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早期中国钢琴教育家群体对中国钢琴艺术的贡献(下)

2023-09-05 12:03:35文/
钢琴艺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育家人文精神钢琴

文/ 凌 俐

(三)追求钢琴的人文艺术价值,奉献钢琴教育人生

20世纪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转型及教育变革的大世纪,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日益分化的世纪。在教育救国、国欲强必先改造国民精神的思潮下,在如蔡元培、萧友梅等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觉者兴办教育的推动下,早期钢琴教育家群体是最早在中西文化的教育背景和专业音乐教育精神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人文学科的艺术精英。在“真善美”人文精神的熏陶下,他们成长为精神独立、思维开阔的不同于中国传统旧学的近代学者。他们的钢琴教育,在传承钢琴的艺术价值时,围绕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重在立人”的深层主题,融入了“崇真、向善、美育”的近代人文精神。

他们的“崇真”体现在以“爱”为核心的三个层面。其一,真诚地热爱音乐、勤奋习艺、追求钢琴艺术高尚的精神境界。李翠贞说,“余学习钢琴,十余年于兹矣,愈学愈觉音乐之奥妙,高深无底。虽每日练习六七小时,似尤不足,但对于精神之愉快,实非笔墨所能形容……如愿专心于音乐者则将来不仅能得一技之长,抑亦娱乐中极高尚之良伴也”㉑。青主评价李翠贞的演奏是“灵魂的演奏”“就在欧洲,我亦未曾见惯”㉒。将真情化于技艺,朴实真挚地表达钢琴音乐的意境,是他们共同的艺术准则,亦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艺术观念和品位。其二,以纯粹的科学态度对待艺术,不懈探索钢琴艺术的真谛。例如本文前述的,他们对钢琴教学体系和音乐文化系统的、科学的探索。其三,真诚地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虽然他们的人生大多曲折坎坷,甚至遭遇不公正的对待,但始终保持赤子之心,终生奉献钢琴教育事业,不计个人得失,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爱之如子。李翠贞的“生于斯,作于斯,死于斯”㉓,李嘉禄的“没有备好课,永远不要跨进教室”㉔,是他们毕生的信念和信仰,他们是有教育情怀和用生命教学的一代。

他们的“向善”始发于职业道德和伦理觉悟,首先体现在对待钢琴表演、教学,以及学术研究三者关系的认识上。早期钢琴教育家群体多数首先以钢琴家的身份现身于历史舞台,有着较为扎实的演奏功底,即使在从事教学之后,他们仍然坚持舞台实践。同时,他们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在教学实践中紧密结合表演实践,学术研究始于自发,通过不断反思钢琴演奏和教学的诸多问题,理论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使实践、教学、学术研究三者的关系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其次,他们的“善”体现在对教学实践的钻研上,也就是教师通过自身的责任心和能力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特点后,因材施教,用科学的计划、合理的教材搭配、丰富的教学手段、充分的备课立足课堂,引导学生领悟钢琴艺术的真谛,发展音乐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而最为重要的“善”,是他们在钢琴教学中,将体现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诸如有教无类、以德为先、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等教学理念的融入,形成了“先做人,再做艺术家”的教育思想和准则 。㉕

他们的“美育”是以在真与善的追求中形成的“美”的人品与审美为先导,在钢琴教学中将艺术的审美性与“崇真”“向善”的人文精神相融合。学生从他们的演奏和教学中得到的是对艺术美的熏陶、人性美的激发、人格美的升华,真正实现了钢琴艺术以“美”育人的价值目标。他们不仅培养出我国首批在国际比赛上获奖的钢琴家—周广仁、顾圣婴、刘诗昆和李名强等,也培养出了大量有较高艺术修养的音乐专业乃至跨学科的人才。在所有对早期钢琴教育家群体的纪念和回忆文章中,无一例外充满了学生发自真心的敬佩与感恩之情,感佩之余更多地谈到传承的信念,如丁善德之女丁柬诺(曾受教于夏国琼和吴乐懿),在回忆夏国琼的文中呼吁“必须尊重教育的传承”㉖。而周广仁在回忆丁善德先生的精神对其艺术生涯所给予的影响时说,“我继承了丁先生的事业,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继续我们共同的事业”。㉗这继承的精神和追求是一种大美,是中国钢琴教育前进的动力和希望,是早期钢琴教育家群体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我国早期钢琴教育家群体钢琴艺术实践的历史意义

