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善赞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广西 南宁 530012)
道路客运长期以来都是综合运输体系中运输量最大、成本最低、价格最优、服务最基层的运输方式[1],但随着出行方式多样化发展和受新冠疫情影响,近三年道路运输行业发展受阻,服务水平下降。本文基于道路客运发展新定位,探讨道路运输业转型提升办法和发展对策,供相关行业参考借鉴。
随着私家车、网约车、高铁的快速发展,五年来广西道路客运总量和占比持续双下降。2020—2022年受新冠疫情及防控措施影响,群众出行大幅度减少,个体化出行偏好趋势更加明显,道路客运量下滑更趋严重,年客运总量下降25%左右。2018年,广西道路客运量为3.61亿人次,占全区综合交通客运总量71%。到2022年,全区道路客运量下降至1.45亿人次,占全区综合交通客运总量的61%。如表1所示。
表1 2018—2022年广西主要客运数据统计表(亿人次)
由表1可知,广西综合交通客运总体出行量也下降明显,2018年为5.11亿人次,2022年下降至2.17亿人次,下降57.5%。个体出行方面,个性化出行活跃,逆公交化出行明显。以2023年春节高速公路车流量为例,2023-01-21至2023-01-27(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四)广西高速公路出入口总车流量为2 712万辆次,比2019年(疫情前)同期增长32.1%,日车流量连续突破408万辆次的历史纪录,最高达到520万辆次,提高27.5%。如图1所示。
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和私家车拥有量的高速增长,对道路客运中长途市场冲击巨大,行业经营效益断崖式下滑,加上近期道路客运经营者对行业定位调整、转型发展认识不清,自我改革、自我转型认识不到位,导致服务效率、服务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需求差距不断加大,市场冲击进一步加剧。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经济,道路客运赢来了“黄金时代”,由于实行“车进站、人归点、站管车”的管理和运营模式,道路客运可谓“躺着赚钱”,这种模式对提升服务品位、强化安全运行、优化城乡环境、改善居民出行体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且成效良好。但“人归点”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到站和候车,无法满足部分旅客高品质、快捷出行的需求。
当前,道路客运的供需关系不够和谐,企业提供的一些不合理服务乘客只能被动接受,如随意延长发车、取消班次、合并班次等。此外,道路客运经营者追求低成本,车辆档次低、更新慢,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滞后;部分车站、车辆环境卫生条件差,司乘人员服务意识低等,与乘客出行需求差距不断加大。
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分工重构和细化,当前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服务网络已基本完善,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分工逐步明晰,各种运输方式的良好、快速衔接极其重要,使道路客运的新定位、新使命也有了明确的方向。
国家和广西交通强国建设政策提出建设“综合立体交通服务”具体部署,明确提出构筑以高铁、航空为主体的大容量、高效率区际快速客运服务,推广城际道路客运公交化运行模式,打造旅客联程运输系统。道路客运从城市间和区际城乡客运“主导者”,调整到以县区、城乡中短途客运为主业和综合客运“衔接者”。如图2所示。
图2 综合立体交通定位示意图
随着高铁路网、机场、公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出行供需不平衡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基本解决了“走得了”的问题[2];同时,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提高了运输组织效率和服务保障水平,为“走得好”不断加速。“走得好”既包括乘客出行的安全、方便、快捷、舒适,也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的安全、智能、效率、盈利,更包括行业管理的看得见、帮得到、管得对。
我国已步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交通强国时代,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与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自身转型升级的客观趋势和必然要求。道路客运既要与交通运输各行业、各运输方式融合发展,也要与经济社会各行业融合发展,道路客运企业之间也必须融合发展,才能降本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道路客运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功不可没。在中国式现代化交通强国建设的征程上,道路客运的转型升级不但为时代所驱,也是人民所需。上有政策支持,下有民众需求,企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找准定位、明晰路径、寻求突破是必由之路。
(1)重新全面规划。道路客运定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道路客运线路网络布局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新要求,各地行业部门应及时调整行业发展规划和线网布局,按照节约集约、高效高质做好规划和调整。全面取消800 km以上班线,甚至500 km左右的班线。
(2)做好综合衔接。2022年广西已实现“县县通高速”,2023年广西将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道路客运既要服务好县乡客运,解决乘客“最初和最后一公里”,更要服务好高铁、民航、城市客运等往返县乡的综合接驳。
(3)服务乡村振兴。农村客运是道路客运服务的主市场,在服务好“村村通客运”,满足农民出行需要的同时,要兼顾服务乡镇产业、旅游、文化、物流等。
(1)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服务。行业或企业整合目前“动态监控”“联网收费”等平台系统,参照民航、高铁、城市客运等智能化服务模式,推行服务全程“可视化”“动态化”,购票“实时化”,提高服务水平和安全管理能力,改善供需友好关系。
(2)推广个性化定制服务。按照国家和广西政策导向,200 km以内班线积极推广定制客运,放宽政策约束,推进客运车辆小型化、高端化发展,实现出租车、网约车式的“门到门”服务,提高便捷性、时效性。
(3)推动公交化服务。结合乘客出行的情况,在城区30~50 km范围内,积极采取“定时、定线、定点”的公交运营服务模式,提高车辆档次,实现城乡客运均等化服务[3]。
(1)整合资源,推进规模化经营。市场调整收缩后,通过行业引导和企业自发形式,短期内尽快打破“一市一企”“一县一企”“一线一企”模式,组建区域性大企业,做强做大企业规模,提升服务竞争能力,降低经营成本。
(2)加强合作,推进互利共赢。通过协会主导或企业自发形式,全面打破各种要素和资源壁垒,实现企业数据、信息等资源共享,提高经营效益。如建立全区共用的信息管理、电子客票、定制客运等一体化平台,共享共用乘客资源和服务信息;加强与铁路、民航、城市轨道等信息互联互通和无缝衔接方式,实现联程联运。
(3)盘活资产,推进多行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客运企业站场地理位置好、规模大等优势,加快推进场站商业化转型服务,结合实际实行客运、货运、物流、旅游、商贸、餐饮等综合开发利用,重点转型为物流中转中心、快递分拣中心、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等,推动农村客运线路“客货邮”融合发展[4],不断提高经营效益。
未来几年,随着新冠疫情防控、国家政策和社会分工的调整,道路客运需要重新定位,把握好发展方向,找准发展路径,同时更需要行业和企业提高生存意识,凝聚发展动力,想方设法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出行吸引力,才能确保企业生存和行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