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本思想强调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中心地位,把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怀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判断依据。历史教学要发挥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价值,就要研究人本思想的渗透路径。通过“视境、情境、意境”构建任务情境教学的模型,探析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本思想,滋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完成历史学科“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新课标;人本思想;初中历史教学;五四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9-0077-06
【作者简介】耿霞,江苏省镇江市江南学校(江苏镇江,212000)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江苏省“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人本思想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提出的科学理念,强调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中心地位,把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怀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判断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进一步强化了“育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历史课程要突出“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充分发挥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价值。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本思想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使命。本文以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一课为例,阐述人本思想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即在“视境、情境、意境”的创设中渗透人本思想,实现视“通”、情“入”、意“达”,以期为一线历史教师落实新课标要求提供一些借鉴。
一、立足单元,确定人本思想下的教学视境
创设历史教学的视境,关键在于视“通”。这里所说的视境,指的是视域、视角,即在大单元视域里确定单课教学的人文视角。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1]2立足单元可以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从历史纵横联系上把握学习内容,从而揭示历史趋势,提炼历史的阶段特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走出单课教学的盲区,立足单元本体,提炼单元主题,厘清单课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单元整体结构下每节课的主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渗透人本思想来确定单课教学视境,是让历史教学贯彻落实新课标指导思想的重要前提。
(一)依据单元的课程内容,确定单元教学主题
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一课属于第四单元。本单元时间跨度从1915年至1921年,包括三个重大历史事件,即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在新课标中本单元的内容要求包括: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1]19-20
依据课标内容要求,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厘清单元的结构体系和逻辑关联后,可以确定本单元所述历史的阶段特征和主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依据单元主题,确定单课教学的人本视角
从单元视域看单课的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性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与以往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价值诉求。马克思认为,人类解放的可能性“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2]这个阶级就是受尽剥削、奴役、压榨的无产阶级。他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挑起解放全人类的重担,只有无产阶级才是实现人的解放的主体力量。因此,《五四运动》一课要在“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这个视角下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体现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遵循。
二、指向素养,创设人本思想下的任务情境
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关键在于情“入”。有情方能入心,入心才能生情。新课标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提炼了五个方面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历史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所谓“无情境,不教学”。因此,精选史料并有机植入教学,创设任务学习的教学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本思想的渗透,要从史料植入入手,以任务情境的创设为载体,让学生在任务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素养提升。
人类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本思想中的“人”是指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的人,包括历史中的人,也包括现实中的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时空,发现历史中的人,拉近历史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的距离呢?在《五四运动》一课中,笔者设计了学习导入。
【任务情境1】刻画青春的样子。
师:同学们,站在青春的起点上,在你们的心中,青春是什么样的?请用一个词描述。
这个问题瞬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习的兴趣。学生纷纷走上讲台,将自己理解的青春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并写在黑板上。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认知和生活,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黑板上很快写满了“朝气蓬勃、快乐、活力、叛逆、努力拼搏”等词语。此时,笔者没有对学生的描述做过多评价,而是顺势导入新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百多年前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是如何诠释青春这个概念的吧。”这个环节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中的人的距离,引导学生去关注五四运动中的人,也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埋下了伏笔。
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时空观念是认识历史的标尺,在历史核心素养中居于基础地位。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时空下了解历史。因此,学习五四运动,要将五四运动放在时空视域里,引导学生走进历史,客观认识五四运动。
【任务情境2】青年因何而怒?
材料1:出示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年代尺,图略。
材料2:1918年,在北大红楼里,李大钊团聚了一些志趣相投的北大师生,建立了第一个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创办了《每周评论》。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文章50多篇。
——《党史第一课:中国共产党成立全纪录》
(1)请根据材料1和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
学生概括后,笔者对世界史相关内容做出适当补充:五四运动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巴黎和会召开之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下,受列强操控;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并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是一战的战胜国。
这个环节帮学生认识三点: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外有帝国主义欺凌和操控,内有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都很尖锐;二是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先进的知识分子觉悟提高,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让部分知识分子看到救国的新方向;三是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其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学生在完成这个环节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得到了提升。
材料3:随着战争进行,欧洲协约国面临法国劳工短缺的困境,于是从中国招募了14万劳工。1917年2月,一艘载有900名华工的法国船在地中海被德国潜艇击沉,542名华工丧生。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4:呈现一组全国上下庆祝一战胜利的图片,图片略。(国民政府召开大会庆祝胜利、社会各界游行庆祝胜利、拆除象征耻辱的“克林德碑”牌坊更名为“公理战胜”坊等)
材料5:1919年,山东问题的纠纷,使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达到新高峰。巴黎和会最终依然决定,依照战争期间日本与英国、法国、意大利的秘密协议,日本在1914年把德国逐出山东后,可拥有原来德国在山东省的特权。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2)依据材料3,说说中国为协约国提供了哪些支持?
(3)材料4中沉浸在喜悦中的中国人对巴黎和会产生了怎样的期待?
