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教宗师 画坛泰斗
—— 刘海粟为什么是“拓荒者与奠基人”桂冠获得者

2023-09-05 21:45:39冯健亲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冯健亲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1896 年3 月16 日,刘海粟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常州市)青云坊28 号刘氏老宅。1994 年8 月7 日凌晨0 时38 分,艺教宗师、画坛泰斗刘海粟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8 岁。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荣毅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发来唁电、敬献花圈。

8 月9 日,国家教委、文化部为刘海粟谢世专发唁电,电文中称其为“我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纵观整个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获此殊荣的艺术大师仅刘海粟一人,从而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于刘海粟历史地位的准确阐述。

“新美术运动”与“现代艺术教育”在内容上是相辅相成的,而刘海粟在20 世纪上半叶所开创的非凡事业——无论是办学教学、艺术创作、理论著述、编撰教材以及其参与的种种社会活动,无不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并取得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有关“新美术运动”的提法,倪贻德在1959 年发表的《“五四”——新美术运动的开始》一文中的阐述是:“新美术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也是由整个新文化运动带动起来的。它以师法自然、写生实物、反映客观为其特点,这也就是接受了西洋绘画的一套科学方法。”而他在1932 年发表的《刘海粟的艺术》一文中对当年新兴艺术(洋画运动)的背景作了如下描述:“那时候艺术界的情形,我们不必讳言,所谓洋画家者,大都在作西洋画片的临摹,他(刘海粟)当然也不能免此例外。但是他毕竟和他人不同,那时候所谓仕女画以及布景画式的油画,正盛行于上海滩上,而他却已在用着真挚的态度,周到的描写,在画着崇高的枯干,辽阔的原野,以及象征英雄气概的野兽了。”比较如实而形象地描述了刘海粟在当年出类拔萃的表现。

刘海粟投入新美术运动有必然与偶发等多种因素。天生喜欢图画是必然因素,客观上在1910 年,最疼爱并对他影响最大的母亲不幸去世是偶发因素。当时,十四岁的刘海粟悲痛不已,还生了一场大病,父亲出于安抚送他到上海学画,进的是周湘开办的背景画传习所。同学者二十余人,数他与陈抱一年纪最小。教师仅周湘一人,老师每天先画一张示范画,接着给同学们临摹,如此日复一日,刘海粟觉得收获不及预期,两月后就离开返乡了。一个意外收获是,外文很好的同学乌始光常带他去外滩的别发和普鲁华两个外文书店,买到了四大本欧洲名画及委拉斯贵支、哥雅等专集,这些画集不但被刘海粟视为“宝贝”,还成为他返乡后高起点的临摹范本。不甘寂寞的他,十六岁那年在家办了一个图画专修馆,来学画的全是亲戚,约十余人,其中包括他的初恋对象杨守玉表妹。但就在同年,他被迫结婚,新娘却是丹阳的林佳小姐,面对如此变局刘海粟选择的是静默抗婚。被“软禁”一月后,父亲妥协了,同意他到上海与乌始光一起办图画院,条件是不去日本留学。就这样,在不经意间,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诞生了,时间是1912 年11 月23 日。

