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机构开展数字遗产保护行动的策略
——基于“迈向国家宝藏”项目的研究

2023-09-06 01:32:25熊小芳田国庆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档案 2023年6期
关键词:遗产馆藏机构

熊小芳 田国庆/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为人类的表达和创造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原生数字遗产的保护成为档案馆等遗产机构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实践层面,数字遗产保护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具体行动涉及遗产数据建设、保障数字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数字工具开发等。例如,国家档案局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工作启动了档案文献遗产项目,积极推进《世界记忆名录》的申报[1];英国国家档案馆主导的“保护国家的数字记忆”[2]项目,运用贝叶斯网络理论开发数字档案图形风险评估模型,以识别和消除数字存储库基础架构中的风险。然而,数字遗产项目涉及的内容多样,行动要素各具特色,涉及文化、司法等多方面,在逐步形成丰富经验的同时亦面临诸多挑战。档案机构的实践方法如何充分显示于数字遗产保护并形成系统策略需深入探讨,亦需要对照不同性质的文化遗产机构的实践予以优化。

理论层面,目前有关数字遗产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档案机构的参与乃至主导的倡议逐步凸显:一是探讨数字遗产的定义及内涵。将数字遗产界定为特有的人类知识和表达方式,是从现有的模拟资源转为数字形式的信息[3],是为后人留下当今世界的重要数字记忆[4]。二是明确数字遗产保护的必要性。指出数字化是保护遗产的方式,对当代及未来都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文化及历史价值[5],保存数字遗产既是档案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拓展档案馆职能[6]。三是如何开展数字遗产保护。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都作为保护主体得到讨论,行动策略涉及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7]、拓宽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视野以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8]、完善数字遗产长期保存政策法规[9]、加强技术开发与应用[10]等。然而,现有研究也发现档案机构在数字遗产保护中呈现出边缘化倾向[11],需要形成体系化的行动策略以积极参与数字遗产保护。因此,对档案机构而言,有待学习已有的典型实践,从档案领域自身优势出发建构有效的行动策略体系。

综上,本文将以英国创新研究机构(UKRI)“迈向国家宝藏”项目(Towards a National Collection,TANC)为典型案例展开分析。该项目是UKRI主导的包含数字化遗产保护及数字原生信息保护在内的综合性数字遗产保护实践,也是档案机构积极参与数字遗产保护的先进示范,可为我国档案机构开展数字遗产保护提供一定思路。因此,本文将对“迈向国家宝藏”项目的具体行动展开梳理归纳,在借鉴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提炼分析出档案机构积极参与数字遗产保护的行动要点,以期为我国提供可行策略。

2 项目概览[12]

如何保护数字遗产成为国际社会正在积极探索的方向。为了确保数字遗产得到有效保护,UKRI开展了此项目,力求通过消除馆藏之间的障碍,促进跨学科跨馆藏研究,最终创建统一的虚拟“国家馆藏”。

2.1 项目目标

第一,突破馆藏障碍,实现资源共享。该项目拟通过相互关联具有相似性质的遗产内容连接不同的馆藏,消除馆藏之间的相互孤立,实现资源互通,促进遗产内容的提供利用。第二,推动创新研究,深化馆藏利用。该项目计划向新的跨学科和跨馆藏领域开放馆藏,通过将馆藏提供给不同人员,推动创新研究,发挥馆藏在研究方面的价值,促进馆藏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提供利用。第三,汇集多种资源,促进多方受益。该项目汇集了包括不同类型馆藏资源、各具特色的研究信息等,可促进多方主体受益。对英国而言,可使其在数字人文领域保持活跃状态;对研究人员而言,使其能够接触到更丰富的馆藏资源与知识内容,丰富研究视角;对公众而言,可以更便利地获取不同馆藏的资源,满足对于跨馆藏资源的需求。

2.2 项目主体

该实践项目包含五类实践主体:第一,UKRI,项目由UKRI牵头,并成立指导委员会,负责整个项目流程的制定和评估。第二,基金会,主要由英国研究与创新战略优先基金会负责提供资金支持。第三,文化遗产机构,包括博物馆、档案馆等,提供相关文化遗产资源并负责文化遗产资源的协商、接受和具体落实。第四,大学,包括牛津大学等15所大学,提供知识指导并负责项目学术成果交流。第五,个人,丽贝卡·贝利是该项目的主任,主要负责项目的汇总以及制定长期计划;哈维尔·佩雷达拥有网络科学博士学位,并拥有设计和营销背景,主要负责遗产和文化组织的影响力研究。该项目由以上五类不同主体联合致力于应用一系列数字技术、工具和方法,促进不同馆藏之间的资源开放和共享,是一个由多方合作开展且得益于多主体的实践项目。

2.3 行动内容

该项目包含3个类别,分为基础项目、探索性项目及新冠肺炎紧急项目,合计16个子项目。三类项目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该项目的行动体系。

