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琳
(山东艺术学院 戏曲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千百年来,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我国各地域逐渐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民族化音乐表现形式,而且,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民族歌曲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开始出现了流行性的民族歌曲。后来,音乐创作者将民族歌曲中的民族性和流行性特点进行提炼,并将其作为民族音乐的两种特色进行传承,由此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中国民族歌曲。民族性和流行性是当代民族歌曲的重要特色,研究两类特色元素的内涵对民族歌曲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民族歌曲中既有民族性的音乐也有流行性的音乐,但随着大众审美的变化和多元文化的交融,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开始从最初的泾渭分明发展到现在的相互交融,古与今、传统与流行的融合已成为当前民族歌曲发展的新趋势。由此可见,民族歌曲的民族性和流行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从音乐层面来看,流行音乐中有民族性的元素,比如戏曲元素。《苏三说》便运用了流行音乐与传统戏曲相结合的方式,衍生出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戏歌。这种形式巧妙地将音乐的流行性与民族性融合在一起,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喜爱。同时,从特点层面来看,中国民族歌曲的民族性特点主要通过民族文化元素进行表现;而流行性特点则主要以大众化、普适化的内容进行表现,前者侧重深度,后者侧重广度,二者缺一不可[1]。
中国民族歌曲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诸多新元素,引进了新内容,而且,在与西方音乐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其最根本的民族性特点并未改变,与民族性相关的地域性、情感性和技巧性都是中国民族歌曲的特色,可以说,中国民族歌曲得以流传和发展至今,就是靠这些独特的民族性特点。
中国民族歌曲的产生与地方民族特色、风俗习惯等元素有关,因此,多数民族歌曲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演唱表达上都带有一定的地域民族性特征。比如江南民歌《茉莉花》《月儿弯弯照九州》,曲风细腻温婉,清雅柔情,一字一句尽显江南人民娟秀绮丽的气质。而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兰花花》等作品表现了北方民族特有的豪迈奔放的个性,一腔一调唱出了陕北民众的生活百态。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除了有具有南北方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歌曲之外,还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创作出的民歌,比如《草原之夜》《陪你一起看草原》等,这些歌曲歌声悠扬绵长,仿佛让人看到了广阔无垠的大草原,表达出草原儿女热情豪放和自由率真的个性。由此可知,中国民族歌曲的地域元素是其民族性的鲜明表现之一。
民族歌曲作为地域文化的产物,不仅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也承载着数代人的情感生活。从这一点来看,民族歌曲具有情感性特点。比如岭南地区的客家音乐、潮州音乐、广府音乐作为岭南文化的有声艺术代表,情态万千、风格各异,吸引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及音乐创作者的学习和模仿。除了这三大乐种外,还有地水南音、客家山歌、粤曲小调等民间小乐种。这些丰富的民族歌曲凝聚着民众对地域文化的深厚情感,具有鲜明的情感特色。比如,广东名曲《双生恨》是作者根据民俗故事改编成的歌曲,曲调忧伤,表达了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的遗憾。这首歌曲就是典型的情感类的民族歌曲[2]。
一首成功的民族歌曲离不开情感底蕴和技巧的加持。可以说,技巧性是民族歌曲的典型特色。比如,在《溜溜山歌》中,演唱者调动了共鸣、气息、咬字、吐字四个方面的技巧。其中,共鸣是歌唱者腔体发出的不同频率的振动,男声在演唱时习惯调动腔体发出穿透力强的音色,让人仿若身处山间旷野,十分清脆悠长。气息是与共鸣相配合的发音技巧,无论歌唱者的腔体是否需要发声,其都需要做好空腔通气的准备。这首《溜溜山歌》节奏欢快明亮,相应的气息也应短促紧凑,如此才能与共鸣配合,凸显自然热情的歌曲风格。而咬字和吐字是根据地方民族方言的差异形成的,合理运用地方方言演绎歌曲有助于形成鲜明的方言旋律,凸显作品的民族风格。
中国民族歌曲中,有些曲目的旋律较为轻快、节奏感较强,适合传唱,于是,音乐创作者和表演者便将此类音乐统称为流行性音乐,但又因为其“骨子”里是属于民族类的歌曲,因此,其又被冠以“民族歌曲中的流行性音乐”之名。创作此类音乐的目的是满足大众的传唱,因此,其普适性特点十分明显。
中国的民族歌曲多以地方流传为主,民众只能在当地听到原汁原味的音乐,而在其他地方只能听到翻唱或者录唱的歌曲,为了满足音乐爱好者和广大群众的音乐欣赏需求,创作者对这些地方民族歌曲进行了录制和改编,形成了二度创作的新作品,比如《山歌好比春江水》。经过改编之后,这首歌的速度和节奏更符合当代民众的审美需求,而且,民众能在情感上与歌曲内涵相契合,继而产生音乐共鸣。由此可见,民族歌曲的演绎具有通俗性特点。而且,许多歌手在翻唱民族歌曲之后,对许多难懂、难唱的地方进行了技巧处理,使歌曲变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3]。
