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德平
通过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能让学生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意义、掌握反思的方法、培养反思的习惯。当我们回想过去,从中吸取教训,反思自己的言行,并对其结果进行检视和剖析时,就是一次认识与经验的谈话。老师的授课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反思性教育”指的是老师在上课实践过程中,通过检视自己行为表现,并以观察、回想、判断等方式给予肯定或者给予纠正,以提升教育实施的合理化。“教育”和“学习”是老师反思工作的两个重要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授课反思的过程。
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学会反思和总结,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教师也应该学会反思,做一位反思型、研究型教师。只有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够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工作方法,从而成为新课改的标兵。这意味着反思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师的行为,能够真正落实先进的教学理念,从而使教学更加有效。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一、结合教学实践反思教育理念
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可以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究“协作与沟通”“主动探究”等有关概念背后的教育课题,并结合实践,反思自身的课堂体会,发现存在的不足,找到自身的差距,同时也要思考,是否可以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找到一种能够有效地将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学实践的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教学内容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方法研究和案例研究来深度反思课堂现象,以及怎样提炼知识和方法,解决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通过批判思维来检视自己的教学活动,将关注点从表面上的教学活动活动转移到深层次的素质教育目标、课堂思想和价值观上,仔细比较各种素质教育思想的特点,勇于提出疑问,并在评价各种观点的差异之后,选择最适合的理论来指导教学活动实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独特的、合理的方案。
三、对教学艺术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种失落的艺术”,虽然有欠缺的地方,但是通过科学有效的反思,我们可以逐步改善。老师应该根据搜集的教学“病历”资料,经过归类剖析,找到经典“病历”,并对“病理”加以深入探讨,研究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育观点,最终提出有效的方案。
四、通過对自己工作经历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
在课堂日常生活中,教师应经常思考自己的思维特征和个性风貌,并积极使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措施,根据具体情况,探究它们的实效作用,结合自己的经历,构建出带有自己特点的特色课堂。
五、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培养反思型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学会反思体味,一方面对老师提出了要求,要求老师争做反思型老师,倡导反思性教学,争做研究者,把自己从“教书匠”打造成“教育家”。另一方面体现在老师应培养反思型学生,鼓励学生善于总结,找到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在指导学生反思的过程中,主要从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养成时时做总结、找问题、寻经验的良好学习习惯,可以通过写学习日记或周记等形式,提倡课后总结、解题后总结、章节总结、典型题总结、检测及考试后总结、学期反思等,主要的目的是总结经验和教训,从中体味自己的成长历程。
通过反思教育,我们可以拨开迷雾,更加清澈地认识“庐山真面目”,从而不断成熟,学习聆听、沟通、协作、共享,体会工作和人际交往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