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纯雨
(海南大学 海南 海口 570228)
扬琴历史悠久,于明朝传入我国,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演奏需求的变化,扬琴的结构经过了多次改良,发生了许多变化。
1.早期的扬琴。早期的扬琴以“双七型”(两排七琴码)、“双八型”(两排八琴码)、“双十型”(两排十琴码)等形制为主,体积较小,琴体多为梯形或蝴蝶形,大多置于圆桌式或竹制琴架上演奏,也有手持演奏方式,两排琴码排列,铜丝做弦,琴弦通过面板两侧突出的调弦钉固定,通过将尖头铜钉钉入面板中调音,其音域较窄,仅有两个半八度自然音阶,不易转调,且音量小,易走音,但音色清脆,携带方便。其最早存在于民间,广泛用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以及各类地方戏曲、琴书、说唱音乐的伴奏,是伴奏型乐器,主要功能是伴奏、合奏。早期扬琴是中国扬琴发展史的重要基础,也是后期扬琴发展的雏形。
2.新中国成立后的扬琴。1949 年以后,文化发展欣欣向荣,音乐创作也迅速发展,早期扬琴无法满足音乐市场的需求,扬琴改革成为趋势。小转调变音扬琴、大转调变音扬琴、广州红旗牌平均律扬琴、81 型扬琴、501 型扬琴等扬琴形制先后问世,其中,以中国律吕式大扬琴和401 型扬琴形制表现最为突出。解放后的扬琴形制与早期扬琴形制相比,在音域范围、琴体结构等方面都有了全方位的改革。20 世纪50 年代,郑宝恒先生和张子锐先生共同研制的中国律吕式大扬琴诞生,此琴扩大了琴体,上下各两排琴码,拥有四个八度的音域,钢丝做弦,并增设活动滚轴、山口与脚踏制音器。大扬琴与早期扬琴相比,琴体与琴架合为一体,音域更广,可自由转调,音量更大,音准也获得改善,脚踏制音器的安装使用更是开创中国扬琴形制改革的先河,是这一时期扬琴改革中唯一安装制音器的扬琴形制。中国律吕式大扬琴掀开了中国扬琴改革的新篇章,也为后期扬琴改革提供了借鉴范本。20 世纪70 年代后,扬琴改革继续发展,杨竞明先生在大转调扬琴的基础上研制出“401 型扬琴”,其琴体为扁梯形,拥有四排琴码,四个半八度音域。“401 型扬琴”相较早期扬琴加大了共鸣箱,增大了音量,音色更圆润、厚实,并采用了新的音位排列,方便演奏,还增加了微调滚轴、变音槽等结构,使调音更加方便,使用木质扇形琴架,方便移动携带。建国后的扬琴形制无论哪一种都为日后扬琴结构的科学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50 年代至今,我国扬琴从业者都把乐器改革放在首位,对其形制不断进行创新,研制了许多不同形制的扬琴。经过时代发展的筛选,进入21 世纪的中国扬琴形制更加科学、统一、规范。目前,以普及型、专业型两种形制的扬琴最为普遍。
1.普及型扬琴。普及型扬琴以在“401 型扬琴”的基础上改良并增设四个弦位的“402 型扬琴”为主。其由木制共鸣箱、变音槽、滚轴板、螺丝弦轴钉、四排琴码、缠弦、钢弦、扇形木制琴架等组成,相较以往的扬琴形制,其音色更清脆,调音更方便,拥有四个半八度音域和全部半音阶,丰富了音色,使转调更加便捷,琴架增设了小滚轮,利于移动携带。402 型扬琴自20 世纪90 年代问世以来就受到扬琴演奏者的喜爱,现如今,不仅各地方演出团体、高等院校采用这一扬琴,社会业余考级、扬琴基础普及教学、民间说唱曲艺等也大多使用402 型扬琴进行演奏,普及型扬琴的出现促进了扬琴艺术的普及发展。
2.专业型扬琴。随着全国高等音乐院校扬琴专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扬琴作品对音乐表现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专业型扬琴应运而生。专业型扬琴在402 普及型扬琴的基础上增添了止音条型制音器踏板,琴体共鸣箱选用了更通透的木材,减少了变音槽的数量,这些改良有利于提高扬琴音准的稳定性与音色的通透性,使音乐表现更具层次性,音乐作品更具表现力。专业型扬琴的出现促进了中国扬琴向更加专业、系统化的道路发展,推动了中国扬琴走向世界的进程。