实事求是地说,作为图画院创始人之一的刘海粟在履教师之责时,是边学边教起步的。1913 年2 月他参加日本东京美术函授学校的学习,比较系统地接触了透视学、色彩学、木炭画技法等科目。作为自学的实践过程,他在20 世纪50 年代初的口述《自传》中,有生动而形象的记述:“因为自己的写生,从生活中得来了许多经验和体会,便想叫学生在室内对静物写生,而不专门临摹了,于是请木匠做了许多立体形如菱形、长方形、方形、梯形等,每天教学生用铅笔描写。可是在进行这些立体形描写时,有一个困难产生了,这是一个新的困难,是过去临摹时从未发生过的困难,那就是透视学的常识问题,在当时我们都不懂透视。后来我们在一间日本书店里,找到了一本日文版的透视学,便自学自教,并且把它翻译出来,写成讲义,这就是中国的第一本透视学讲义。……学生越来越多了,乍浦路场合太少,便于民国二年的冬天,搬到了海宁路。在这儿,布置了两间房子,一为写静物及立体模型的教室,一为临摹教室。当时写静物又有了新发展,我们买了许多动物标本来教学生描写,比写木制的立体模型有了更高的兴趣和要求了。……我同沈伯尘教静物写生,起初用铅笔画,后来便用木炭画,因为用木炭便想到要用石膏模型来,可是在中国还没有地方买去。到了第二年,我们想办法托日本人从日本带来了二十多个石膏模型,这是中国的原始石膏模型,从这些石膏模型开始,中国才慢慢地翻制石膏像。当时这些石膏刚运来时,我们感到无比高兴,我们同样一面学一面教。……沈伯尘先生很聪明的,他创造了一种所谓构图线,就是用直线来起轮廓,我们起好轮廓以后,先画光暗两面,等到光暗面有了把握了,便专画光面,画好了再来画暗面,这样反复练习,互相切磋,在摸索中求得经验,这样下了两年苦功夫,我的素描基础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我们学校,在海宁路也是两年,这时的学生有三十多人,大家的作品很多,在当时我在张园安塏第,开了第一次个人展览会,大部分的作品是写生和习作,因为有些是石膏的裸体习作,便第一次被大家骂为有伤风化。画展后,我们的图画美术院被社会上怀疑为不规矩的场所,而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首先是一个姓施的学生家长来校,要求自己的孩子退学,于是相继退学的有十余人。这样,我们学校就不得不由海宁路搬到西门白云观了。”

这些一百多年前的“趣事”与过程,今天看来可能觉得幼稚可笑,但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这不正是一项事业拓荒的起步之路吗?而且正好是众多满腔热情地投入新美术运动的先驱们探索之道的现实写照。正因为是拓荒,刘海粟的美术事业自然地成为我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的多个首创,如1915 年3 月依学程规定安排了人体模特写生课;1917 年首创旅行写生课;1918 年编出首套函授教材《写生新说》、创办学报《美术》;1919 年完成第一部专著《画学真诠》及招收首批女学生实行男女同校、成立上海图画美术学校董事会等。

上海美专的成长与发展,引起了时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的关注。1918 年3 月,蔡校长手书“闳约深美”匾额相赠,还为美专校歌撰写歌词、题写校训“诚实”及学报封面《美术》等,1922年3 月还被公推为校董会主席。1919 年7 月1 日,刘海粟由副校长正式接任上海图画美术学校校长。他以“闳约深美”的办学理念推进教学水平的提升,以“不息的变动”“刻刻追到前面去”的精神顺应时代需求,亲力亲为投入大量精力放在教学与管理工作上。1923—1928 年期间,刘海粟参加学校教务会议,有案可稽的就有88 次之多。1917—1948 年期间,他带领学生赴外写生,有记载的计26 次。

在此基础上,刘海粟更将目光着眼于全社会的“新美术运动”,1918 年他倡议成立“江苏省教育会美术会”并任副会长,成立大会上作出了改革中等学校图画科教材、教法的决议。为推动决议的实施,他着手撰写《画学真诠》作为中学图画科教材,《铅笔画写生》为第一集。1920 年7 月,上海美专开办中小学美术教师暑期进修班,首届进修生30 余人,此后每年都举办,深受社会欢迎。1922 年,刘海粟向教育部成功争取到把艺术教育列为中小学校的必修科目,还承担了编绘全国中学美术课本的任务,并将《画学真诠》改以《新学制图画教科书》的方式“陆续布刊”,于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一套共六册。作为配套,上海美专增设艺术师范科,课授图画、音乐和手工,并注重各种基础理论及教学法的教学,再加上暑期中小学教师艺术进修班,为社会美育教育培养了高质量的专业师资。正是这一系列的探索创举,既引领了时势,又奠定了上海美专“民国最高艺术学府”“新兴艺术策源地”的美誉。

上海解放前夕,刘海粟主动联系美专内的中共地下党员朱瑚,表达了不去台湾、拥护新政权的决心。同时,指示由校方出资支持师生绘制宣传画及巨幅领袖像迎接解放。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时,刘海粟无私地将上海美专交付给国家。同年10 月4 日,华东军政委员会任命刘海粟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同时宣布支持刘校长主要从事艺术创作与研究的心愿。

