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敦煌》的人物形象分析

2023-09-05 23:18:51
戏剧之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佐藤西夏敦煌

付 佳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敦煌》的主要故事内容以莫高窟藏经洞为线索,讲述了发生在北宋和西夏时代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电影同名小说《敦煌》创作自昭和34 年,作者是西域艺术爱好者井上靖,他对中国西域文化非常感兴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位接触中国西域题材的日本作家。他曾担任中日友好协会的会长,一生中曾二十余次访问中国,对中日友好作出了很大贡献。井上靖通过对小说《敦煌》的创作,表达了对敦煌的向往。正如很多历史小说和电影一样,作者往往喜欢将小人物的生活轨迹放置在历史大背景下演绎,或者说表现宏大的历史变革,于小处更可以见大。

电影《敦煌》上映于1988 年,是中日两国为纪念中日友好邦交正常化10 周年而联合拍摄的。影片全部取材自中国内陆实景,中国协助拍摄并提供了两支部队和800 匹战马,才能如此呈现出史诗感。1989 年,《敦煌》在中国内陆上映,获得了无数美誉,至今仍是国人心中描绘中国史诗的经典作品。

这部电影既还原了作者井上靖所表达的艺术基调,又通过我国在人员、场景、道具等方面的协助以及导演在人物设置方面的层层伏笔,生动形象地以最高还原度呈现出史诗感。

一、电影《敦煌》简介

本片讲述了北宋年间,落榜书生赵行德在巧救西夏女子后,被飒爽并有着侠肝义胆的西夏女子所吸引,对西夏文字与文化产生了好奇,决定去令人遐想的西夏游历。旅行途中,行德所在商队遭到汉人组成的用兵部队的袭击,他被迫编入部队,并渐渐得到队长朱王礼的赏识和器重。在一次和回鹘人的战斗中,赵行德无意间救下了回鹘公主兹鲁比娅,二人在逐渐了解的过程中由恨转爱。但此时朱王礼奉李元昊命令要求赵行德去西夏学习西夏文字,一番纠结后,赵行德和兹鲁比娅相约私奔去敦煌,无奈迷路,赵行德被军队抓回,只能拜托队长朱王礼照顾爱人兹鲁比娅并只身前往西夏学习文字。一年后,赵行德学成西夏文字,却因才学出众被西夏人强制扣留编纂辞典,赵行德只得延期归乡。谁知一去两年,等回来后他却发现自己的爱人兹鲁比娅被西夏国王李元昊霸占,一对苦命的鸳鸯再难共筑巢穴,可悲的是赵行德被李元昊要求用西夏文字书写回鹘公主和西夏国王的婚约宣告民众,就在大婚当日,回鹘公主兹鲁比娅不愿委身于不爱之人,从城墙上一跃而下,香消玉殒。赵行德悲痛欲绝,甚至一度希望自己战死沙场。朱王礼开导他,告诉赵行德等待他们的还有更重要的事情,于是赵行德前往敦煌找回人生的意义。在赵行德离开前,队长朱王礼要挟商队一定要将受伤的赵行德平安送到敦煌。赵行德前往敦煌,在参观过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和太守曹延惠的收藏后,他恍然觉悟这世界上有更珍贵的文化值得他去守护。而此时,朱王礼也率兵抵达敦煌,二人重逢,朱王礼向赵行德坦白了在他离开后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兹鲁比娅的事实,并决心联合敦煌太守曹延惠杀李元昊为兹鲁比娅报仇。可惜,请君入瓮的计谋被李元昊识破,在混乱中李元昊仓皇逃离,后又率军返回攻打敦煌城,朱王礼为不牵连城中百姓,决定出城迎战。太守曹延惠熟知李元昊屠城的习惯,深知自己跑不了,便用大火焚烧珍藏的前朝经典给自己陪葬。赵行德冒死带领侍女和僧人阻止曹延惠的恶行并将书籍卷轴等利用商人的骆驼运出城。最后在众人的合力下,书籍和经诗还有公主的信物被完好封印在了洞窟里。商人此时利欲熏心,想要杀死所有人,并和赵行德扭打在一起,让她交出公主的项链,最后被乱马踩死。逃过一劫的赵行德爬到了水洼处,惊奇地发现大漠深处的一个小小的水洼里生存着小鱼。此时赵行德才明白战争、杀戮、逃亡都不会影响到微小而坚韧的生命,就像文明的薪火绵延不绝一般。