受扬琴结构影响,演奏作品时会产生大量余音,余音虽可以增强旋律的流畅性和婉转性,但也会使干净利落的旋律节奏变得拖沓浑浊。为达到有效控制余音长短,合理发挥余音的两面性效果,从而提高音乐作品表现力的目的,中国扬琴制音器应运而生。20 世纪50 年代,郑宝恒先生与张子锐先生参考匈牙利扬琴cimbalom 的踏板,研制出适合中国扬琴的“脚踏制音器”,并首先安装在中国律吕式大扬琴上。“脚踏制音器”是一种踏止式制音器,通过链条与琴体相连,演奏时脚踩制音器踏板,琴面上的制音毛毡向上紧贴振动中的琴弦达到制音效果,从而减少余音对作品的影响。这款结构简单、止音干净的“脚踏制音器”为中国扬琴制音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21 世纪,扬琴专家们与乐器制造厂共同努力,研制出了目前广泛用于专业型扬琴的踏放式止音条型制音器,其通过联动杆与踏板相连,演奏时脚踩踏板,制音毛毡离开琴弦振动发声,松开踏板制音毛毡向上紧贴琴弦达到止音目的。与踏止式制音器相比,踏放式制音器操作更加简便,更适合在扬琴演奏中使用。踏放式制音器的出现推动了扬琴演奏的进一步发展,是扬琴结构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列子·汤问》记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般指旋律优美,令人难以忘怀,但侧面同样可见余音会对作品产生重大影响。扬琴受结构影响,演奏时会产生大量余音,余音对作品表现有利有弊,而合理利用制音器可以让余音在乐曲柔和婉转处增强音乐线条的流畅性,使音色更加婉转动听,让旋律不那么干涩,情感不那么僵硬;在旋律利落、节奏短促时降低余音对音乐线条的干扰,使其不拖沓,避免影响聆听感受,阻碍情感表达。通过制音器可以达到合理控制余音、丰富乐曲音色与提高作品表现力等重要目的。
随着作品对音乐表现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制音器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扬琴演奏中,制音器的使用可以使热烈紧张的氛围或深沉舒缓的情绪等表现得更具层次性,进而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因此,在乐曲中合理使用制音器尤为重要。
1.乐句之间。乐句是构成乐曲的基本结构单位,在两个乐句的首尾交接之间“踩-起”使用制音器,一方面能起到换气作用,控制余音对下一乐句旋律的干扰,使音色更加丰富,使旋律更具清晰性和歌唱性。另一方面,可以使旋律线条变化更具层次性,在自由起伏的旋律中使情感逐渐递进,丰富乐曲的情感表达。
2.乐段之间。乐段是音乐作品中表现完整乐思或相对完整乐思的最小结构。在一个乐段结束后“踩-起”使用制音器,不但可以转换情绪,增加前后情感的对比,也可以使乐曲描绘的不同场面形成巨大反差,促进音乐的发展。同时,可以增强旋律的起伏对比性与音色反差性,如使缠绵的轮音与有颗粒感的单音产生巨大对比,减少和声变换的影响,从而达到增强音乐效果的目的。
3.乐曲结束。根据乐曲的具体情况,可在乐曲结束处迅速抬起制音器,使情绪戛然而止,给听众意犹未尽之感,使人回味无穷,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丰富音响效果。
1.急收需要。在急收处可增加制音器的使用。以徐学东先生创作的《瑶山夜画》火舞部分为例,在转F 调处迅速“踩-起-踩”使用制音器踏板,可以增强前后旋律的对比性,使十六分音符更加干净清晰,使欢快变为热烈的音响效果对比更加明显,将乐曲推至极致的高潮,将热烈的舞蹈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若不使用制音器,则余音混响,音的清晰度会下降,情绪变化剧烈程度也会减弱,从而降低音乐的表现力。