1953 年起,刘海粟全心投入绘画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并形成了两次创作高潮。第一次开始于1953年春,他连年登山涉水,走向生活,行踪遍布华北、西北、中南和华东各地。冒严寒,战酷暑,夙兴夜寐,创作大量作品。1957 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刘海粟国画油画展览》,展出中国画69 幅、油画125 幅,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这一阶段的新成果。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开启了第二次创作高潮,立志要超越自我。他以耄耋高龄游历祖国大江南北,风尘仆仆地作画、讲学、参加各种艺术活动,祖国无限美好的风光与前景,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激情,作品频出,数不胜数。尤其是黄山,被刘海粟称为是“艺术之山”“生命之山”。从“是师”到“是友”,从“拥抱黄山”到“吞吐黄山”,从摸索到创造,终于用“大泼墨”“大泼彩”,把对黄山的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1988 年7 月12 日,93 岁高龄的刘海粟第十次登上黄山,59 天里作画56 幅,完成了十上黄山的壮举。同年9 月,上海美术馆举办《刘海粟十上黄山画展》,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手书画展序言,并参观展览。

华东艺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华东艺专”)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华东艺专于1952 年由来自解放区的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音乐两科,与私立的上海美专和苏州美专合并而成,建址于江苏无锡,直属文化部领导。1958 年迁址南京,改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改属江苏省教育厅领导。1959 年升格为南京艺术学院,一直至今。反右运动后,刘海粟被错划为右派,撤销华东艺专校长职务,从一级教授降为四级教授。1971 年12 月,刘海粟被上海市公检法军管会宣布为“反革命分子”。1979 年1 月16 日,上海市公安局发文为刘海粟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称“将刘定为反革命分子是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干扰下造成的错案”。同年4 月20 日,南京艺术学院举行大会,宣布改正刘海粟错划的“右派分子”,恢复名誉,恢复一级教授。1979 年6 月30 日,刘海粟被任命为南京艺术学院院长,1984 年3 月18 日,刘海粟任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1981 年1 月6 日,刘海粟在香港举办书画展览,还将展会上所得画款捐给南京艺术学院,他在电文中说:“我爱祖国、爱南艺,爱下一代,画款港币一百万元献给国家,愿望悉数拨给南艺,三分之一作为奖学金,其余购买图书、器材。”两年后南艺71 周年校庆时,刘海粟亲自为学生颁发“刘海粟奖学金”。1981 年1 月10 日,海老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讲学,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手书发言提纲,其中对自己的坎坷人生如是说:“我是在一种特殊环境中经受特殊考验的。我在反右和十年浩劫期间,是受到严重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的,在人间所有的不幸和不平中还能有什么比这更大的不幸和不平呢?要说创伤,又有什么比这更深重的创伤呢?我决不用眼泪来敷抹创伤,而是以自己特殊坚强的品质和特殊的方式来完成这个特殊的考验。以艺术的创作来战胜巨大精神创伤。我在许多中国画、油画、书法、诗词的创作中,亦没有停留在纯学理的议论上。而是尽可能把艺术创作同美化生活联系起来,我希望用更多更好的美的创作来供人民享受,使人民得到教育和鼓舞,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热爱生活的美,热爱创作,是同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分不开的。”正因为海老有这样豁达的胸怀,高尚的品格,所以在生命的最终时刻仍不忘以自己奋斗一生的艺术事业服务人民。在离世前五日,海老用两个下午时间在六尺对开的宣纸上给江泽民主席写信,表示:“大耋之年,精力已衰,日日夜夜,孜孜不倦,志在报国,弘扬中华文化,为人类贡献,为炎黄子孙扬眉吐气,为社会主义祖国增光。……我决定将一生收藏的稀世珍品,唐、宋、元、明、清历代名家书画真迹三百余件,以及自己创作的三百六十件油画、二百多件书画作品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此举得到家属子女的理解支持。这些作品将永远保存在刘海粟美术馆内,供世人研究鉴赏。……题写刘海粟美术馆馆额,主席可否于百忙中为之挥毫?如蒙垂允,不胜荣幸。”1994 年8 月8 日,江主席用四尺宣纸题写了四幅(三幅竖题、一幅横题)馆名供选择。

至此,可以对“为什么”作答了。归纳起来可谓“三个性、一个力”:

