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曦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话剧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曾是影视剧创作的基础,与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研究话剧与影视剧创作的异同,寻找二者在创作方面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编剧打开创作思路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随着时代发展,话剧创作理念发生了变化,对话剧编剧的创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因如此,话剧编剧也迎来更大的挑战。倘若忽视文化市场发展形势及社会对话剧文化的需求而盲目创作,可能会出现不被市场容纳的情况,还会陷入被淘汰的困境。所以,话剧编剧必须对其有深刻的认知,站在客观角度分析话剧创作与影视剧本创作在各方面的异同,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创作,突出创作内容的鲜明性特点,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保证剧本拥有较强的艺术性、文学性和时代性。
话剧创作与影视剧创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定义方面来看,话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种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表现形式,由演员扮演角色进行无伴奏的对话或者独白,演绎话剧故事内容。角色和故事都是话剧创作与表演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人物角色塑造能够增强观赏性,同时用故事引导和推动情节发展,使话剧作品内容更加完整,表演更具连贯性。影视是电影艺术和电视剧艺术的统称,主要通过对画面、声音和故事情节的处理,向观众传达作品信息。总之,无论是话剧还是影视剧,都是当众表演,只是话剧表演面对的是台下观众,影视剧演员面对的则是摄影机[1]。
从剧本创作方面来看,话剧和影视剧创作都要有人物、情节、矛盾冲突的话剧性结构,并采取突转、渲染、铺垫、反转等艺术手法来讲述故事内容,塑造剧中人物形象并揭示主题。现今话剧不断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三一律”创作模式,而是融合影视剧本创作理念和方法,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塑造丰满立体的人物或者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带给观众更好的观看体验。比如,《杨门女将》讲述了佘太君得知孙儿战死沙场,虽然悲痛万分,却毅然决然带领杨门女将征战沙场、讨伐金兵的故事。可见,话剧剧本创作的核心就是要讲好故事。又如话剧《雷雨》主要讲述了两个家庭八个人物长达三十年的恩怨情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尖锐的戏剧冲突。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克隆”了《雷雨》的结构,在原框架上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强了电影的可视性,并以电影的叙事方式讲述了故事,展现了人性冲突[2]。从编剧角度去看待话剧和影视剧本创作,我们会发现不论是话剧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需要构思矛盾冲突,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用跌宕起伏的情节揭示人物命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用故事打动人心,使观众受到美的熏染,这也是话剧和影视剧本创作的相似之处。
1.话剧本质
话剧是戏剧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以对话的方式达到叙事的目的。文学上的话剧概念一般是指用于话剧表演而创作的各种脚本,即剧本[3]。话剧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期,被称为“新剧”,后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并形成完整的格局,其主要通过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对剧中人物对话内容进行提炼、加工和处理,这也使得话剧具备个性化、通俗易懂、自然流畅等特点。
话剧与传统舞台剧、戏曲有所不同,其运用对话或者独白的叙述手段来呈现表演,剧本创作、舞美设计、现场布置、演员表演及摄像灯光等缺一不可。话剧的舞台性、直观性和对话性比较强,这也是其区别于传统话剧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西方舞台剧中,除音乐剧、歌剧外,一般都是话剧[4]。
2.电影本质
电影是一种视觉及听觉艺术,是集照相、幻灯放映于一体的连续视频画面,利用胶卷、录像带等对影像和声音进行捕捉,并做好后期编辑、处理,将故事内容呈现在荧幕之上。电影有其专属特征,如综合性、逼真性和蒙太奇性等,容纳了喜剧、悲剧、文字、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在艺术表现方面拥有其他艺术的特征,也拥有其他艺术不可与之媲美的表现手法,这也是电影创作的优势[5]。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电影已经深入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于电影的需求也日渐增加。
话剧是舞台的艺术,需要将现实生活浓缩到小小的舞台上,通过灯光、场景和道具等设计,创造抽象的生活场景。简而言之,话剧的世界就是一个经过抽象或者浓缩处理后的世界,因此,话剧编剧在创作中要考虑到这一点,融入这个特殊的舞台世界中,如此才能保证演员在演绎剧本内容时与情境融为一体。而影视剧则不然,其是镜头的艺术,经摄影和剪辑后,让观众看到必要的信息[6]。所以,相对于话剧来说,影视剧创作更讲求真实性。
话剧剧本与影视剧本创作特征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影视剧本的表现力比话剧更加立体,演员的动作、行为、表情等细节都可以通过特写镜头呈现出来,使表达的意义更直观,相比之下,话剧剧本很难将文字内容及内涵完全表达出来。其二,相较于话剧剧本创作,影视剧本文字表达更具自由性,这主要是因为话剧剧本通常采取固定的创作模式,比如先确定人物、时间、地点及事件等要素,然后标注出叙事介绍和情境说明。但影视创作只需根据编剧的个人习惯合理安排剧情及故事发展走向即可,相对而言,影视编剧的创作过程更自由。
