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沂蒙山》的音乐特征与内涵解读

2023-09-05 23:18:51刘萍丽
戏剧之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沂蒙山沂蒙歌剧

刘萍丽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5)

一、选题缘由

民族歌剧《沂蒙山》在济南于2018 年12 月19日首次上演,时长达两个半小时。笔者虽无缘到现场欣赏该歌剧,但是由于其良好的口碑,特地在网络上找到该资源,好好地欣赏了一番。在观看过程中,被其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力所震撼,其情感表现张力让人惊叹不已。作品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与老百姓在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生死与共、齐心协力、水乳交融的革命故事。将这段历史背景与故事作为创作素材,通过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舞蹈与歌词曲谱设计,生动地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革命历史。歌剧中《沂蒙山小调》的音乐元素贯穿其中,同时还大量采用琵琶、竹笛、唢呐等中国传统乐器作为伴奏,洋溢着浓浓的传统山东民歌韵味。

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能够抚慰人们麻木空虚的心灵,这是其应有的使命与意义。歌剧《沂蒙山》将优美的舞蹈与音乐相结合,生动复原了催人泪下的红色历史,将革命时期的红色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使得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文化作品才是优秀的、有意义的,更是文化艺术创作的标杆与典范。

二、歌剧《沂蒙山》创作背景

《沂蒙山》是一部大型的民族歌剧,由山东省旅游与文化厅、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宣传部、中国共产党临沂市委员会联合出品,王丽达主演,李文旭与王晓玲编剧,栾凯作曲,总导演为黄定山,并荣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颁发的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被评为2019年全国优秀民族舞台剧之一。

黄定山总导演是一位具有深厚导演功底的全国著名编剧与戏剧导演,其搭档王晓岭先生也是全国著名编剧,具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栾凯先生对传统山东民乐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与研究,也是全国著名的音乐家与作曲家。实力如此雄厚的团队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该作品以历史背景为依据。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水乳交融、同生共死的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其创作目的除了宣扬沂蒙精神之外,主要还是献给党的百年诞辰的一份丰厚的礼物,歌颂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让我们以史为鉴,将伟大的沂蒙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沂蒙山见证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那种精神也经久不绝地回荡在沂蒙山山谷中,时时刻刻呼唤着、激励着后辈。

三、音乐特征

歌剧是否富有表现力以及灵动性取决于音乐,音乐是歌剧的灵魂,而相互融合与创新是音乐富有生命力的源泉与保证。为了具有更好的表现力与艺术性,歌剧《沂蒙山》根据剧情与艺术表达力的需要,创新性地把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相互融合。

首先,其借鉴了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戏剧性的特点,如刚开始的《序曲》就融合了典型的浪漫主义意大利歌剧模式,让观众从一开始就直观感受到全剧的音乐动机以及风貌,使得咏叹调具有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特点。例如在《爱永在》这一段中,该咏叹调共有一百多个音乐小节,最初切入的时候是一种安宁、平静、舒缓的感觉,在副歌进行到高点时转入了进行曲的音律,接着进入高潮阶段,澎湃有力,动人心魄。其跌宕起伏、层层递进、机构多重的表达方式使得观众心潮澎湃、惊叹不止。与此同时,其中也不乏本民族的音乐元素与习惯,利用本土化的审美标准与习惯对其进行了创新性改良。西方的歌剧风格同时注重咏叹调与宣叙调,然而在歌剧《沂蒙山》的创作中直接屏蔽了宣叙调,而是增强了歌词的结构规整性与押韵性。例如在《子弹不长眼》等唱段中就采用了民间三句半的艺术表现形式,弥补了宣叙调晦涩而生硬的缺陷,使得音乐表现更加具有鲜活力与表现力。在故事的关键节点部分又由合唱队组织画外音,使得声音此起彼伏,音乐内部张力与情绪得到了显著增强。

在继承民族歌剧特色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创新。民族歌剧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戏剧的精华,而且借鉴了西方歌剧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表现模式。例如,借鉴传统戏曲场景拆分方式,使其灵活性大大提高;在借鉴西方歌剧创作方式的基础上,融入当地民歌与传统戏曲的音乐元素。这些在《沂蒙山》的创作中均有体现与应用,如在场景叙事切换过程中,采用传统戏剧“场”的分隔方式而放弃使用西方歌剧常用的“幕”的划分方式;直接融合应用了《沂蒙山小调》来主导全剧的核心音调,同时又应用了西方歌剧技术塑造音乐形象;在众多小段的咏叹调中都融入了传统戏曲的板腔体,吸收了传统戏曲的精华,一些唱段局部细节速度变化都进行了精细处理。某些唱段部分速度变化达三十多次,使得戏剧张力与民族地域色彩得到强化与凸显。

