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可爱的怪兽
——课后随笔(上)

2023-05-30 08:06:12文/
钢琴艺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练琴钢琴妈妈

文/ 韩 冰

从教钢琴到谈教育

教育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是把关注的焦点从“物”转移到“人”身上,从“外部空间”的开拓转向对“内部空间”的探索。

在日常钢琴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习惯将更多的关注放在训练学生的演奏技术,以及如何提升钢琴技巧上,而常常忽略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演奏乐器的这个人。我们很少关注这个学生是谁?他(她)有着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心态如何?能力怎样?其自身的行为模式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何种影响?

学生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成长烦恼,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疏解,会形成瓶颈,导致无法在专业上取得突破。很多学生复制着这样一条人生轨迹:从五六岁开始接触钢琴,每天投入多于普通孩子一倍的练琴时间,经过多年努力,日复一日,考入专业附中,最终进入专业音乐学院。

这其中,有些学生最后会获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不乏有一些学生会背离父母设定的成长路线,最终掉队,令人惋惜。他们在练琴中都走过各式各样的弯路,都有过相似的人生彷徨和迷茫。作为教师,如果我们漠视学生在成长中的变化和问题,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地上课,那么无论上多少节钢琴课、教授多少演奏技巧,最终结果都将苍白无力。当看着这些从小带大的学生,出现问题却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们时,我总是怅然若失。教不出好成绩,也使我距离成为一名出色教师的梦想越来越远。

直到儿子的出生,我成为一名父亲,为了学生,也为了将来能够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又踏上了漫漫求学路,但这次学习的却不再是钢琴。也就是从那以后,我的教学思路开始有了些改变,把更多的聚焦点放在演奏钢琴的这个人身上。在我的钢琴课上,不再只是解决学生如何清晰快速地演奏、如何处理乐曲细节等这些专业上的问题,而是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去更深入地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不同,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战胜内心的懦弱,继而帮助他们摆脱束缚展翅而飞。

随着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我慢慢领悟到教育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我又希望自己是一面镜子,能真正折射到学生们的内心深处,让他们看清自己的短板与盲点,洞察自身的行为模式,排除内心的干扰,从而激发潜力去完成他们的钢琴梦想。

在此我写下教学中的一些感想和反思,也希望借此文,与关心钢琴教育的朋友们一起分享教学经验。

暗示的“魔力”

钢琴课前,我时常会听到父母提醒孩子的话语“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说什么”;课后也会经常听到家长们的嘶吼回荡在走廊里“你怎么又没有动脑子,你怎么又那么马虎”。每当这时,我都很想跳起来大喊两声:“别指责孩子了!”

实际上对孩子反复提醒“认真、别马虎”往往起不到警示作用,甚至隐晦着负面的暗示“你是一个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人”“你是一个很笨的学生”“你是一个很不认真的孩子”……当这样的暗示慢慢渗透进孩子们的潜意识深处时,他也许就真的会成为父母所提醒的那类人群了,这就是暗示的“魔力”。可惜的是,大多数父母、老师在与孩子的互动中,都没有意识到这种负面暗示对孩子的心理伤害。

此情此景让我回想起十几年前我教的一个学生D,我听到她妈妈说得最多的几句话就是“别练了!你学不好!”学生D从7岁起跟随我学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8岁开始就已经在全国范围的比赛中陆续获奖,和我们预期的一样,她顺利地进入了音乐学院附中开始了更为专业的学习。原本我们都想着乖巧的她上学后会更顺风顺水,但是后面的故事却那么的出乎意料,令人大失所望。进入附中学习后,D练琴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开始厌烦钢琴。无论是我与她每节课后的肺腑之谈,还是父母的各种引导,始终无法让她提起对钢琴的兴趣,就这样进行了三年的拉锯战,直到最后这个孩子无奈地离开了附中。

一个自幼为学琴付出巨大努力的孩子,最后走向这样的结局,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尤其是对教师而言,看到一个自己灌注了多年心血培养出的学生最终放弃了钢琴,每每回想,我心中都不胜惋惜。但是,剥开现实的背后,是什么让她真正产生了对钢琴的抵触心理?这点更值得我深思。后来,从她妈妈的话中我才了解到,实际上D从小学六年级就进入了“叛逆”状态,那时年龄小,没有力量“反抗”,借着考上音乐学院附中这个目标,也就这么僵持着学下去了。