1.创作形式
从创作形式上来看,二者也存在差别。话剧是舞台上当众表演,这也就意味着话剧表演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那么话剧编剧在创作过程中就要考虑到这一问题,思考如何对舞台空间进行拓展,将话剧内容完整地呈现给观众[7]。而影视剧则不然,其放映特点比较独特,运用高科技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体现出影视剧创作和表演形式的不拘一格。
2.艺术表现
从艺术表现方面来看,话剧表演大多数都是表现生活,影视剧作品则是再现生活。话剧编剧在创作中应考虑到话剧舞台表现,把握话剧表演的夸张性和鲜艳醒目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创作话剧内容。影视剧创作与话剧创作有所不同,因为在影视剧中,影视演员应本色地诠释人物,而且在美工、场景布置或者服化、道具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保证剧本场景的真实。
3.创作过程
话剧与影视剧的创作过程也有所区别,影视剧通过画面来表现,所以由画面构成的艺术语言成为影视剧创造的第一要素,在剧本创作中,景物、道具和灯光都可以参与剧情,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寓意[8]。以话剧改编的同名电影《夏洛特烦恼》为例,主要讲述了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夏洛大闹初恋女友婚礼现场后,意外穿越重返青春并最终领悟人生和找回真爱等一系列故事。该影片剧本扎实、内容量大,在原有话剧剧本上融入了电影中的喜剧元素,丰富了剧本内容。编剧在很多桥段设计上下足了功夫,直击生活中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同时用轻松的方式加以表达,很多细节值得观众反复推敲,令人回味无穷,相比话剧而言,电影的质感更胜一筹。
无论是话剧创作还是影视剧创作,都要明确服务主体,迎合大众口味,凸显出创作内容的新颖和创作形式的多元。从话剧编剧角度来看,很多编剧在创作话剧剧本时容易忽视服务主体,只是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和主观判断而盲目开展编剧工作,致使话剧创作形式单一且缺乏实践性。不仅如此,创作者还会受到自身思维意识、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未能结合话剧作品内容、文化市场需求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导致话剧创作内容脱离生活实际,难以被大众接受和认可[9]。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编剧应明确自我定位和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群众的个性化需求,首选当下热点话题及大众所关心的内容,保证话剧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也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观,有效解决个体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冲突问题。随着时代不断向前推进,人们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层面的享受,对个体以外的事物的关注度也有所提升,话剧编剧在剧本创作中必须对作品本身及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进行剖析,让编剧创作不再是一种职业,而是成为一种行为艺术,以艺术形式充分表达创作内容和创作情感。另外,编剧要正确看待话剧剧本创作与影视剧本创作之间的差异性,融合影视剧本创作思想和方法,强调话剧创作形式的多样化,精准定位故事内容和人物角色,使创作的作品更加纯粹。
话剧编剧创作与影视剧本创作都强调内容的逼真性,因此在创作中,编剧应依照生活真实的原则构建故事情境,塑造人物形象,并对一些细节进行真实性处理,尤其要保证局部和细节的真实。在话剧和影视剧创作中,人物、故事、情节是作品的主体框架,也是缺一不可的要素,而细节就是附于结构框架上的血肉,若是缺少细节的补充,作品内容会显得空洞、不饱满。因此,编剧在话剧和影视剧创作过程中,尽量按照话剧创作要求和影视剧立体可视化特征,将舞台表现或者通过镜头表达的内容详细地写出来,将“戏”写“细”[10]。但值得注意的是,强调细节的真实,并非要做到事无巨细,将全部内容写得直白,这样反而会显得啰嗦,而是要遵循“有戏则长,无戏则短”的原则,将有戏的部分进行重点渲染,将没戏的内容简约到最低限度,确保可以体现出创作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现今,社会大众对话剧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其主要原因在于话剧作品在创作和传播中受到一部分专家的“吐槽”,认为话剧内容枯燥、无趣,表演形式单一,也会因话剧观点的不足,导致话剧内容千篇一律,缺乏鲜明性特征,难以吸引大众关注,久而久之,话剧必将被市场淘汰。因此,话剧编剧要提高重视程度,对自身创作方法进行反思,打开创作思路,强调话剧内容的重要性,要保证话剧内容具有直观性,能够被大众充分理解,同时也要在内容上有所创新,以大众喜好和需求为动向,逐步提升话剧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比如,从育人角度分析,应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体制,对话剧编剧的创作意识和能力提出新标准,并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话剧编剧创作的核心和要点,从而培养出大批高水平和高素质的编剧创作人才,为话剧与影视创作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总而言之,话剧剧本创作与影视剧本创作都以叙事为主,不过在表达手段、艺术表现和表演形式上有所差别[11]。新时代背景下,推动话剧文化发展对话剧编剧的创新理念和创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话剧编剧必须立足于实际,客观分析话剧剧本与影视剧本创作的异同,在话剧剧本创作中借鉴影视剧本创作的先进性因素,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促进话剧多元化发展,充分展现话剧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