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常 姜在新 林晓彤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生力量,也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力军。近年来,莒县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截至2023年6月份,全县注册并正常运营的农业专业合作社2407家,家庭农场1073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6家,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380多家。已培育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3家,家庭农场示范场14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2家、省级示范社33家、省级示范场13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
莒县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南靠兖石铁路,北近胶济铁路,东临日照港、青岛港;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61.35%和23.1%;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冷热季、干湿季差别明显,年平均降水量为773.0毫米左右;土地资源丰富,土壤以棕壤、褐土为主,约占可利用面积的80%,农用地面积220.5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0.86%,其中耕地105万亩。
莒县是鲁东南地区的人口大县,辖20 个乡镇街道,1195个自然村,人口116.5万,其中农村人口107.23万,38.16万家农户,农村劳动力64.05 万人,从事家庭经营的37.4 万人,占58.4%;莒县是全国重要的粮油、瓜菜生产基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90万亩左右,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高梁、大豆等,总产稳定在37 万吨左右;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常年播种面积30 万亩;高效经济作物60万亩,主要有瓜菜、果品、黄烟、桑、中药材、茶叶、花卉、苗木、食用菌等。截至2023年6月份,有13 个乡镇叫响了”一镇一业“品牌,累计认证“三品一标”159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101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6个,莒县黄芩、莒县丹参、莒县绿芦笋、莒县南涧小米等4个产品获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6.11 万亩,总投资9.34 亿元,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7.81 万亩,农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灌溉总面积达87.6万亩,其中耕地灌溉面积77.36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91%,小麦、玉米、花生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全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农业经营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2020年莒县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大多数特色产业规模小,区域化、规模化不够,产业小而不全,有特色、缺规模,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管理粗放,优势不明显;农业特色产业链条偏短,融合发展程度不高,品牌化经营意识不强,多数仅限于农业观光采摘、农产品初加工。例如,果庄油桃和夏庄、小店草莓等产业,面向低端农贸市场,附加值低,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高端市场几乎没有份额。莒县联谊草莓合作社位于莒县小店镇官庄社区,毗邻莒县夏庄镇、莒南大店镇等传统草莓种植区,带动当地社员和草莓种植户200多户,并辐射周边乡镇草莓种植户250多户,年育苗700万颗,收购草莓1200吨,年纯收入400 万元左右,其中育苗纯收入200 万元以上,但是联谊草莓合作社内部管理松散混乱,没有形成相关制度,不重视品牌化建设和农产品深加工,没有申报农产品“三品一标”和商标,尤其是产品销售渠道都是农贸市场和小加工厂。
当前,莒县主要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形式,发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但不少农民“合作”意识不强,有利可图时按合同来,无利可图时则违反合同约定,缺乏契约精神,再加上当前多数合作社盈利水平低,分红少甚至不分红,利益联结不紧密,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明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位于莒县刘官庄镇邵家泉头村,2013 年注册成立,是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现有社员122人,固定资产486万元,拥有各类动力机械及配套农机具110 余台(套),年服务面积5 万多亩,作业服务年收入500余万元,是当地的明星企业组织,但该合作社的农机手非常难管理,合作社争取到的项目任务,有些农机手自己干不完也不让其他人插手,因项目资金拨付进度、比例等问题,多次引发不稳定现象。另外,当地部分农户即使与合作社签订了作业合同,但到了耕作或收割时,还是会根据个人意愿随意找其他个人或合作社作业,没有契约精神。
由于农业经营投资大、风险高、投资回收周期长,所以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且受担保抵押条件限制,融资困难。另外,银行金融信贷产品相对单一,普遍是1~3年,与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一方面因为农业投资回收慢,部分农户等经营主体期望获得中长期贷款(5~8 年),以更好地分摊还贷压力;另一方面部分季节性、临时性大额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如在农产品收购季节,经营主体需要资金50 万元使用20 天,但在贷款时往往会被要求至少贷1年。日照长青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蔬菜育苗、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于一体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土地流转面积达628 亩,其中育苗大棚20 多亩,小麦种植面积260亩,稻田蟹综合种养基地300亩。近年来,公司注册了“乐水芳舟”“洛河沭源”等商标,已成功申请了西兰花、芦笋、西瓜、稻米等四个品种的绿色食品认证,注册了乐水芳舟电子商贸有限公司,对产品进行线上直播、网店销售,年均纯收入超过100万元。为了引进新品种、新设备,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型升级,公司向银行贷款,由于地上附属物评估处置难以及资产负债率高等问题,有的银行放款金额较小,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个别银行放款金额稍微大点,但贷款利息又太高,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1.基本农田划分不合理
一些地块薄弱、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地被划为基本农田,农户和经营主体种粮收入较差,但发展林果、养殖等特色产业,政策又不允许,造成抛荒或者私自违规发展“非粮化”产业。
2.总体规划不均衡
部分乡镇街道或乡镇辖区村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太少,很多有产业基础和成熟条件的地方,申请不到建设交易市场、产品加工厂房的建设用地指标,束缚了产业延伸、升级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注重高质量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特别是政府在制定扶持产业发展财政奖补资金政策时,要倾向于源头(品种研发、育苗等)和最后(深加工、新辟销售渠道等)环节,强化品牌化经营理念,以保障产业的持续性和发展后劲。
在鼓励农村小农户土地流转的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控机制;培育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加强农业普法宣传,提升小农户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巩固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发展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加强运营指导,规范内部管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组织专家学者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完善相关制度等。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及经理人培训,提升其在项目选择、成本管理、品牌营销、风险防控、资源整合、组织农户等方面的能力。实施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提升项目,对于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投入,进行适当奖补。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农业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需求,制定出台并完善相关用地政策和财政金融支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