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涵,孔年欣 /译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竞技能力作为促进儿童青少年积极成长的核心要素,是指以特定的速度按照精确或不可预测的动作模式执行基本动作的能力,包括体能、技能、战术、心理和智能等相关要素,适用于各类运动项目。为了发展儿童青少年的竞技能力,实施科学且符合生长发育规律的体能、技能、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多元的,但无论是竞技性、娱乐性的身体活动,还是大众性的身体活动,均需要教练员为其制定一份科学的训练计划。此训练计划不仅包括体能、技术和战术等内容,还需涵盖儿童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及训练环境等因素。此外,须遵循 “CORE”原则,其中,C(Context)代表儿童青少年自身发展环境,O(Opportunity)代表提升儿童青少年竞技能力的关键时机,R(Recognition)代表教练员对儿童青少年训练的认知能力,E(Environment)代表营造适宜儿童青少年参与的体育环境。
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科学适宜的训练环境对其健康成长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儿童青少年的竞技能力始于一般性身体素质,启蒙训练阶段应通过发展一般性身体素质全面规范其基本动作,促进其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习得精细化技术动作奠定基础。因此,培育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成为促进其竞技能力提升的关键。身体素养的核心要素包括平衡性、协调性、灵活性、敏捷性、控制能力、精确度、力量、耐力及位移能力。在生长发育阶段,缺乏对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的培育,会导致其在未来运动训练中受伤或发展受限。在儿童青少年运动天赋的挖掘过程中,从基本动作练习到一般训练的进阶过程是非线性的,此过程应注意加强柔韧、灵敏、速度等运动素质的练习,并合理安排训练负荷与内容,提高其竞技能力。从运动员的长期发展来看,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基础训练应以满足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需要为导向,做好基础训练与专项训练的有效衔接,为高水平竞技阶段的训练和参赛打下良好基础。这不仅有助于儿童青少年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更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训练初期,教练员需向儿童青少年介绍运动员长期发展模式,并使其明确训练阶段划分、训练目标及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在训练实施方面,应突出结构化动作和非结构化动作的有益组合,鼓励儿童青少年每天进行至少60 min的中高强度体育运动,在此过程中运动项目是其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为了促进儿童青少年完成每日的运动量,教练员在安排训练计划时须遵循从基础训练到高难度训练、从一般训练到专项训练的原则。儿童青少年通过发展竞技能力为其参与组织化、专项化、系统化的体育活动做好身体准备,采取多样化的训练内容促进其健康,改善其身体形态,全面提高其身体素质。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主导者,在运动选材和科学训练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教练员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选材、训练、竞赛等认知能力,才能充分发掘儿童青少年的潜能,提高其训练质量和竞赛水平。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培育身体素养的“黄金时期”,教练员应为每名儿童青少年制定一个明确且全面的训练计划,确保其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遵循从基础训练到高难度训练、从一般训练到专项训练的原则,逐步发展竞技能力。正如美国体能协会(NSCA)关于儿童青少年抗阻训练的立场声明:教练员应注意不同训练方式和训练本身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是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等的关系。同时,教练员须了解具体的训练方法如何适应儿童青少年竞技能力的发展需要,在其训练中做出更加充分和细致的安排。
儿童青少年应多参与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当前,儿童青少年采用的运动发展模式仅仅是淡化了的成人体育活动模式,从场地、数量及器材的适龄化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并未真正以儿童青少年为中心来创建,从而降低了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数据显示,13岁时,大约有70%的儿童青少年退出体育运动。究其原因,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初始动机是兴趣,退出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是运动项目缺乏乐趣。对儿童青少年而言,在发展竞技能力的同时,为其创造适当的参与环境,使其能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持续享受乐趣非常重要。以儿童青少年为中心的参与环境是提升儿童青少年竞技能力的有效途径,帮助其实现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发展目标。培养儿童青少年的竞技能力会令其受益终身,尤其在身体素质和运动习惯方面。同时,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参与会有效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未来也会通过代际效应对下一代产生积极影响。
无论从生理角度还是从心理角度来看,竞技能力培养对儿童青少年的积极成长均有重要作用。设计并实施科学的符合儿童青少年成长发育规律的体能训练计划,不仅能确保儿童青少年获得一定水平的竞技能力,而且能促使其形成终身体育的行为。上述CORE原则是教练员等体育专业人员指导儿童青少年训练时须遵循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