第一,基础项目。基础项目为期两年,包含8个子项目,旨在通过识别和解决馆藏所面临的挑战,为构建虚拟的国家馆藏奠定基础。如“Deep Discoveries”项目由英国国家档案馆、萨里大学等共同完成,其形成了一个由不同机构合作伙伴组成的跨学科网络,通过调查数字图像用户的需求并与各种利益相关者合作,设计一个视觉搜索平台,真正向世界开放英国遗产。

第二,探索性项目。探索性项目为期五年,包含5个子项目,是对基础项目的延伸探索,旨在利用新兴技术消除不同馆藏之间的障碍,利用受众参与研究推动数字遗产的利用,以新的变革性方式活化英国的文化遗产。例如由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等主导开展的“The Sloane Lab”项目,通过构建数字实验室为研究人员、策展人和公众提供探索和参与数字遗产关键问题研究的机会,与专家和相关社区合作,以便在自然历史博物馆、大英图书馆中重新建立藏品和目录之间的联系。

第三,新冠肺炎紧急项目。新冠肺炎紧急项目包含3个子项目,是应对封锁环境下馆藏的使用困境展开的“紧急呼叫”项目,基于在第一次封锁期间收集的数据分析数字馆藏的覆盖范围,解决封锁期间馆藏的访问困境,并就解决不同馆藏机构之间的数字鸿沟提供建议,以应对COVID-19封锁期间公众如何与馆藏互动以及未来数字服务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等问题。如伦敦考古博物馆等主导开展的“Make It Fair”项目创建了一个实践社区,参与者包括英国各地的博物馆,社区成员可以接受培训、指导和技术支持,学习如何与现有的受众保持联系并吸引新的受众。

3 数字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解析

3.1 明确机构职能与能力,有效定位实践项目

数字遗产保护涵盖各类单位,每类单位如何开展数字遗产保护应基于自身特质确定参与的方式与路径。一方面,职能帮助确认的是机构应当参与甚至主导数字遗产保护。该项目是UKRI和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AHRC)共同投资与主导的实践项目。UKRI重点关注前沿研究,寻求新兴技术并探索其对世界和社会的影响。AHRC明确指出将通过有效利用馆藏、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等方法来创建一个综合“国家馆藏”,在地方机构和国家层面充分满足艺术和人文学科的需求。该项目作为综合数字遗产保护与跨学科研究的实践,是UKRI与AHRC回应机构使命与发展方向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能力是机构开展数字遗产保护的基础。数字遗产保护难度大且复杂,实践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实践基础与能力。英国拥有极其多元的数字遗产资源,为数字遗产保护的开展奠定资源基础。UKRI拥有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研究人才,创造了丰富的遗产研究生态系统。

3.2 确立跨领域协作导向,建立多主体协作团队

建立跨领域协作团队是推进数字遗产保护实践的重要方法。数字遗产保护项目既涉及文化遗产领域也涉及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特定技能,开展难度较高,跨领域的协作团队为项目的开展提供资源以及专业能力的支持。一是跨领域的协作团队意味着不同机构的资源汇集其中。该项目由UKRI主导,并由其建立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为不同类型的机构。不同机构不同类型的馆藏以及各具特色的数字资源能够促进馆藏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提供利用。二是跨领域的协作团队意味着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参与其中。该项目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具有遗产管理、设计等背景。不同专业的成员能够充分发挥其在不同领域的知识,有利于推动跨学科跨馆藏的研究。

3.3 融入数字保护意识,强化应用技术工具

数字遗产保护的另一要点体现在遗产保护的数字转型导向,这在该项目的实践中尤其体现为多元化技术工具的使用。一是项目开展方有明确的技术意识。顺应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能够为数字遗产保护项目的开展提供诸多便利。例如,该项目明确提出要抓住新兴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扩大对数字遗产的虚拟访问,保持英国在数字人文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二是要运用多元化技术工具。例如,该项目运用数字化技术存储和保护数字遗产,通过数据分析、知识挖掘等手段对资源整理加工。同时通过机器学习等一系列数字技术、工具和方法来连接不同馆藏的遗产,实现对馆藏资源的交叉搜索,促进不同馆藏之间的资源开放和共享。

3.4 集成双重举措,建立有效保障机制

数字遗产保护需要持续投入和推进行动,机构因此要配置有效的保障机制。该实践项目在如下两方面尤为显著。一是稳定的资金支持。一方面是需要大量资金购入设备,另一方面多元主体的合作需要大量合作基金促进项目的开展。该项目共投资1890万英镑用于项目建设,其中探索性项目作为研发新兴技术用于数字遗产保护的实践总项目,获得了1450万英镑的支持,为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建立了保障。二是有效的反馈机制。由于该项目依托项目制实践,一方面通过阶段性的评估并析出项目报告来定量地评估和展示项目成果;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研讨会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措施进行评估,以定性的反馈项目实践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及不足。

