不仅体现了设施棚菜的科技应用,也表现出农民观念的与时俱进,展示了现代设施农业增产增收给百姓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由此可见,如果采访只是报道蔬菜品种和单一的经济效益,只字不提遥控器的效能,没有开动脑筋提炼形成以遥控器贯穿的主线,这样的新闻作品就会缺乏新意,不符合脑力和笔力的要求,没有深度的新闻在一个大棚里拍摄就能达成,不能透过新闻事实的本质反映国家政策的巨大作用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变化,就不能称之为好的鲜活的报道。

3.精心做好采访报道总结,提高新闻创作能力

脚力是基础,眼力是关键,脑力是核心,笔力是落点。因此必须扎实地践行“四力”,多走多看,多动脑多思考。上述新闻就是由于笔者一路跟随农户走访大棚及其家里,加上用脑思考找出了遥控器的共通点,才把一条看似小的普通的一线采访报道做得有新意,作品中既表现了现代新农村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取得的经济效益、增收致富的成果,又体现出农民朋友学习科技知识的成果,更展现了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小角度的采访报道实际却关联着国家政策的大主题,此报道获得了辽宁省新闻奖一等奖。因此只有深入一线,挖掘鲜活线索,练好“四力”基本功,才能采写出接地气的高质量新闻。

二、把控宣传风向标,为拓展创作思维作指导

1.对标对表学习,掌握相关领域政策知识

一是,围绕“三农”领域做新闻报道,新闻记者要有足够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足够的新闻敏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基层一线记者要多向同行优秀记者学习,多看央视的《新闻联播》,借鉴《新闻联播》每条新闻的选题立意和报道方式,从中获得启发。近年来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农村校车的运行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笔者从央视新闻报道中得到启发,拟定了涉农区县校车安全运行情况的选题。经过对教育系统校车管理部门和部分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校车站点的实地考察,采访多位家长和学生,获得大量的有用素材。为保证校车的安全运行,笔者所在地区建立了网络监控平台,每台校车内都安装了摄像头,所有车辆的运行轨迹、位置以及车内人员状态一目了然。交通运输部门提供道路信息,指导车辆安全运营。获得大量翔实素材后,一篇题为《辽中实现农村校车网络化实时监控》的电视新闻先后被《沈阳新闻》和《辽宁新闻》栏目采用播出。

二是,要善于发现提炼新闻价值。如何把新闻做得更好,如何让思考更深入,以什么样的角度切入更好,这些都是基层记者要思考的问题。学会了思考,就会从日常中找出不平常的东西,发现新闻价值。

一线记者要学习党和国家“三农”相关政策,充分掌握自身所在地区发展实际情况,往往政策这条主线就会在田间地头得到生动体现。政策类报道容易形成定式,如果找寻到政策和生产生活之间的关联,那报道就容易出彩。这就需要记者有敏锐的眼光、开拓的创作思维,能够准确真实客观地反映基层的变化,让报道有高度有质量。笔者所在的辽中区有17 个镇(街道),属于涉农区县,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相关信息,给新闻报道提供了广阔的素材源泉。这就要求基层跑线记者从众多的日常信息中找到报道的切入口,在一件看似平常的事件中找到新闻的亮点,对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提炼总结,进一步扩大传播力,输出正能量,让新闻事实体现媒体的职责和基层发展成果。

2.向采访对象学习,掌握农业相关知识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工作的推动,加强农村建设,需要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美,实现农村群众心灵美,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的生态环境与农村的建设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农村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个村的村容村貌,而且能保障一个村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环境,让农民能更好地从事农业活动。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能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让农民增加一份经济收入。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报道,以提高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应该是基层新闻工作者的目标。

笔者曾采写过《果树绿化家门口 生态经济双丰收》的新闻作品。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辽中寒富苹果在全区得到广泛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养士堡镇,农民的房前屋后都种植了寒富苹果。作为村屯绿化景观,每年5月份苹果树开花的时候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在秋天果实成熟时,红色果实挂满枝头又是一幅丰收的图画。每家门口少的种了二十左右棵,临街民居多的达到四五十棵。村里统一实行剪枝施肥技术管理,村民要做的就是果树间隙种植花卉达到美化效果,果树产的苹果归每户所有,以鼓励村民共同实现村屯绿化美化的生态效应,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老百姓非常认可,效益归自己,我家前后二十多棵苹果能出2000元,管理有集体,我们也不操心,有花有树有果,美化环境都变成每家每户自己的事了,大伙都有积极性,非常乐意干。”接受采访的百姓乐不可支,他们朴实的话语充分反映了打造优美人居环境、提升文明风尚取得的喜人成果。采访中笔者还拍摄了村广场秧歌队的几组画面,周边苹果树和各种鲜花相互掩映,广场内幸福的村民舞步整齐,呈现出新农村百姓生活的美好。但如果笔者只记录村里的果树管理情况或单纯报道村民收获的经济效益情况,就会让采访有“夹生饭”的感觉,内涵意义就没有完全展示出来。

