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戏曲史论、剧本写作课教学方法创新模式探索
——以安徽艺术学院教学实践为例

2023-09-05 23:18:51邹荣学
戏剧之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剧作黄梅戏戏曲

邹荣学

(安徽艺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11)

随着我国高等戏曲教育的发展,本科高校戏曲史论、剧本写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逐渐成为发展、提升戏曲高等教育质量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戏曲教育的特殊性及其在提升全民族文化艺术修养、尤其是传统文化修养上的重要性对戏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2020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要求广大师生在戏曲教育事业中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既表达了对戏曲传承的殷切希望,也对戏曲教育改革创新提出了新时代的新要求。本文拟结合安徽艺术学院的高等戏曲教育实例探讨本科高校戏曲史论及剧本写作课的教学方法创新模式。

一、理论教学:以简驭繁、化难为易、明确目标、抓住重点

戏曲理论教学一直是戏曲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高等戏曲教育的实践中,教育的受众群体——学生,其文化积累、生活阅历等各不相同,不同的专业方向之间差距很大。这些都决定了戏曲理论教学的难度。在教学中,结合安徽艺术学院的教育实践,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

(一)通过类比法降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难度

许多戏曲理论知识点离当代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这就给学生理解与接受带来了难度。教学中可采用类比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理论难点。

如在《影视戏曲评论》课程中讲述戏曲的艺术要素——音乐时联系中国古典文论中的观点——“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戏曲作品中,可歌唱之处多,歌唱集音乐与语言(唱词)于一身,是表现人物思绪、情感强有力的手段。联系上述古典文论观点可看出,中国戏曲的歌唱表达是有理论依据的。与此同时,还可以向学生说明在其他类型艺术作品里,歌唱也有类似抒情达意的表达效果,通过上述类比,学生就能更清晰地理解戏曲中歌唱的艺术属性特点及其在作品中出现的深层依据。

(二)通过比较法加深对理论知识点特征的认识

同样,在上述课程中讲述戏曲的艺术特征——写意时可充分运用比较法来进行“戏曲写意”这一理论知识点的说明。戏曲的写意实质上就是对生活对象做大幅度变形,从而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外化”,使作品的形式高度美化,从而使创作者的情感和艺术理念在作品中得以鲜明呈现。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上述知识点。联系世界三大表演体系的知识点可知,中国戏曲的表演强调写意化表演,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则强调建立在真实体验基础上的表演,布莱希特体系强调间离的表演效果。通过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比较可看出中国戏曲写意美学表达与写实、体验式表达间的明显区别,这就为理解中国戏曲写意特征提供了一个重要思考参照。同样,再参照比较布莱希特表演体系,对中国戏曲写意表达又会有一番新认识。

通过比较可以有效辅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为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点特点提供重要参照。

(三)通过讨论式教学引出或分析理论知识点

为尽量避免直接学习、记忆戏曲理论知识点的困难,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讨论式教学来引出、分析理论知识点。

如在讲授戏剧情节的内涵时可以在讲授之初让学生讨论戏剧情节的要素。可以要求学生充分讨论分享观看剧作的心理体验——到底自己在观看时最关心剧作哪一方面的内容。通过充分讨论,教师可以总结出戏剧情节要素、特点及内涵。教师要注意把控教学讨论方向,要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适时进行讨论指导,让学生的思考既积极主动又不会偏离方向。

讨论式理论知识点教学在实践中主要难点有两点:一是讨论内容如何不太走偏,二是讨论成果如何用学术化的语言表达。对于低年级学生或文化知识积累不足的学生而言,讨论式教学的展开也具有一定难度,要根据学情灵活选用讨论式教法。在具体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时,要注意讨论深度把握以及如何适当在讨论中加入教师主导性提示、帮助,要通过此种教学方式来逐步提升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与学术话语表达能力。

二、史论教学:观摩体味、联系生活与体验式讲述

史论教学对建构学生理论点贯穿线索尤其重要,有了史论的把握,学生对学科的理解认识将会上一个大的台阶。很多时候,教师史论课讲授易流于枯燥乏味,不易引起学生听课兴趣,教师需要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努力提升教学效果。

(一)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建构史论认识的理论切入点

在讲授《黄梅戏发展史》课程时,按照教学内容设计,需讲授黄梅戏吴楚文化基质——即黄梅戏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吴楚文化典型代表,呈现出一种柔性文化。如果单纯地讲述上述黄梅戏文化特点,则会流于空泛,学生学习印象也不会深刻。本人在教学中首先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集体讨论列举中国主要地域文化,如吴越文化(或吴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等,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探索不同文化主要特征的差异。如果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阐述则学生可能会感觉比较困难,因而在课堂上,本人主要采用讨论式方法让学生谈在实际生活中的有关体验。如有的学生很快提及扬州炒饭的风味,有的学生提及上海豫园,还有的学生谈了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北方园林与苏州园林建筑风格上的差异,本人总结时根据需要适时加入了自己对一些重要问题的体验式补充,因而学生在学习黄梅戏的文化特征知识点时就显得容易理解多了。

教学中可有的放矢地进行关联或延伸至有关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不论是剧作创作还是研究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通过这样联系与延伸,学生就会从理论高度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同时,课程思政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也会变得更加自然、高效。

(二)运用排除法,进行史论基础上的比较鉴别来理解史论点

如在讨论中国戏曲史有关史论知识点时,可以紧紧抓住中国戏曲发展史脉络,对有关问题进行排除式判断。如在分析黄梅戏与近代中国戏曲关系时,可以从彼时代的时间节点出发,分析当时与黄梅戏并存的有关戏曲剧种形式样态对黄梅戏的多重影响。分析同时也是排除,即从戏曲史角度来说排除那些与黄梅戏关联不大的戏曲样态,从而缩小了学术讨论范围,提升了讨论研究的针对性与效率。

