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装备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

2023-09-05 05:59张世亮高馨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旧动能调研

张世亮 高馨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济南 250200

0 引言

2017 年1 月20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国办发〔2017〕4 号)指出,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实体经济升级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任务,并对“新动能”的内涵进行了阐述[1]。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可知,旧动能指的是依靠大量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投入,产品技术含量低、服务水平不高,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全要素生产率低下的传统产业和经济模式;新动能指的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其典型特征是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标志,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新生产力。综上可知,能够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就是新动能;落后于时代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就是旧动能。新旧动能转换指的是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并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2018 年1 月3 日,国务院批复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则同意《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山东将在全国新旧动能转换中先行先试、提供示范[2]。《方案》的提出,为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提供了发展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产业,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和强国[3]。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新旧动能转化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主体,应加强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对接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1 调研基本情况

1.1 调研目的

为了解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用人需求,把握人才培养方向,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与质量,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本课题组编写了“山东省装备制造类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对山东省装备制造类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

1.2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主要是山东省装备制造类企业,包括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济南轨道交通集团、中国北车集团济南机车车辆厂、山东德晟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济南翼菲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

1.3 调研方法及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由调研对象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或企业负责人,通过扫描二维码以在线方式填写问卷。此外,还通过实地走访部分企业,与相关人员通过现场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人才结构、人才需求情况及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总体评价等内容。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调研企业基本情况

参与本次调研的企业共计104 家,其中国有及集体企业22 家,民营企业65 家,合资企业7 家,独资企业2 家,其他类型企业8 家,其中成立时间10 年以上的占67%。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实施,绝大多数企业对智能制造、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都有一定了解;对国家提出的制造业改造升级战略,78.64%的企业持积极跟进的态度,69.9%的企业对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机器换人和工业互联网的应用非常重视。

2.2 新技术应用情况

调研组对企业新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旨在了解最新科学技术在装备制造企业的应用情况。结果显示,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技术应用情况存在一定差异。调研企业普遍采用了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先进控制技术、新型传感技术等,部分大中型企业采用了互联网协同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企业使用了物联网、大数据和适时通信网络技术。上述结果表明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些先进制造技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相关技术的应用开启了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变革。

2.3 岗位调整情况

与三年前相比,参与调研的104 家企业一线的具体岗位员工数量调整情况如表1 所示。由表可见,约40%的企业各岗位的人才需求量都在增加,这说明随着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的持续推进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近年来,随着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优惠政策的逐步落地,企业强烈的用工需求促使其开始逐步重视从高职院校招聘毕业生。这为高职院校向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了契机。

表1 与三年前相比,企业一线具体岗位员工数量调整情况 单位:人

调研结果显示:山东省装备制造类企业对机械加工、设备维护、生产技术管理、质量检验、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等岗位的用工需求极为迫切。但分析表1 中的数据可知,与三年前相比,机械加工等车间一线操作工数量减少的企业有14.56%,与此同时,设备维修保养工增加的企业有49.51%。这些数据反映出企业开始逐步推广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化改造所需要的安装调试人员较多。改造完成后,生产线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过程所需的一线操作工减少,技术技能人才逐步转向了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此外,调研结果还表明,12.62%的企业质检员岗位的需求量在减少。由于生产过程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检测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的质量信息采集与数据分析趋于智能化,依靠人的经验来保证产品质量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人的经验逐渐被智能检测设备代替。

2.4 学历层次的要求

通过与企业人员座谈和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调研组发现,装备制造企业对一线员工的学历要求并没有随着智能化改造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主要集中在高职(79.61%)和本科(67.96%)层次,生产一线中职生和高职生同时在岗的现象普遍存在,优秀高职生与本科生一起从事技术工作也屡见不鲜。与学历相比,企业更看重的是员工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

2.5 企业对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通过调研数据可知,装备制造类企业对专业基本知识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机械和电气两方面。机械方面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智能装备识图、工业产品设计、机械工程材料、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造技术等;电气方面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电子基础知识、可编程控制器、检测技术、智能驱动技术等。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装备制造类企业对学生智能控制技术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与企业的座谈中发现,几乎所有企业都对智能制造基础知识、传感器、机器人、物联网、智能化设备的操作和维修、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等提出了明确的需求[4]。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操作与编程以及自动化产线的安装、调试、日常维护和简单维修的能力等。

2.6 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与企业人员座谈可知,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与专业水平、安全意识、创新意识、团结协作、职业道德等,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能力(73.79%)、责任心强(71.84%)和专业水平(69.9%)。由此可见,企业并不像大家通常理解的一样更加看重学生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等能力,而是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责任感。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并不表示他就一定会把工作干得非常出色,但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果学习成绩好,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那么当他进入工作岗位后,也能够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并取得良好的工作业绩;反之,如果学习很差,一方面反映该生学习能力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待自己本职工作的责任心不够。因此,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既是学习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职业素养得以发挥的前提。

企业对学生的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以及安全意识也都非常看重。其中,企业最关注的是员工的安全意识。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背景下,所有座谈企业都认识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系列措施强化安全管理。因此,对在校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操作技能培训,成为培养企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

另外,38.83%的企业对员工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原有的生产模式和工作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高职毕业生的必备职业素养。

2.7 高职学生在实际岗位中的突出问题

调研显示,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在实际岗位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技能操作不熟练(61.17%),其次依次是理论知识薄弱(35.92%),缺乏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34.95%),眼高手低、流失率高、不稳定(34.95%)。

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在校期间技能训练不足,不能做到“上岗即上手”,还需要企业继续进行技能培养。同时学生的理论学习不扎实,对工作所必需的知识点没有熟练掌握,造成眼高手低,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在解决过程中,却因为理论知识的匮乏与操作能力的低下,无法按照岗位要求顺利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际,需要及时更新,同时需要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和实训教学内容,多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习锻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此外,企业普遍反映比较多的两个问题是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以及流失率过高。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对企业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和认识,对职业道德的内涵认识不到位。学生离开学校进入工作岗位后,职业道德素质不足的问题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缺乏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不能适应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承压能力不足,个别同学故意违反企业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上班迟到、工作消极,甚至直接离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5]。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是人才立身的根本,因此,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应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理念,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全面协调发展。

3 高职院校服务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3.1 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专业群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的实施和“两化融合”的持续推进,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智能制造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相关岗位对产业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单一专业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产业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的原则,合理构建专业群,为培养满足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和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带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应用,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需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支撑。因此,高职院校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工学交替”“岗位实习”“订单培养”“分层育人”等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岗课赛证”育人体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考取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多途径提高育人成效。

3.3 重构课程体系

开展深层次的行业企业调研,归纳装备制造业的典型工作岗位并进行岗位分析,了解工作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以此为基础重组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减、拓展、更新,构建符合装备制造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紧密对接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及时将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发展的最前沿。同时,积极引入国际课程标准,把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引入课程体系。在部分核心课程中,逐步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并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升课程的质量和内涵。

3.4 加强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

适应山东省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要求,依据装备制造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完善产教融合、教学做一体的校内外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与知名企业的合作关系,不断整合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围绕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共建一流的共享型实训基地,满足教学和实习实训的需要,努力营造“实岗育人”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3.5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和保证,要培养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学生,就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实践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应该具备课程开发、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采用多种形式培养专业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培训、参加教学能力大赛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教师进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与科技研发与社会培训,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3.6 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高职院校不但要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将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结束语

“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山东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等战略规划的颁布与实施,为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明确了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山东省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跨越,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高职院校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新旧动能调研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耕读事 新旧人
新旧全球化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
新旧桂系决裂之变
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