4 启示:档案机构开展数字遗产保护的关键策略

数字遗产具有典型的原始记录性及社会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将成为数字档案愈加重要的一部分。但数字遗产相较于传统的数字档案,承载了更多微观的社会记忆,其中尤其表现为网络数字遗产,因而开展数字遗产保护是档案机构参与社会记忆构建的重要体现。数字遗产保护实践的主体涉及档案馆、图书馆等记忆机构,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因其保管对象的差异而各有侧重。例如“电子书”和“自由出版”的不断涌现使得图书馆聚焦于电子出版物的保护,博物馆通常有所侧重地选择数字化文物作为长期保护对象,而档案馆在开展数字遗产保护项目时则从数字遗产的内容、背景和结构信息等方面关注原生性数字文件、社交媒体数据等其他形式的数字遗产。回顾我国数字遗产保护实践,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实践内容主要为数字资源的保护,如2003年启动的“网络信息资源采集与保存”(WICP)项目。聚焦到档案领域,2000年国家档案局启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以促进文献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传播。中国档案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但目前档案文献遗产建设工程仍然存在着重视度不够、相关政策法规缺乏等问题[13],《“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也对我国数字遗产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在立足国家实践现状与特质的基础上参考国际代表性实践,逐步提升档案机构开展数字遗产保护的质量于实践而言就具有重要意义。

因之,基于“迈向国家宝藏”项目,结合我国档案机构的数字遗产保护现状与趋势,可供启示的策略主要有以下方面。

4.1 依托机构职能与能力奠定实践基础

数字遗产保护是记忆机构迎接人类世界数字转型的重要探索空间,档案机构基于其职能与能力的数字转型扩展是有效开展实践的起点。一是职能层面,档案机构应按照数字遗产保护实践的要求及国家档案事业发展方向,不断拓展自身有关数字遗产保护的使命任务。具体而言,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指南为实践开展确立指标,各级档案馆可将数字遗产保护纳入机构发展计划,促进具体行动的开展。二是能力层面,档案机构应不断夯实自身实践基础,加强遗产研究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开展对实践人员的能力培训,另一方面,可招募遗产保护专业人员,吸纳高质量的遗产研究专员加入实践项目;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体现为数字遗产的安全存储设施、遗产数字化的技术设备等。

4.2 基于主体协作机制凸显档案机构特质

现有实践主要以多元主体协作展开,如何在协作机制下凸显档案机构特质、发挥档案学科优势是档案机构摆脱边缘化状态的重要举措。一是依托多方主体开发强大的互助模式,以支持高效、可持续和创新的数字遗产保护服务。档案机构要积极鼓励图书馆、博物馆等加入,并与数字遗产资源创建者、信息技术人员等建立更密切的伙伴关系。通过合作整合馆藏资源,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三个主体的馆藏特色,同时通过寻找多元化合作伙伴开展跨界合作,从而实现数字遗产资源的多元化保护。二是将档案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应用其中。由于数字时代数字遗产寿命短于纸质档案,因此,在数字遗产保护活动中可以介入适当的前端控制和全过程管理,以确保数字遗产的完整性。同时在遗产资源馆藏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利用故事化等基础上,档案机构可以立足特色的馆藏资源,以利用为导向推出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遗产编研成果,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宣介展示。

4.3 顺应数字转型趋势拓展行动方法

数字遗产保护需要档案机构顺应数字转型整体趋势,学习已有典型实践,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数字工具的作用。一方面,在数字转型导向下,积极融入数字保护意识,强化数字工具的使用。一是建立数据库,将不同机构不同类型的数字遗产收录、整合并按照专题、资源类型等不同要素分类提供给用户自行检索使用;二是应用文本挖掘技术和关联数据技术,对馆藏数字遗产信息进行深层次挖掘,提取关键要素,揭示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打破数字遗产原有的关系网络结构;三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数字遗产的背景信息转化为数字形态,从多方面多角度活化数字遗产,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数字遗产保护项目不仅仅是技术导向,数字转型中的社会、文化、管理内涵同样重要。档案机构要积极融入数字转型内含的创新、协同、开放的理念和方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融合中国特色深化服务内容,彰显档案人文关怀,打造适应社会转型时代数字遗产保护的行动体系。

4.4 立足全程管理理念建立保障机制

档案机构作为单一的遗产机构,在开展数字遗产保护这类复杂项目时,应通过多重举措加强保障,提升实践开展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一是加强组织管理。档案机构在开展数字遗产保护的过程中需要与多方组织协作并建立较为系统的管理团队,有序的管理体系可保证数字遗产保护实践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条不紊;其次是细化分工,明确进度安排,加强监督指导,确保目标任务顺利达成。二是加强经费保障。政府部门应重视档案事业的发展情况,及时在重大项目中给予经费支持;档案机构应做好预算规划,合理安排经费收支,保证数字遗产实践的稳定开展;此外还可以通过吸引社会资金流入增加预算支持。三是加强检查评估。国家档案部门可将数字遗产保护列入对档案机构的评估范围,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有效组织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档案工作和加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档案机构可以依托项目制实践开展自身评估,及时反馈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实时改进以提升数字遗产保护质量。

猜你喜欢
遗产馆藏机构
馆藏
现代装饰(2022年6期)2022-12-17 01:07:32
遗产怎么分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艺术品鉴(2019年11期)2019-12-27 09:06:18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千万遗产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文物春秋(2014年2期)2014-12-24 21: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