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破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题的探索

2023-09-04 18:46吴昊瀚
云南教育·视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服务

吴昊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与人的幸福、美好的人生体验和感受密切相关,与社会共同富裕、发展进步也密切相关。据中国科学院陆林院士的研究:新冠疫情暴发以后,人们的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症状都有所上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抑郁呈现出轻度恶化趋势,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行为明显变多。2021年我国手机上网人数达10.29亿人,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手机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约有82.8%的大学生拥有手机,超过六成的中小学生拥有个人专属手机。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剖析了云南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破解大学生手机使用不当的建议。

一、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现状

新冠疫情发生后,互联网成为“停课不停学”的重要保障,93.6%的未成年网民在疫情期间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者们和媒体对手机上网的话题很关注,做了一些研究。但是,前面的研究均较为零散和单一,也仅仅只是描述性研究,对于各地区的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均没有更深入的案例分析。为了解云南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和现实状态,笔者采用分层抽样,选取在昆高校进行调查。515名学生参加了调查,样本中女生居多,文科生居多,云南籍学生居多。具体比例见图1。

调查发现,云南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长,已经占用了日常生活时间中的大部分。具体如图2:使用时间为4小时及4小时以下占14.9%,5—8小时占50.2%,9—12小时占24.4%,13—16小时占3.8%,17—20小时占1.7%,20小时以上占0.9%。46.4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非常依赖手机。男生、文科学生的使用时长更长,不同类别的学生关注的内容也有一定差异,都有独特的特点。

调查数据显示,认为从手机上获取的信息量非常少的大学生仅有0.78%,而认为自己获取信息量多的大学生为50.29%,非常多的有20.58%。他们最喜欢的手机社交软件是微信和QQ。在信息化背景下,手机已经是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已经是大学生个体的延展功能之一。

疫情带来社交隔离和接触减少,延续性地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增加,手机成为他们联结世界的主要手段,此外,还应该高度重视过度使用手机和手机依赖问题。

二、发挥手机的正向效能,以智慧心,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对云南省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状况进行分析,大学生更多是将手机作为自己接触社会和掌握信息的有效载体,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对手机的实践智慧效用和精准化使用的能力有待提高。笔者建议,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可考虑使用“手机+”的策略,有效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抑制消极作用,有效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实现“手机+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引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变的有效路径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广大青年应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应该将手机作为重要载体,有效设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媒介,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團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手机作为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启动装置的作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中将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价值教育都纳入其中,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广大青少年中入心入脑、铸魂育人,转化为紧跟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夺取新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

一是在手机的启动界面、专项APP上,都设计具有显性和隐性教育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运用“学习强国”平台、“云岭先锋”APP,增强学习的及时性、趣味性和便捷性,把铸魂育人融入学生的日常。二是利用大数据掌握学生的搜索热点和关注点,根据大学生的需求特点,设计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手机微课和点对点推送新闻、信息的模式,用大学生所喜爱的方式进行知识传递,帮助大学生在碎片时间内开阔眼界、提高认识。三是利用手机的回应功能,在大学生喜欢的微信、QQ、抖音和小红书中,引入专题教育,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坚定理想信仰的过程中锻炼成为能经风雨、能干大事的时代新人、复合型人才。

(二)实现“手机+服务管理”,探索推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

根据学生的认知模式和行为特点,设计有效的手机评估软件,了解学生对校园内外生活服务的需求,针对学生的行程轨迹、驻留选择、活动情况、搜索内容、表达特点和困难困惑等,甚至是学生的宣泄和泄愤等问题进行研究,把服务管理的问题和难点找准,提供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特点、不同要求的学生,根据大数据统计出来的手机的使用习惯,把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在学生所需要的时间节点、问题发生节点,把学校生活的各种服务清单推送给学生,帮助他们把课后学习、校园文化、学校服务条件、就业服务有效进行组合。从满足学生基本需求入手,以手机作为载体,给予学生菜单式的选择矩阵,推出个人发展蓝图服务,帮助其完成生涯规划,提高自我认识,提升个人素质,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三)实现“手机+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体验

有效应用手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喜爱的手机通信和使用软件中创设有效的虚拟环境,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为他们示范一个美好的人生。帮助学生先在自己习惯的虚拟世界中找寻意义,然后引导学生进入现实世界,并根据其在虚拟环境中的行为习惯找到乐趣,帮助他们产生兴趣,从而形成志趣,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同时,在手机中设计有关进入课堂的有效通道,帮助学生使用手机参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校园生活,有效引导学生在手机平台上提升自我。

另外,设计手机和真实场景互联的心理成长活动,帮助学生从手机中走向现实世界。根据大学生的需求,使用手机APP或者微信小程序预约,帮助学生开展和走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校园生活和社会环境。在活动中增加面对面的交流,沉浸式体验,自主完成活动的设计。

最后,根据学生的需求,在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在线心理大课堂、专家讲座、心理评估等服务。结合大数据分析中心的体检档案、学业档案、个人关注焦点等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综上所述,手机的良好使用,能够帮助大学生减轻压力,更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以手机为有效载体,帮助大学生连接线上和线下,创设更为丰富、多元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韧性,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服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大学生之歌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