D的妈妈有句话触动了我,也成了一个警示:“要是知道后来这样,我就不每天强逼着她没完没了地练琴了,也不会每天那样唠叨她了!”琴童的父母是伟大无私的,他们不仅给孩子创造了学琴的机会,甚至还有些为了孩子能够进入专业学校而辞去原有工作,举家来到外地租房陪读。这种付出让人在心态上自然而然地期待着孩子能获得更为瞩目的成绩。当孩子们稍有些不尽如人意时,父母就“理所当然”地怀疑他们、质疑他们。事实上,人很容易会在强烈的愿望前迷失自我,更何况是在拥有着高期待回报的父母面前呢?

古人云:伤人之言,深于矛戟。家长们在束手无策、愤怒至极时的脱口而出的暗示语录,不知道伤害了多少孩子,让他们开始怀疑,甚至否定自己,认为付出努力毫无意义,更甚者会慢慢用叛逆的行为证明自己“我就是一个不用功的孩子”“我就是一个不优秀的人”。

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自由是孩子的本性,扼杀天性和本性,就是扼杀成长的活力和动力,而保护和信任才是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间有效沟通的保障。

有种伤害叫无微不至

最近面试了一个小学生,小小年纪琴龄却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父母也一直陪伴学习。第一节课刚进琴房后,还没说两句话,妈妈就帮他把书拿出来,随手拿出的还有铅笔、橡皮外加一个大大的节拍器。最后还不忘补充一句:“自己在书上画老师说的要求啊!”直到一切都安排妥当了才安心地回到座位上开始听课。看到这些举动,我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今天可能是要面对一个“马虎粗心”的小孩子了。一曲结束,果然不出所料,和我预判的丝毫不差。那些该错的和容易错的音毫无意外的都弹错了,指法也是原始随意的“拿来主义”。当我来到钢琴前,更是被那迎面扑来和天书一样的标记震惊了,谱面上密密麻麻地爬着歪歪扭扭的标记,甚至连下笔的地方都没有了。接下的谈话也证实了我的预判,他妈妈抱怨道:“孩子从小就马虎、不上心,文化课也有这样的问题。”

但是,当问及为何想让孩子开始专业钢琴学习时,妈妈说“担心他的文化课将来跟不上,就想让他试试”。我瞬间无言以对,心里一阵惊呼。学习钢琴何时沦落到这种地步了,日常学习都有问题,那面对专业性要求更高的钢琴又怎么能有所进益呢?

我直白地对家长说:“从你开始帮孩子的瞬间,我大概就知道了他的问题。我建议练琴可以先缓缓,你们先帮助孩子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建立一个自理的好习惯更为重要。您的‘狠心不管’或许能改变他。”妈妈也喃喃地说道:“这个问题我们也认识到了,就是一直没办法改变。”

社会上的很多问题都从侧面映射出一个现象“勤快的妈妈,大多有着懒惰的孩子;而那些‘不靠谱’的爹妈反而无心插柳柳成荫”,教育是有边界感的,浅水留不住大鱼,笼里养不出雄鹰。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帮”是天经地义的,很多父母认为这就是“爱”。但是还有一种更智慧的“爱”、更尊重的“爱”,那就是放手和距离,或许适当的“无为而治”才是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有效方法。

成为合格的父母是需要思考和抉择的,作为教师更应该去思考因人施教的方式,对年龄很小的孩子,老师一个音一个音地教导、一个手指一个指法地监管,这种“保姆式的教学”确实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长时间保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滋生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还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自学能力。

能适时地选择放任学生的老师是智慧的。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教育真正点燃一把火,激发他自身的理解力,提高其自学和摸索实践的能力,才能真正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

一个音乐家的长成是靠他(她)自身慢慢成长起来的,不是依靠外力催化成的。就像文中的父母“帮”一样,何时帮、如何帮、怎么帮考验着我们的智慧,需要我们去思考去选择。(待续)

猜你喜欢
练琴钢琴妈妈
练琴记
乐乐姐姐热线
琴童(2017年11期)2018-03-05 20:00:32
练琴
纸钢琴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37°女人(2016年8期)2016-08-11 12:03:47
不会看钟的妈妈
钢琴
练琴
新少年(2015年11期)2015-11-18 10:36:24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