(三)沉浸式讲述教学

史论教学需要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对史论的认识兴趣与认识度。这时候,教师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其中,教师适时进行沉浸式讲述教学也很重要。

本人在讲授戏曲文学体式演变时曾在课堂上采用教师沉浸式朗诵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以此增加学生情感体验与理论认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名篇。本人在教学朗诵中有意加强了诗作句法组成上的节奏(结构)单元感,加上比较充沛的沉浸式情感表达,讲述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诗歌的朗诵中,既可以体现出近体诗对戏曲板腔体唱词语言在字数、押韵、平仄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也通过沉浸式朗读讲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学生参与度。

再如,本人在《黄梅戏发展史》课上讲授黄梅戏与近代民间歌谣专题。在教学中,本人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上哼唱了一首具有叙事特点的民歌,唱时努力做到声情并茂,努力使自己的情感沉浸到歌曲人物与故事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获得的对理论的直观感受又有所不同。

三、剧本写作课教学:实践板块互动式教学

安徽艺术学院目前戏曲剧作写作课主要有《戏曲写作元素训练》《戏剧写作基础》等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板块互动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

在板块式教学的设计中,戏曲剧作写作课教学分为三个板块:理论与剧作学习板块、表演实践练习板块、写作练习板块。教学需要不同板块间形成互动效应,从而更加高效地提升戏曲写作教学效率。

(一)理论与剧作学习板块教学

理论与剧作学习是戏曲剧本写作基础,这一板块的建构是戏曲写作教学实践之基。为打牢这一基础,本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举措:

一是加强对戏曲剧作的观摩与研讨。戏曲写作容易让学生产生生疏与畏难感,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观摩来加深对剧场乃至对戏曲本体建构下的戏曲文学的认识,从而为后续的戏曲剧作写作打下基础。在要求学生进行及时充分的剧作观摩同时,要适时和学生一起进行观摩后的讨论,尤其要注重在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观摩讨论介入戏曲写作理论教学,从而降低有关理论教学难度。

对于理论教学难点,也可以充分结合观摩讨论来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学生观摩剧作后直观印象会比较深,讨论有关理论难点会更具有感性优势。如条件具备,可通过反复观摩来提升对理论难点解读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有条件的话,建议学生尽可能地多到剧场、演出场所、排练场等进行观摩。实地观摩感受相较影像观摩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二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提升有关理论知识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有关编剧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可通过大量针对性强的编创思维练习与及时的理论延伸来实现。这种教学也是一种归纳式教学思维。只不过在这样的教学思维里,理论思维融进了实践练习思维,理论得以消解,最后,在理论思维的重构中,实现了对理论的实践规律性认识。

充分运用好教学道具也是提升有关理论知识学习效率之法。道具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因为道具具有直观性的优点,因而其在教学中作用独特,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本人在教学中曾将精美的古钗、古代服装、遮阳伞等带入课堂,请学生分组构思联想有关情节,都取得了很好的思维引发效果。

(二)表演实践练习板块教学

教学实践表明,表演实践练习可有效促进学生剧本写作思维养成。在教学实际中,凸显表演实践教学重难点的“抓特征”式教学是行之有效的练习法。

对于表演练习,学生参与积极性往往比较高。教师可以在设计剧本写作课教学时适当穿插表演实践练习板块进行写作辅助教学。所谓“抓特征”,是指在练习中要紧抓教学所要教授重要知识点进行“凸显式”表演。可以通过演出后回顾演出或者在演出中暂停、进行讨论的形式来让学生思考如何演出会更加精彩,而精彩演出的背后彰显的则是理论知识点的支撑作用。通过这样的演出实践练习,学生对于剧本写作理论知识点的学习体会变得更加深入持久。

(三)写作练习板块教学

块面式教学及目标创新式教学是剧本写作练习板块教学的可行之法。

块面式教学是把剧本写作任务分成不同的单元块面,每一块面设立一个训练主目标,如重点训练情境设置的块面、重点训练情节构思的块面、重点训练悬念与发现设置的块面、重点训练戏曲唱词与念白语言写作的块面等等。通过块面式教学写作任务的训练,学生会更加高效、有针对性地掌握写作要领、技法等。

目标创新式教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把教学写作任务进行分解,根据每一阶段实际安排符合彼阶段的写作训练任务,这样的任务安排属于目标创新式教学。另外一层含义是指剧作写作教学可根据剧作拟达成的艺术表现效果设定训练目标,这样的训练一般在学生有一定写作基础后进行。

写作练习板块与表演实践练习板块、理论与剧作学习板块一起构建起剧本写作课教学的板块互动式教学机制,三者互为基础、互相促进,可更好地促进戏曲剧本写作课程的教学。

四、结语

本科高校戏曲史论、剧本写作课教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与专业理论素养又是构建本科戏曲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戏曲理论教学、戏曲史论教学、戏曲剧本写作课教学三个方面简要总结了安徽艺术学院在本科戏曲教育上的成功做法,有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与实践。

猜你喜欢
剧作黄梅戏戏曲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艺术(2021年3期)2021-11-06 03:18:38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黄梅戏《祝福》
黄梅戏艺术(2021年1期)2021-03-29 06:07:54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戏曲研究(2020年3期)2020-02-06 08:56:50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戏曲研究(2020年3期)2020-02-06 08:56:40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电影(2018年11期)2018-11-24 09:30:20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黄梅戏艺术(2018年1期)2018-07-08 01:52:40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