除以上所述,整个歌剧表演大量采用了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伴奏,比如唢呐、竹笛等,使得民族韵味大大增强,更能激起广大观众的民族情怀。

总之,歌剧《沂蒙山》极具民族特色与强烈的山东音乐韵味,同时也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并对其进行了创新性发展,《沂蒙山小调》贯穿其中,其谱曲均采用传统民族调式,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

四、时代意义

(一)批驳当今社会不良风气

如今的中国已经崛起,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人们极度追求物质水平的情况下,往往忽略了内在精神的提升,使得其消费欲望越来越强烈,总是寄托于外部物质来满足自己空虚的心灵与不断膨胀的欲望。另外,商业资本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经济利益大肆鼓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以此不断刺激消费者的欲望,令其丧失理智,失去自控能力与竞争意识,使其价值观发生扭曲,从而引发一系列道德问题和诚信问题;同时,一些外部势力也对我们虎视眈眈,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平台渠道,大肆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企图从意识形态领域来分裂我们的国家,动摇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信心。

在现如今这样的时代下,我们更需要创作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来警醒世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没有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哪里来的新中国,没有前辈们排除万难、艰苦创业、不断探索,哪里有我们今天安逸的生活。文化艺术作品的德育功能是非常强大的,通过在文化艺术作品中融入道德教育,唤醒人民麻痹沉睡的心灵,激起人民的奋斗与风险精神,这样的作品才能充分发挥其内在的价值。

在歌剧《沂蒙山》中,八路军战士与沂蒙山人民都表现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八路军战士夏荷身受重伤而且还怀有身孕依然坚持参加战斗;沂蒙山普通百姓海棠在物资紧缺的条件下与村长挖野菜充饥;在八路军战士受伤的情况下,村长张九龙挺身而出保护受伤战士。海棠以牺牲亲生儿子为代价,保护了夏荷的儿子,表现出大无畏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村长张九龙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以牺牲自己来保护八路军战士的性命。八路军战士与乡亲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祖国与家园,表现出了不畏牺牲、英勇斗争、大公无私、以国为先等高尚的精神品质。

(二)传承发扬沂蒙革命精神

歌剧《沂蒙山》将革命年代的沂蒙精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并刻画与塑造了一系列具体人物形象。剧中的海棠代表了那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英雄人物,她们重视大局,克服自己的柔弱,坚定地作为八路军的后盾,积极拥护军队,主动为八路军运送粮草物资,无私奉献,并且主动承担起抚养战士遗孤的任务;林生代表了那些勇于担当,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祖国与同胞,奋勇走向战场,心甘情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年轻人;村长张九龙代表了那些质朴、正义、重情重义的普通老百姓,作为村里的长辈,他们以身作则,不畏牺牲,顾全大局,甘愿牺牲自己保护战士;赵团长与夏荷代表了那些正义亲民的八路军,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民族、同胞而英勇斗争,不畏牺牲,抛头颅洒热血,拿起自己的武器与敌人殊死拼搏,在我党的英明指挥下奋战到最后一刻。没有这些英雄就没有今天的中国,这些人物身上都体现了强大的无私奉献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这些都是沂蒙精神的体现。

沂蒙革命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战争年代已经过去,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所倡导的主题,中华民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今非昔比,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逐步推进,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但是我们也应该牢记历史,牢记这份来之不易的安稳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付出惨烈的生命代价换来的。我们需要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将其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里。

歌剧《沂蒙山》正是要为后辈传达这种精神,通过舞台形式的艺术表演,再现革命时期动人心魄的场景,既是对历史的纪念与缅怀,也是对当代世人的呼唤与警醒,对歪风邪气和不良思想的驳斥。抗战历史舞台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使得观众内心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对沂蒙精神产生更深刻的感受与认识,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沂蒙精神。

五、结语

歌剧《沂蒙山》是一部展示沂蒙精神的优秀艺术作品,气势恢宏,豪迈奔放,给人的视觉与精神以巨大的震撼与冲击,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特色,在基于本土传统戏曲与传统音乐以及借鉴西方歌剧经验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对其进行了创新性发展,使其能够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能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通过欣赏歌剧《沂蒙山》,我们要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革命前辈付出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是非常来之不易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生活,好好学习历史,反思历史,继承沂蒙精神,不断丰富沂蒙精神,将沂蒙精神发扬光大,牢记我们的使命。这才是一部成功的歌剧应具有的实际意义与价值。

猜你喜欢
沂蒙山沂蒙歌剧
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
当代音乐(2020年1期)2020-05-07 01:50:42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走进歌剧厅
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中国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37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歌剧(2017年4期)2017-05-17 04:07:32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 弘扬光大沂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