可见记者既要对果树培育技术有所了解,更要对果树种植在家门口的特殊意义有一定认知,从而在作品中挖掘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大主题。拓展创作思维,需要基层记者在日常工作中深入学习思考和逐步提高。只有经过全面细致的前期报道采访,才能为后期新闻编辑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让编辑的创作更得心应手。

在现代融媒体的呈现中,后期编辑可以将素材中大红果实、盛开的花朵、人们的笑脸、吃苹果等特写组合在一起,制作出精彩的短视频;还可以用生态庭院、广场活动、果实采摘等图片加上文字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图文宣传。所以记者在采访中要把现场的生动画面拍好拍足,为融媒体不同传播形式提供多种类优质足量的“弹药”,这样后期编辑才能在二次创作上游刃有余,发挥中央厨房的功能,提升新闻报道质量。

三、补足自身短板,提高综合素质

在实际采访中,一些新记者即使是高校新闻专业出身,也只是熟悉新闻要素、拍摄技巧。也有的记者是半路出家的新手,新闻业务不是很扎实。他们要面对各种采访和题材,忙于赶稿,和时间赛跑,没有大块的时间用于补足自身知识短板,只能“临阵磨枪”,现学现卖。这些应该是很多人工作中都有的实际体会。在涉农领域采访的基层记者更是如此。如果记者不了解前沿农业科技和国家相关政策,没有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只是泛泛而谈,那么采访只能浮于表面。

想要写出高质量、有深度的作品,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导向,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明辨是非,站稳立场,在形成共识、凝聚力量上发挥积极作用。把握主题、驾驭主题、突出主题,应当成为记者采访报道的看家本领,让新闻作品凝聚正能量,实现“用优秀作品引导人”的积极效果。“三农”记者可以每天阅读党报党刊,掌握党和国家关于“三农”方面的最新的路线方针政策。笔者尤其注重对《农民日报》、央视农业农村频道等媒体报道的学习,以获得灵感和启发。

第二,要不断学习新闻理论知识,为新闻采访夯实本领。“根基不牢地动山摇”。要养成经常学习新闻专业知识的习惯。基层记者要把自己培养成多面手,熟练掌握新闻业务,拿上设备能拍摄,拿起笔来能写作,策划精准有新意。书本中获得的知识可为采访实践作指导,基层记者要在实际工作中活学活用,并非每条新闻必须具备完整的五个“W”的要素。加强对新闻采访能力的培养是自我提升的关键。要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和农民做朋友,加强沟通,了解农村的新事物、新变化。有的同行认为“三农”报道就是常规的春种秋收,笔者认为,虽然年年在农村采访,只要找好切入点,一样能唱出不同风格、常采常新的“四季歌”。笔者连年跟进辽中地区玫瑰花卉种植的报道,每年从不同方面进行报道:2020年重点报道销路和效益,介绍了花卉品种和不同生长期的收益,是反映村民致富情况的电视消息。2021年笔者采访中发现农民花棚里摆上了直播设备,了解到直播销售效益可观,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农民学会用直播拓宽销路,于是报道又增加了新内容,体现花农营销理念的创新和现代网络科技的作用。2022年3月份,在花卉种植协会和镇村的倡导下,一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向交警、医护人员、环卫工人等抗疫一线工作者传递爱心”的活动表达了社会各界对抗疫工作者的奉献精神的敬意和赞美。由此可见,连续几年的新闻报道都从不同角度切入,同样以玫瑰种植产业为背景,但通过选取不同的新闻素材,作品更有新意、更鲜活,不仅表现出农村花卉产业发展效益的增加,也展示了新时代农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崭新风貌,形成了很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四、结语

2023年2月13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就是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文件,文件为全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宣传报道提供了丰富源泉。基层电视新闻记者更应该以此为指导,在提高“三农”报道质量上下功夫,应该及时了解本地区农业部门的工作进展、重点项目,在田间地头寻找答案。只有一线记者用先进新闻理论武装头脑,践行“四力”,脚踏实地,深耕基层,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奋斗故事,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电视新闻作品。■

猜你喜欢
遥控器三农笔者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我是“糊涂虫”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老师,别走……
时间遥控器
爸妈有个“遥控器”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