“数千年来,人类在对意义的寻求中重新构筑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组建了家庭,家庭加入了群体,群体构成了文化,文化创造了文明,每一代人又反过来根据自己的教育而构型。”㉘评述早期钢琴教育家群体的历史意义,无法割裂他们与两个“家庭”—中、西方钢琴艺术的历史渊源。他们是在中国文化语境之下、钢琴艺术发展历史中,出现的一个新兴文化群体,既是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缔造者和推动者,也是西方钢琴艺术的继承者、弘扬者和改造者。20世纪是现代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优秀的钢琴学派日益成熟,大师频出。早期钢琴教育家群体的音乐理念、专业知识和技巧的来源是多元的,世界各学派的钢琴理念、知识技巧陆续引入中国。面对纷繁的学派,他们取长补短,根据音乐风格选择表现技巧,考虑重量技术与手指技术的综合运用,以体系化的思维、纯粹的科学精神、强烈的求知欲、开阔多元的音乐视野,对所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结合自身文化特色进行创造性转化。他们在对西方钢琴艺术进行梳理反思的基础上,将民族精神、人文精神与西方钢琴艺术结合,基于西方钢琴学派以艺术性和个性为先导的教育理念,㉙拓展了钢琴教育培养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换言之,即钢琴教育不仅是培养具有出色艺术修养的演奏家,更是培养具有高尚人文精神及优秀人文素养的人。这一价值观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西方钢琴艺术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研究和推动意义。

中国教育史中的教育家灿若星辰,从古代的孔子到近代的蔡元培,无一不是站在教育事业的最前端,引领和推动着社会文化和文明进步的。早期钢琴教育家群体是20世纪早期出类拔萃的中国钢琴教师,具有不凡的人生境界和艺术理想,他们对中国钢琴教育体系及音乐事业有着高屋建瓴的构想,是推动中国近代音乐事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范继森在上海音乐学院组建以四大教授为中心的教研组,形成“大中小”一条龙的教学体系。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分出主科和共同必修课教研室,易开基、李菊红带领老师们集体备课,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推动了中国钢琴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此外,尽管早期钢琴教育家群体中的一部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钢琴教育家,如老志诚、李树化、杨仲子、杨嘉仁、李恩科、丁善德等,但他们在钢琴事业中传承了对音乐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钢琴习教经历是他们音乐事业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其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丁善德在钢琴演奏和教学的过程中,感叹本民族钢琴音乐的匮乏而立志转向了作曲,他和老志诚开辟引领了20世纪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创作。而作为音乐院校的领导,丁善德对于上海音乐学院、老志诚对于中国音乐学院、杨仲子对于国立音乐院的建设是功不可没的,他们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 语

钢琴教育家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早期钢琴教育家出现在中国旧文明体系向现代文明转换的历史时期,形成于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汇合的历史潮流中,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个体经历的结果。他们是西学东渐的传播者、新式教育体制的践行者、教育中国化的革新者。他们毕生追求钢琴艺术的“真善美”,在非常的历史时期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非同寻常的信念、才情、品格、涵养,熔铸并焕发出无穷魅力的钢琴教育家形象,以矢志不渝的生命实践定义了这一文化群体的专业标准和精神内涵—中国钢琴教育家,是站在钢琴教育活动和事业的前沿,融汇中西文化,推动钢琴艺术文化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实践和理论上卓有建树,将钢琴教育建设为精神家园的人。

如今,距早期钢琴教育家群体的诞辰,已是百年有余。回顾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动,仍会被其艺术人格和人文精神所吸引并对其充满深深的敬意。斯人已去,音容犹在,谨以此文作为纪念,愿他们的精神永存!(全文完)

注 释:

㉑李翠贞,《玲珑》,《图画杂志》,1931年第1卷第1期,第6页。

㉒原载1930年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第4期,青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第七次学生演奏会》,转引自《琴韵流长—李翠贞纪念文集》,朱雅芬、巢志珏、盛一奇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第7页。

㉓同注㉒,第60页。原文叶永烈《女钢琴家之死》,刊载于《科学与生活》,1987年第3期,此处为转引。

㉔黄登辉,《没备好课,永远不要跨进教室—追忆恩师李嘉禄教授》,《钢琴艺术》,2018年第3期,第23页。

㉕“先做人,再做艺术家”,并非早期钢琴教育家群体在钢琴教学中明确提出的“口号”式的要求,而是由其后辈在回顾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成就时归纳总结出来,是他们终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导中呈现出来的隐性教育理念,他们自身就是“先做人,再做艺术家”的教育典范。

㉖引自丁柬诺《必须尊重教育的传承》,此文刊登于周广仁、吴锡麟主编,《德馨高远 艺韵长存—夏国琼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第58页。

㉗周广仁,《我的恩师丁善德先生》,《钢琴艺术》,1996年第1期,第9页。

㉘菲利普·E.毕肖普,《人文精神的伟大冒险:人文艺术通史》,陈永国译,2018年,第1页。

㉙焦元溥在《游艺黑白》中传达出一种对于钢琴学派的认识是,理论上的钢琴学派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中,而在现实中,钢琴学派是动态发展的。书中访谈的100多位世界钢琴演奏名家各具风格特色,艺术性和个性的发展是他们在教学和表演中考虑的首要问题。

猜你喜欢
教育家人文精神钢琴
教育家与儿童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纸钢琴
教育家
留学(2017年5期)2017-03-29 03:04:00
钢琴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