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丽
摘要:智力障礙学生在智力、心理、语言等方面的发展存在一些不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与智力障碍学生的沟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掌握与智力障碍学生的沟通技巧,了解智力障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开展对他们的引导、沟通与体育训练,这样才能很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并让学生在沟通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
关键词:体育教学 智力障碍学生 沟通
对于智力障碍学生而言,体育是一门很好的康复、健体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往往能够锻炼智力障碍学生的心智,培养其语言能力,这样的方式也非常有利于智力障碍学生的良性发展。因此教师要了解智力障碍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其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做好与智力障碍学生的沟通工作,帮助学生享受体育教学所带来的乐趣,让他们通过体育锻炼来强身健体,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智力障碍学生的特点
(一)身高体重问题
有些智力障碍学生在身高体重发育方面存在不足,但是通过后天的体育训练,智力障碍学生的骨骼与生理系统的发展会有所改善,身体的协调性也会逐渐提升。
(二)运动方面的特征
智力障碍学生由于语言、感知、智力等方面的不足,在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要重视与智力障碍学生的沟通方式。另外,智力障碍学生的运动能力相对比较弱,身体平衡性不高,所以在做一些体育动作时很难做标准。比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智力障碍学生学习蛙跳与兔子跳两种动作,但教了几遍以后,还是有很多学生分不清蛙跳和兔子跳的区别,将二者混淆。
(三)社会交往方面的缺乏
智力障碍学生由于语言、反应能力、沟通方面的不足,所以在社会交往方面也存在困难,他们难以通过正确的社交方式与他人交往。同时智力障碍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也比较薄弱,很少主动与他人沟通,不了解社会交往规则,对于他人的表情、语调也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做好智力障碍学生的沟通工作
(一)激发学生的沟通意愿
由于智力障碍学生与的不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按照通用的教学方法来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而要分析智力障碍学生的具体特点,调整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体育教学会有肢体动作,所以为了让智力障碍学生的语言、动作、思想得到统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动作,然后做出动作,这样有效锻炼了智力障碍学生的语言思维与动作的协调性。而采用这一方法首先需要学生理解要做什么动作,然后把动作做出来,而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做动作,这对于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好处。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基础的报数做起,让学生们开口报数,并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对于有严重语言障碍的学生,只要其开口便给予鼓励,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智力障碍学生的沟通意愿,让智力障碍学生敢于开口。另外,在教学生做体育动作时,也可以让学生一边做一边说出自己做的是什么动作,这样能够让学生身心合一,提升其注意力,并锻炼其语言能力。[1]
(二)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拥有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之中,积极地回应教师。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智力障碍学生接受能力范围内的体育游戏,体育游戏往往能够带给学生们欢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选择的体育游戏要尽量简单,让学生能够在其中活跃身心,并有开口讲话的机会,让他们更加乐于沟通,善于沟通,感受体育游戏带来的快乐。游戏中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也要通过一些简单的动作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加愿意与教师沟通。[2]
(三)锻炼学生说完整话的能力
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弱,有时即使是他们听过的一些词语或句子,也很难将其表达出来,即使是多次学习的语句,有些智力障碍学生也难以将其熟练应用。有的智力障碍学生难以表达出完整的话,常常只能用一两个词语来表示自己的意思。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不能只用简单的语言来沟通,而要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语言。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引导智力障碍学生能够完整地说一句话,慢慢地,学生的语言能力便能够有所提升,他们会享受沟通带来的快乐。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能够涵养身心。在对智力障碍学生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智力障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其特点对其开展相应的体能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智力障碍学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其对沟通感兴趣,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完整地说一句话。体育教师要在帮助智力障碍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使其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娇.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与智力障碍学生沟通[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20(21):156-157.
[2]蔡海洋.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J].科学咨询,2021(34):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