2.强弱需要。强弱是展现音乐张力与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技巧,要想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就要使强弱对比明显。弱到强的变化可通过增强力度达到,而强到弱的变化受余音影响,需在强弱交接处迅速使用制音器,突出强弱力度的对比,将旋律起伏拉大,增强音乐线条进行的起伏感,从而使演奏情绪更具戏剧变化。
1.连奏和断奏。连奏和断奏广义上可视为一对相反的演奏技法。连奏即在演奏时使音与音紧密相连;断奏与之相反,为演奏时使音与音之间有间隔的一种演奏技法。(1)连奏。连奏要求演奏时一个音落下后,在弹第二个音的同时松掉第一个音,达到使音与音紧密无间,旋律前后连贯自然的目的,而演奏扬琴时用琴竹交替演奏无法精确完成这一动作,也无法使音与音之间连接得很紧密,这时,使用制音器踏板可以使余音在可控范围内连接音符,达到连贯的音响效果,增强旋律的流畅性与和谐程度,弥补扬琴在演奏时音与音连贯性差的不足,从而推动旋律进行,将缠绵优美的韵律、婉转动听的曲调表现出来。(2)断奏。断奏要求音与音之间断开,有间隙,音要短促且富有颗粒性,达到清脆、明亮、富有弹性的音响效果。在以往的扬琴演奏中,断奏通常采用一只手演奏一只手制音的方法,随着制音器的诞生,在断奏中,制音器逐渐代替手的功能,一方面可以增强演奏的观赏性,另一方面可以使音色更具质感,更加通透。
2.气口。文有标点,曲有气口,乐曲中的气口类似文章中的标点,可以起到换气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在气口处使用制音器可以使乐曲旋律的抑扬顿挫更具起伏变化,增强音乐的感染力,促进旋律的进行,达到优美动听的音响效果。若气口处不使用制音器,旋律将一成不变,仿若一潭死水,使音乐表现力大大下降,无法使听众产生共鸣。
俗话说“光学不练假把式”,仅了解制音器在扬琴作品中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使制音器的作用在扬琴作品中得到有效发挥,还要经过长期的训练。
1.正确的姿势。正确的姿势是精确掌握制音器使用技术的重要基础。扬琴制音器大致由琴板制音条、中间机械制动杆与下方踏板构成,使用时,脚尖踩于踏板三分之一处,与踏板平行,目的是使脚尖与踏板成为一个整体,这样一来,使用踏板时更加灵活,脚跟要落地,增强稳定性,这样才能更加准确方便地控制踏板“踩-起”过程中速度的快慢与力度的强弱变化。
2.手脚配合练习。在乐曲演奏中,要想掌握制音器的使用技术,不仅姿势要正确,还需要手脚的协调配合,制音器踏板的使用动作是“踩-起”的过程。初期,可以根据乐谱缓慢练习“踩-起”的过程,让脚部感受制音器踏板的运动过程,接着加入手部演奏,起初可以一个音符一个“踩-起”过程,逐渐连贯,提高手脚协调性,增强加入制音器踏板演奏的连贯性。
1.力度练习。制音器“踩-起”时力度需适中,过轻将无法达到制音目的,过重会产生大量杂音,影响音乐效果。因此,在训练时,需多次反复感受脚尖“踩-起”过程,找到能将音乐效果表现到最佳的制音器使用力度,并重复练习巩固。
2.速度练习。制音器“踩-起”过程的速度会影响乐曲的音乐效果,在舒缓的旋律中,“踩-起”速度要慢,要根据旋律的具体走向使用制音器,这样可以增强音乐线条的流畅性,若过快会破坏旋律的流畅性。在动感旋律中,制音器“踩-起”的动作要干净利落,过慢会影响后面旋律的演奏,因此,提升速度也十分重要。在练习过程中,可以以小节为单位,手脚配合,并运用节拍器重复练习,增强熟练程度并逐渐增加速度,以此达到提升掌控制音器踏板速度的目的。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制音器在扬琴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乐曲结构、技法等方面合理使用制音器可以达到合理控制余音、增强音响效果、丰富音色、推动旋律发展的目的。扬琴制音器提升了扬琴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对扬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