第一是整体性。发生于20 世纪初我国的新美术运动,从精神层面说是反对闭国保守倡导开放革新,而具体实践则是引进西洋画、改革中国画。要引进西洋画必须有会画西洋画的人才,所以要达到目标就必须推行现代艺术教育,因此新美术运动与现代艺术教育是一个整体。以此而论,其拓荒者与奠基人也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能够荣获桂冠的必须在新美术运动与现代艺术教育两个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应该说刘海粟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二是延续性。新美术运动与现代艺术教育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业,其成果的正确性与有效性还必须经受时间的检验,得是几代人甚至几个时代才能有判断的事。例如主张写实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孰是孰非都不是可以简单地下个结论就能了事的事。但是有一条,如果某一种主张、理念能够持续不断地传承下去,就应该是好主张、好理念。那么,刘海粟作为上海美专与华东艺专的校长以及南京艺术学院的院长、名誉院长,他所一直坚持的“闳约深美”“不息变动”的办学理念与传统,时至今日仍然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学训、校训,足见其有效性与延续性的生命力。

第三是唯一性。争金夺银是体育比赛的热门词,所有参赛者的理想目标都是争金,因为冠军只有一个,这也是桂冠唯一性的形象体现,也应该是拓荒者与奠基人桂冠的重要特征。海老有常人的难以企及的生命力,三次中风后依然艺术创作不懈,巨制频出;95岁高龄还登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作中国画、油画写生,这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难有二人。当然,最关键的是国家行政当局正式给予官方评价——“我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这在我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也是唯一的。

还有一条就是影响力。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四十年,据初步统计,培养了有档案可查的学生6875 名,这可是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培养的美术专业人才,更有赵丹、吴印咸等在电影、摄影界做出重大贡献的大师级人物,其对新中国艺术事业发展所起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刘海粟编写并于1924 年出版的《新学制图画教科书》连续十余年成为全国性中学美术教材的标本,这对于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走向现代化,是起了里程碑作用的;1935 年1 月,刘海粟代表国家在德国柏林普鲁士美术院举办的《中国现代绘画展览》,之后又在荷兰、瑞士、英国、捷克九个城市巡展,历时一年多,观众达55 万余人,评论文章计1830 余篇,英国《泰晤士报》发文盛赞:“亚洲的艺术,尤以中国为最完美、最真实之代表。”《德国前途报》更载文坦言:“我们欧洲人及其他一切恃强的人,应当忏悔顿悟,这样超脱高尚的民族是不可侵侮的。”从而扭转了欧洲将日本艺术作为东方艺术代表及中国艺术已经止步不前的误解。而刘海粟一生数十次个人画展,彰显了他立足中国文化,创作出众多中西艺术交融的丰硕成果,一次次攀登新的高峰,更是震撼中外画坛,其影响力之巨大不言而喻。

但是,时至今日在谈到对于刘海粟的评价时,仍然常用“毁誉参半”这样的表述加以概括。可究竟“毁”刘的那些内容是什么?而“誉”的指向又是什么?

所幸有一位常州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梁晓波先生,默默地花了二十余年工夫做了上述“筑基”工作,他收集的刘海粟著作、画册及文史资料几乎达到囊括所存历史的程度,他2012 年出版了《沧海真源——刘海粟民国时期著作与画册图说》、2020 年出版《沧海真源:刘海粟文献史料集》、近期又出版了《沧海真源——刘海粟艺术文集(1918-1948)》,形成“沧海真源”系列三部曲。2020 年9 月10 日,南京艺术学院拉开了编撰《刘海粟全集》的序幕。由于刘海粟近百年的人生,涉及美术创作、艺术教育、理论著述、社会活动等诸多方面,具有内容丰富、过程曲折且波澜壮阔的特点,在编辑体例设计上打破了一般全集的常用模式,采用按年代顺序分卷类编的架构,收录内容包括刘海粟的艺术创作、著述、书信、诗词以及各阶段的分段年谱,从而将刘海粟壮丽一生的传奇历程得以充分展示。全集由我任总主编、刘蟾任副总主编,梁晓波、马海平、费文明、陈天白、商勇、夏燕靖、李立新、赵笺、费泳、冯健亲分别任各分卷主编。至2022 年12 月8 日南京艺术学院建校110 周年之际,完成了十卷十八册的全集初稿样书。通过上述成果,我们有理由且有底气地认为:刘海粟作为“我国新美运动的拓荒者、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是实至名归的,他作为“艺教宗师、画坛泰斗”在我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应该得到确立,但愿这个迟到的夙愿早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