中国民族歌曲的传唱者是社会大众。一些偏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当地的民族歌曲难以被传播到外界,导致社会大众在了解这些地区的民族音乐时会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这种情况不利于地区民族歌曲的传播和发展。于是,许多歌手在挖掘和表现此类音乐时会先将其改编为大众能理解的语言,然后演绎作品的内在含义。比如,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流行歌曲要使用民族语言演唱,语言的不同导致这些民族歌曲无法被社会大众所熟知,因此,歌手会对歌曲进行翻译,然后再重新演唱,使这首歌曲便于大众理解和接受。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民族歌曲具有大众性的特点。
中国民族歌曲的流行性特点还表现在其多元性上。民族歌曲与现代流行歌曲一样,表演风格、整体情感基调都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可以体现出其多元性特点。比如,从歌曲的表演风格出发,民族歌曲虽然多以抒情的形式出现,但也有地域性明显的轻快灵动风格、节奏感强的抑扬顿挫风格,还有一些少见的拗口晦涩的风格。多元的风格使民族歌曲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喜爱。同时,民族歌曲的情感基调也很丰富,有表达爱国情感的,有赞美爱情的,有歌颂山水的,有描述生活的,丰富的情感基调极大满足了群众的多元审美需求,说明民族歌曲具有多元性特点。
新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审美需求越来越多元,以往的民族歌曲表现形式已经无法很好满足大众的音乐审美需求,需要及时创作更多有特色的民族歌曲。在这一过程中,歌曲创作者和表演者要紧抓民族歌曲的民族性和流行性特点,大力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传承,人类对文化元素的审美观念在不断变化。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喜爱中国民族歌曲,了解中国民族歌曲中蕴含的民族性与流行性元素,就要从思想上做好引导教育,以灵活丰富的思想助力民族歌曲文化的传承。一方面,相关部门可围绕民族歌曲的内涵、价值及特点等定期开展主题文化进社区、主题文化下乡教育等活动,安排专业人员到社区、城镇和乡村地区分发宣传单,开展集中宣讲工作,提升群众对民族歌曲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还可与学校合作,在学校中增设民族歌曲的辅修类学习研讨项目,定期组织学生学习民族歌曲的唱法技巧和内涵价值,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充当宣传小能手,在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其进行传播,以此提高学生群体对民族歌曲文化的重视程度,转变其传承思想。
中国的民族歌曲文化经过了几十代人的传承和创新,现代社会的人们应该在深度把握民族歌曲文化的精神底蕴的基础上走好传承之路。重点要在内容上做好创新。当前,许多民族歌曲的内容和演唱形式较为单一和老套,不适合当下大众的审美品位和审美需求。对于这一情况,创作者可借助各类信息技术,根据民族歌曲的民族性和流行性特点,对内容进行创新。比如,在创作少数民族的山歌时,可将多民族的风俗习惯、舞蹈动作、肢体语言等元素进行融合,或者将其中的一些方言、祝福语等内容进行融合设计,使不同民族的群众在欣赏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继而增强对民族歌曲的喜爱。与此同时,创作者在传承民族歌曲时还可融入民族唱法和地方戏曲,或者加入一些流行乐器来代替民族乐器,以此使歌曲表达的内容更加新颖[4]。
要想实现中国民族歌曲的有效传承,创作者不仅要丰富民族歌曲的内容元素,还要创新歌曲的传承形式。创作者一方面可将多种复杂的民族歌曲创编成儿歌、口水歌等易于流传、通俗易懂的形式,鼓励广大群众进行传播;或者将一些节奏感强的民族歌曲配以相应的舞蹈,形成广场舞和健美操,吸引广大群众关注此类歌曲。另一方面可将这些流传已久的民族歌曲进行改编,以歌词创新、老歌翻唱等形式传承民族歌曲,形成更加丰富多元的民族化歌曲风格,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同时,根据当前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创作者可借助这一新媒介,根据音乐背景创编情境形成音乐MV,或者为网络短剧设计音乐背景,赋予其不同的情节内涵,创新歌曲的表达形式和传承形式。
社会大众是民族歌曲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如果缺少了社会大众的支持,即使创作者改编再多的音乐作品、设计再多的音乐形式,这些作品也无法得到长久的流传。中国民族歌曲在传承和发展中需要众多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与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社会团体等主体建立合作关系,在社会中构建浓厚的民族歌曲传唱氛围,激发大众的参与积极性。比如,政府可与社会主体联合举办民族歌曲文化节、民族歌曲宣传月等活动,并以网络歌手评选、线下歌唱比赛等形式丰富活动内容,这一方式能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同,继而达到调动主体参与积极性的效果。另一方面,各城镇、乡村地区也可对富有特色的民族歌曲进行录制并上传至网络,鼓励大众评论转发,以此增强社会大众的互动性,提升其参与度[5]。
总而言之,中国民族歌曲的传承和创新是一项长期工程,人们应当从思想上客观看待民族歌曲的特点和传承形式,然后在不改变其创作精神和核心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为优秀的民族歌曲注入新鲜“血液”,使其重新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有关部门和音乐创作者要借助各种媒介扩大民族歌曲的传播范围,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群体都更好地了解民族歌曲,热爱民族歌曲,继而主动传承和弘扬民族歌曲,最终促进民族歌曲的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