(4)依据材料5,说说中国公理梦断巴黎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想一想,决定一个国家外交成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创设教学情境要关注历史中的“人”和现实中的“人”的情绪、情感,用历史中的人的情绪、情感触动现实中的人的情绪情感,以情动人方能入心。上面3个材料创设了有鲜明情绪反差的历史情境:材料3阐述了“华工”为协约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材料4再现了一战胜利后,作为战胜国,中国人沉浸在喜悦之中,对巴黎和会上能够收回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寄予很高的期待;材料5陈述了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的史实,让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再次蒙受被列强瓜分的耻辱。巨大的心理落差激起了有觉悟的青年学生极大的愤怒,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3个材料和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体验了从悲痛到喜悦再到愤怒的、跌宕起伏的情绪过程。对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人本思想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历史发展的目的。在五四运动中,学生有知识、有觉悟、有熱情,他们是运动的先锋,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口号,面对反动军警的镇压不畏惧、不妥协,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工人阶级在爱国知识分子的影响下登上历史舞台,参加政治斗争,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从此以后,无产阶级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的民主革命也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掌握基本史事,聚焦五四运动中各阶层“人”的表现,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关于五四运动的过程,教材中有简洁精炼的描述,但是没有形象思维的支撑,难以触及学生的灵魂。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提供了五四运动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感受那场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任务情境3】了解五四运动,读懂五四运动。
材料6:观看纪录片《五四记忆》。
(1)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游行示威的原因是什么?
(2)对于学生的爱国行为,北洋军阀政府、教师、工人、商人的态度如何?
五四运动发端于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交涉的失败,其思想源流来自先前的新文化运动。[3]笔者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纪录片,进行有目的的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果。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青年学生为争取国家的权利而起来抗争,体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勇于担当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问题设置聚焦历史中的“人”,关注社会各个阶层对学生爱国行为的态度和反响,让学生认识到在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结合起来,是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重要原因。
(3)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60页和第61页,完成下列表格。
[五四运动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口号 要求 主力 中心 斗争形式 初步胜利 ]
(4)观察表格,比较五四运动后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自主学习,在笔者的指导下梳理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并建构起框架体系,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五四运动后期,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主力由学生变成了工人。问题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运动的发展规律和运动规模在不断扩大的趋势,认识到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学生完成史实脉络梳理后,通过完成下一组任务对五四运动的认识从表层走向深入。通过史料和问题链创设情境,在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中思考历史中的“人”的价值。
(5)综上所述,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通过研读史料,从斗争的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可以认识到,五四运动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反动军警镇压学生运动,反而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反映出学生不畏强暴、顽强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工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个体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团结起来的工人阶级在斗争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力量,成为运动的主力。
三、关注价值,追求人本思想下的精神生长意境
创设历史教学意境,关键在于意“达”。意境在于凸显一节课的主题立意,强调思想性和价值导向。价值的引领和达成是历史教学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旨归。学习历史最终要指向现实中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指向价值判断和精神的生长。因此,历史教学中要坚持价值导向,达成人本思想下的精神生长的意境。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以服务于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1]5-6学习五四运动,要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提炼五四精神,弘扬五四精神,传承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革命的催化剂。那些对巴黎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4]让中国产生了新的革命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所以说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还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在五四运动中,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运动中得到了锻炼,他们后来成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力量。所以说,五四运动催生了新的革命政党,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任务情境4】五四精神,薪火相传。
材料7:革命有希望,中国不会亡,要改变过去革命的办法……通过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教育,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吴玉章回忆录》
材料8:五四运动的大功劳是解放思想,我自己就解放了思想。我抛弃了从前的“书不读秦汉以下,文章以骈体为正宗的信条”……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浏览十九世纪各派的文艺思潮。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7认为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哪里?
(2)据材料8指出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上所述,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组设问旨在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以往革命运动主要依靠社会上层的力量,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依靠的是社会底层的力量,使“人民群众蕴藏的力量得到解放”。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此后,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材料7中,历史学家吴玉章指出,中国革命的出路是采用新的革命方法,即“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他的观点代表了五四运动时期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这种思想上的觉醒,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材料8指出,五四运动也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期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浏览十九世纪各派的文艺思潮”,為工人运动提供了指导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总之,五四运动产生了新的政治力量、新的革命方法、新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材料9:提供一组新时代中国青年风采图片,图片略(解放军抗洪救灾的照片、疫情防控期间最美逆行者——“90后”医护人员的照片等)。
(5)什么是五四精神?
(6)青少年如何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请以“青春的担当,时代的脊梁”为题,结合本课所学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准备一个两分钟的演讲。
五四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爱国、奋斗、顽强抗争的精神,以及对民主、科学、公平和真理的追求,都是对五四精神的深刻诠释,这是五四运动创造的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青少年要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学生提炼五四精神的过程,也是回顾总结本课内容的过程。这组设问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任务情境5】再次刻画青春的样子。
播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学生学习了《五四运动》这一课,家国情怀的素养是否得到提升?学生的精神是否获得了成长?如何让这种精神的生长看得见?本节课的“任务情境1”和“任务情境5”看似是一样的任务,而实际是首尾呼应的两个任务,也是对本课提升家国情怀素养的反馈。在“任务情境1”环节,学生刻画的青春所用词语基本是指向自己的,如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叛逆、敏感多疑等。到了本课结束环节,学生在歌声中再次走上讲台,写下刻画青春的词语主要有“爱国、奋斗、不畏惧、不屈服、勇敢担当”等,这些词语体现出学生对青春的理解由关注自我转向了关注社会责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的精神获得生长,正是人本思想渗透于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
[3]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9:1-8.
[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