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类学视阀下粤港澳情怀互连
——以粤语童谣为例

2023-09-05 23:18:51陈华丽朱载庆
戏剧之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落雨广府粤语

陈华丽,朱载庆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3)

一、颇具南粤地方特色的粤语童谣

“粤语童谣”主要分布于广府地区及香港、澳门地区,粤语童谣使用的语言是粤语。粤语的起源,有源自北方中原的雅言、源自中原翘楚的楚国的楚语等说法,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不断南迁岭南,粤语方言里中原古汉语存在的入声,其声母、韵母、声调与古汉语标准韵书《广韵》高度吻合,粤语较多保留古汉语特征。[1]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百越族的不断融合,地域性因素遗留和渗透,形成了今天的广府文化。粤语是粤港澳大湾区普遍使用的方言,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民重要的感情纽带。

粤语童谣历史沿革,目前有记载可据发行者是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印刷者是位于广州九曜坊的明星印刷局,收录了8 个版本的《鸡公仔》。粤语童谣是中国七大方言童谣之一,声调一致是粤语童谣一大特色。民族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史学家洛地先生曾说过,“中国的传统‘以文化乐’。语言(方言)是民族艺术的根。①”粤语有很多独有或衍生的词汇,如九声中的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六调的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浊平,五浊上和六浊去。九声六调即九种发声,六种声调。首先,一种声调对应一种发声,六种声调对应六种发声,剩下三种发声就是入声。目前,粤语在香港、澳门具有官方语言的地位。粤语是广府民系的母语,广府文化的重要载体,粤语童谣的本体既有自身南粤文化的乡邦个性,也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一)九声六调是粤语独具的地方特色

例如,流传甚广的《月光光》:“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瞓落床……一觉瞓到大天光啊。”

在这首童谣中,广府粤语字腔浑然一体,尾韵皆落在粤语的“ang”韵上,此处的“ang”韵采用的是《中华诗韵(十三韵)》中的韵部,如《月光光》每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光”“堂”,“床”“秧”“冈”“羊”等等,都是“ang”。而粤语的“ang”音发音开口比汉语拼音的[ang]还要大,使用鼻腔和咽腔共振来发音,加之粤语独特的拖尾音现象,押“ang”音为这首儿歌带来极为悠扬的旋律感。②粤语童谣“依字行腔”与作品押韵有很大关系。所以了解歌曲中具体的字在粤语中的发音以及在音调中对应的具体音高尤为关键,可以口头传播,朗朗上口,便于儿童记忆与跟唱。

(二)叠字手法的运用

以《排排坐》部分歌词为例,童谣中描写孩子一起“排排坐”(坐成一行),分吃水果的快乐场景,传达了“共享的快乐才是最甘美”的朴素道理,教导孩子要学会共享,以和为美,乐于分享。“排排坐”“吃果果”“笑呵呵”叠字使用亲切而自然,流露出广府几千年以来对手足亲情的珍视也巧妙运用七字声韵律,朗朗上口,便于学前儿童记忆传唱,起到了较好的行为教育作用。

(三)曲体结构

广东粤语童谣的曲体结构,主要有单乐段的二句式、四句式和五句式。二段体等少见。二句体。即只有上句和下句两句,一呼一应,类似问答,构成最简单的曲式。二句体通常以复二句体的形态出现,前二句和后二句,有的是严格的重复,有的是变化的重复,有的童谣还以三对甚至四对等多对二句体的形态出现。

如:《猜呈寻》:“呈寻剪,呈寻包,呈寻糯米叉烧包。老鼠唔食香口胶,要食就食豆沙包。”这童谣共二个乐句,构成了完整的起承转合型四句体曲式;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第二、三、四句为统一的七个字形式,经过第三乐节的转接,最后第四乐节形成朗朗上口格律节奏完美统一的美学特色。

二、粤语童谣历久弥新的文化活源

粤语在广东又称为“白话”,虽然广东省外来人口比较多,但是粤语仍旧是广东人民主要使用的方言,全省有3800 万以上使用粤语[2]。粤语内部大同小异,分为广府话、四邑话、罗广话、高廉话③。

从历史上的粤文化可以看出古代岭南地区与中原王朝政权更迭和军事政治分分合合的关系。公元前219 年,秦军占有广东地区,至前214 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把岭南地区设为“桂林、象、南海”3 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 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梁启超指出:“吾粤僻处岭南,与中原邈隔,故在数千年历史上观之,其影响于国家政局者不甚大。虽然,以世界的眼光观之,吾粤实为传播思想之一枢要也④。”以古代封建中原文化角度观察,古代南粤人生产方式及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织,毋庸置疑处于弱位边缘地带,但是近现代以来,广州作为中国看世界前沿地区发挥连接西方文化桥头堡先锋作用,东方蒙地卡罗澳门和亚州四小龙之一的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亚洲最大贸易港之一贯通全球,都给粤语童谣带来“交流之时代”。[3]

(一)《落雨大》

该曲是广东粤语地区流传着的一首童谣,这首歌曲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下雨天时水淹街道,家人忙碌的场景,充满童趣。例如歌词:“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反映清末民初时,广府人家独特的市井气息。

广州粤语本土歌手东山少爷改编(落雨大)一歌的副歌部分引入了这首广东童谣,以表现对广州城市历史底蕴的忆思,传统民谣与现代流行说唱的形式互融,正如歌词:“落雨大,广州水浸街,各位兄台已长大。要知韫银最艰难,双眼通红声沙晒。细细个我就识唱呢首歌,個时成班朋友仔,排排坐,食果果。”