二、“百无一用的书生”赵行德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即如何塑造人物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本片中的赵行德是导演佐藤纯弥塑造的重点人物形象,以他为主线的故事贯穿整部电影,这个人物是构成整部电影的灵魂碎片之一。本片中的赵行德出自日本作家井上靖的西域题材小说《敦煌》,一个带有作家个人特色风格的原创虚拟人物,本片围绕这个人物发生了一系列故事,也就是说赵行德是本片的核心。这个人物是带有作家个人色彩的、具有一定“悲剧性”的人物。换言之,每个主要角色都带有一定的“悲剧性”色彩。而“悲剧性”则是来源于作家本身的成长经历和日式文化下“物哀”的文化基本特质。

“物哀”具体表现在影片的很多方面,比如在影片结尾处,与商人搏斗后急于逃命的赵行德拖着沉重的身子意外来到一条水渠边,如此场景很难不让人为之动容,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之下,不得不让人感慨其生命力之顽强。与之相比,在战场上战死的士兵的生命又如此脆弱。这里通过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比,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这种略带悲伤的故事基调即为日本传统语境下的“物哀”文化,而这些都是塑造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因素。导演佐藤纯弥对人物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擅长通过悬念设计人物,所以该片的人物既尊重原著小说,又有导演自己的风格特色。

本片中赵行德这一人物形象,从性格角度分析,其魅力点在于作为书生有文人的才华,作为士兵有武将的气势。他在面对各种危急情况时总能迅速进行判断,并且不像武将朱王礼一样完全从单方面思考,他的思考角度就是文化与文化相交融的表现。

根据真实的历史背景分析人物,北宋年间,自赵匡胤起便一直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人士大夫也即书生阶层是支撑北宋王朝的栋梁。但是我们一看到书生二字很容易联想到符号化的手无缚鸡之力或百无一用,但本片中的赵行德不仅可以是满腹经纶的书生,亦可以是上阵杀敌的将士。这是一种对符号化人物形象的基本跨越。

导演佐藤纯弥在电影中多次运用对比角度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在本片开头,北宋的精英阶层士大夫在殿试中既关心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是否威胁到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又不愿去实地勘察收集资料,不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是用一个宽而广的命题去为难求取功名的普通读书人,以抬高科举的门槛。而这名普通的读书人却愿意为了真正解决问题而去了解西夏文化,不远万里去西夏学习文字,去敦煌传承经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在本片后段处,李元昊攻打敦煌,敦煌太守曹延惠不仅不履行保护敦煌的使命,还擅自将文物古迹当作自己的陪葬品。而赵行德在受到敦煌莫高窟文化的熏陶后,认为找到了可以豁命去保护的东西,那就是这些经书画卷,使其避免被战火牵连。

三、“流浪乱世的公主”兹鲁比娅

兹鲁比娅作为本片最重要的女性人物角色,亦是导演佐藤纯弥塑造的重要人物形象之一,也是构成整部电影灵魂的碎片之二。

罗曼·罗兰曾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兹鲁比娅既是原著小说中的甘州小娘子,亦是电影中的回鹘公主。因为连年战争,作为回鹘人,她失去了家园;作为女儿,她失去了父亲;作为公主,她失去了子民。

笔者更愿意相信,兹鲁比娅是导演故意设计的以映射在战争中失去一切的普通人形象,又或是王公贵族因为战争而变成普通人的模样。导演佐藤纯弥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也运用了思想醒悟的手法,比如兹鲁比娅在被赵行德发现时身穿作战铠甲,却因美貌一心寻死。但是二人相爱后,她决心和赵行德一起逃往敦煌,还带着一丝认清战争可怕的天真。后来兹鲁比娅被李元昊霸占,李元昊以一天杀掉一个回鹘人来要挟回鹘公主,她向命运妥协了,认识到了战争的荒谬和人生的无常。