改编后的粤语童谣《落雨大》,不仅含有历史悠久的岭南音乐文化因子,同时具有浓浓的时尚生活气息。《落雨大》已经成为几代粤港澳人的童年回忆,在大街小巷广为流传,也是现代羊城文化开在时代木棉花树上耀眼的“花朵”。

(二)合唱版本粤语童谣

改编合唱版本的粤语童谣以和声为美,以情为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单一的旋律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上升的精神需求和听觉审美感受,纵向织体的和声听觉美感成为艺术审美的主导趋势。新一代作曲家们对带有浓郁本土气息的粤语童谣不断进行表演形式的创新。1956 年,第一首粤语童谣歌曲《一支竹仔》由香港作曲家周聪创作,这首童谣歌曲开创了粤语童谣歌曲创作的先河。⑤

笔者以洪剑华改编的(童声二部合唱)《落雨大》为例,进行分析。该合唱版本的粤语童谣,采用主题变奏的创作手法,通过五次变奏,四次转调(F—降A—G—F)使得音乐情绪层层递进,生动描述落雨前,落雨中,落雨后三个时间点的市井变化。

全曲以“啦啦啦”拟声词多次重复而贯穿并逐渐推向高潮。卡农对答式写作体现传统东方根深繁茂粤语童谣与西方音乐碰撞出独特而富有韵味的艺术形式。音乐作品的风格是随着创作技法的改变而变更的,社会存在的语境及其思维观念导致了创作技法的变更,技法决定了风格的审美。⑥笔者认为,《落雨大》的创作与呈现的艺术语境体现了粤语童谣在历久弥新的岁月长河中,经过新的文化自觉与西方“舶来品”作曲技法融合,而展现勃勃生机。

三、勾起时代记忆的主题

(一)粤语童谣是中华民族母语文化的支系

中国童谣是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源头和血脉,是最自然的一种母语音乐文化。粤语童谣作为极富地方特色的音乐,是传播粤语、传承广府文化的重要载体。粤语童谣中渗透着生活常识,比如“落雨大,哗啦啦啦落雨大,哗啦啦啦水浸街,哗啦啦啦担柴上街卖,哗啦啦啦着花鞋”,孩子听唱童谣时能够潜移默化地习得好习惯、学习安全常识。粤港澳大湾区的孩子们可以以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传播粤语,传承优秀岭南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以童谣为载体,回归中华民族母语文化的传承,通过教唱粤语童谣,使孩子们产生更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这种文化认同感是一种多元文化教学,是立足于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石。近年来,粤语童谣重新回归人们视线,在儿童教育方面深受学生家长一致好评。通过对儿童进行粤语童谣的教学,促进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儿童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母语文化语境是粤语童谣教学的根本

童谣是一个民族音乐的根基和灵魂,是民族音乐文化的基因和精髓。粤语童谣通过童谣的载体来培养儿童的民族音乐思维,积累民族音乐语汇,使儿童认知民族音乐文化、体验民族音乐文化、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热爱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民族音乐文化。[4]

粤语童谣,语句押韵、朗朗上口、生动活泼,更利于激发孩子探索语言的积极性。通过粤语童谣的教学,培养粤港澳大湾区儿童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意识。通过学唱母语的粤语童谣,在儿童的潜意识中,培养坚定的民族性格、凝聚民族精神,从而凝聚团结粤港澳大湾区的全体民众。

粤语童谣中粤语共鸣始终影响着男女老少,文化认同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保持繁荣稳定的主要“动脉”。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粤语也是广府文化之瑰宝。笔者留意到,广州、佛山两地不少小学初中通过开展粤语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粤语文化自信。通过粤语童谣的传唱,让儿童体会粤语的魅力,引导儿童乐于开口说粤语,喜欢粤语,乐于了解粤语文化,推动广府文化在大湾区地区的传承和保护,提高广府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对广府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儿童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为粤港澳大湾区粤语传承发展提供良好语言环境。

四、结语

粤语童谣是粤港澳大湾区传统文化的沉淀与传承,是中华民族母语文化的教育载体,可对儿童进行民族历史、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教育。粤语童谣教学可以推动广府文化在大湾区地区的传承和保护,提高广府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儿童对广府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儿童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为粤港澳大湾区粤语传承发展提供良好语言环境。

虽然我国传统音乐粤语童谣已被诸多学者所重视,但大家对粤语童谣中优秀文化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就目前粤语童谣研究而言,香港、澳门虽然同属岭南粤语文化体系,但对于粤语童谣的专题研究和实践推广并不广泛。我们呼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各个小学和幼儿园中推广粤语童谣教学。

注释:

①洛地.词乐曲唱[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5.

②参见李露.粤语童谣中可交流的音乐性[J].名作欣赏,2021,(33):154.

③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M].中国ISBN 中心出版,2005.40.

④梁启超.莅广东同乡茶话会演说辞[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M].中华书局,1989.24.

⑤周豫,何治国.失落的粤语童谣[N].南方日报,2013-08-29.

⑥姚恒璐.从曲式原则到结构逻辑: 音乐结构与作品风格演变的有机关联[M].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549.

猜你喜欢
落雨广府粤语
落雨
粤语学堂
都市人(2023年6期)2023-09-22 20:29:13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包装工程(2022年10期)2022-05-27 02:48:42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岭南音乐(2022年6期)2022-02-04 13:50:24
水环境视域下广府古城景观演变研究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落雨大
歌海(2019年2期)2019-06-11 07:02:14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电影(2018年10期)2018-10-26 01:55:40
优雅古风与经典流行的全新演绎 童丽《粤语十大金曲Ⅱ》
故事林(2017年4期)2017-02-10 17: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