赵行德的回归,不仅没能满足兹鲁比娅的理想,反而进一步把她推向了深渊。因为此时的兹鲁比娅已经明白了在李元昊的强硬统治下,作为普通人的赵行德无力反抗。可是作为回鹘的公主,她本身也有自己的追求,她果敢地从城门一跃而下无疑在保全了自身信仰的同时对于李元昊精心策划的阴谋进行了反击。

四、“身经百战的将军”朱王礼

巴拉兹贝拉曾言,每一种艺术都是以人为描写对象的,艺术表现的是人。

朱王礼作为次于赵行德的正面人物形象,他的情感是复杂的,人格是正义的,结局是悲凉的,是导演佐藤纯弥塑造的一个随着历史车轮前进的典型人物。朱王礼作为西夏汉人队长,虽然目不识丁,但是认同勤学好问的赵行德。赵行德的那句“我不想成为一名无名尸”犹如惊雷般震醒了朱王礼,“我要给我和我的部下立碑文,让后世记得我们的名字”。

导演佐藤纯弥让文人变成武将,让武将变得有文化,意在展现时代动荡下文化的多元性和交互性。本片后半段的“拼命冲杀四次,都没有冲到李元昊面前”与“最适合我朱王礼的死法”的台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话只有在揭示性格的时候才最有表现力。导演佐藤纯弥通过正确的对话提供了刻画人物性格的新的可能性,不仅不会使银幕失去动作性和吸引力,而且还会丰富银幕造型的表现力。

五、“与财俱烬”曹延惠

导演佐藤纯弥在设计人物形象时有自己的思考。曹延惠作为本片的辅线人物,也是前期正面、后期反面的代表人物,表面上与赵行德的追求和格局进行对比,实则反映出人类的另一个贪欲之面。如何直观地在电影艺术里表达人性的复杂就在于一部影片中既要有英雄式人物,也有英雄式人物的对立面,甚至说可以是镜子一样的人物,照出主角身上不可能存在的感觉。

笔者认为导演佐藤纯弥意在表达人物是社会的一部分缩影,使影片更具还原度和真实性。曹延惠作为大宋的朝廷命官,奉旨掌管敦煌。而敦煌作为东方与西方文化的交界处,地处要塞,是文化交流之地,也是文化盛行之地,更是东西方要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在西夏王李元昊拿下甘州与凉州之后,曹延惠作为大宋官员却不远万里前去西夏俯首称臣,名为守卫敦煌百姓,实为守护自己的私欲。而曹延惠在面对敦煌宝物的时候贪念满满,在面对杀妻弑母的李元昊时畏手畏脚,最终选择在一场大火中与自己的宝物一同毁灭。

六、结语

本片选取了许多具有冲击力的事件来凸显不同人物所拥有的性格,在大历史背景下,不同小人物的命运亦是时代的映射。导演佐藤纯弥利用大时代背景下的不同事件来构建不同的人物命运,折射出不同的人物性格。有些人物一直没有从正面进行表现,均采用侧面描写和不同人物对话予以体现,这也是导演佐藤纯弥塑造人物时的与众不同之处。导演佐藤纯弥通过层层人物塑造与设计,意在告诉世人,在那个年代真正保护文献典籍的人以及抗争过的人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他可以是“赵行德”,可以是“兹鲁比娅”,也可以是“朱王礼”。因为这些人物的命运都或多或少地推进了历史进程。《敦煌》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带观众见识了那个时代下特有的理想、信念与感情,亦带观众领略了特殊背景下身不由己的游戏规则。

猜你喜欢
佐藤西夏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亮丽的敦煌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2
绝世敦煌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18
西夏“上服”考
西夏学(2017年1期)2017-10-24 05:31:32
试述西夏军抄
西夏学(2017年1期)2017-10-24 05:31:22
佐藤学:世界上没有比教师更难的工作了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42
佐藤海山的诗
作品(2016年10期)2016-12-06 10:41:54
再考西夏的马
西夏学(2016年2期)2016-10-26 02:21:08
中日两国合作学习理论的比较研究——以王坦与佐藤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