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起得早,背着书包上学校,蹦蹦跳跳到校园,见到老师敬个礼……”这是不少人脑海里小学生上学时的“标准样式”。然而,对现在很多小学生来说,“蹦蹦跳跳”去上学并不容易。
记者近日采访多地小学生、家长以及相关人士了解到,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学生课业负担整体有所减轻,但小学生书包超重问题仍然存在。在受访学生中,书包“六七斤重的很正常,十几斤重的也不少”。
小身板背大书包,一些孩子习惯“弓着背走路”,一些孩子会喊肩膀疼。有专家指出,长期负重背包会影响脊柱健康,甚至波及胸廓发育,给儿童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别说孩子了,大人一路背回去都会肩膀发酸”
傍晚时分,日头西斜,山西太原一所小学门口,来接孩子的家长把附近街道挤得满满当当。李女士一接到儿子,就顺手接过书包,挎在自己肩上。“不是要娇惯孩子,实在是这书包太沉了。”李女士说,孩子才一年级,体重40斤多一点,书包却有八九斤,每天回家要走十几分钟,担心影响孩子身体发育,所以一般都会替孩子背包。“别说孩子了,大人一路背回去都会肩膀发酸。”
征得李女士和孩子的同意后,记者打开了书包,看到书包里仅语文和数学两科就有十几本书册。语文有课本、写字本、一号作业本、二号作业本、字典,数学有课本、练习册、一号作业本、二号作业本、口算册、改错本,再加上英语课本、科学课本、课外书、文具,整个书包被塞得满满的。“这还没算水壶、数学学具、美术包这些东西,算上这些更重。”李女士说。
在河南郑州,家长武先生每天都会送女儿上学。“在学校门口,经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弓着腰进校门,因为这样背书包会省劲儿些。”武先生说,因为书包太沉不好背,经常需要大人帮忙提起来,孩子才能背到肩上。“本来想给孩子配个拉杆书包,但老师说不可以,因为在校园里拖拉书包可能会碰到别的孩子。”
说起孩子的书包,来自云南昆明的家长韩女士也直呼“心疼”。“书包一背,感觉占了身高的一半,孩子有时候回来还直喊肩膀疼,让我们给她揉一揉。”韩女士说,“我们小时候夹两本书就去上学了,有时候放学甚至什么都不带就回家了,现在的书包太重。”
在社交平台上,小学生书包重成为不少网友“吐槽”的话题。湖北网友“hi多美”说:“以前总觉得家长帮背书包是溺爱孩子,等多美上学后才知道,实在是太重了。”浙江网友“单眼皮小背影”说:“儿子一年级很瘦,买的书包大大的,语文相关的书有5本,数学相关的书3本,还有文件夹装试卷,早上还带大半杯温水,每次他背上都得驼着背走路。”新疆网友“清醒Yan”说:“每天背的书包好重,接孩子放学的爷爷问为什么这么重,他说这是知识的重量。”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学校在“书包减负”上进行过探索。有的学校通过设立“无作业日”、发“轻松袋”“书包留校”等活动,推动减少作业量、提高家长和学生为书包减负的意识,取得较好效果,但仍有一些学校对于书包超重的问题并不重视。
专家表示,小学阶段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一般认为书包负重应控制在学生体重的10%-15%,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中小学生书包卫生要求》中明确,学生背负的书包重量不应超过学生体重的10%。然而,相关调查表明,书包重量超标问题在不少地方都不同程度存在。
记者在中部某省会城市选取了6所小学,随机调查了53名学生的体重和书包重量,结果显示,小学生书包重量普遍在五六斤以上,重达十几斤的书包也并不少见,其中书包重量超体重10%的达到48人,占比90%;书包重量超体重15%的有26人,占比49%。
广东韶关学院副教授穆湘兰告诉记者,她的团队对广东某县4所小学54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书包重量超体重10%的学生达436人,占比80%;超重15%的达到177人,占比32%。“我们发现一些孩子书包太大,无法放到课桌抽屉里,只能挂在椅子后面,影响到孩子们在课桌间的活动空间。”
记者检索发现,近年来云南、河南、广东等多地政协委员都针对学生书包减负提出了相关提案。云南省政协委员万妍娟的抽样调研显示,昆明当地小学生的书包重量基本在5-9公斤,受访家长对书包过重的情况颇有怨言。广东省教育厅去年11月答復徐焰等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小学生书包减负的提案》时表示,当前小学生书包重的问题确实是普遍现象。
小学生背“大书包”现象的背后
小学生背“大书包”现象由来已久,也非我国所独有,这一社会问题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书包过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较重。一些受访家长反映,虽然“双减”政策明确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其他年级书面作业不超过1小时,但实际上有些学校仍会每天布置一些拓展性作业,如预习复习、听写默写、口算、练习卷等,有的一年级学生每天要写作业写到晚上八九点,“用到的书都要背回家”。
“孩子没上学以前,觉得孩子写作业边写边哭、家长辅导作业把脑袋搁冰箱都是段子,等孩子上了小学才知道,那都是真的。”一位家长说,孩子在一次作文里写,自己最羡慕的人是上幼儿园的妹妹,因为妹妹不用写作业。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老师乔福存告诉记者,“双减”后一些学校的作业确实减少了,但家长焦虑未减,担心孩子知识掌握不牢、基础不好、影响升学,就会给孩子报课外辅导、买教辅资料“鸡娃”,这些也会加重书包的重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小学生书包重并不是一个新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根本原因还是深层次的教育评价改革没有到位,管理改革没有到位,“大家要进好学校,还是比拼考分,这个机制没有变”。
学校保障服务滞后,也是书包过重的一大原因。记者了解到,一些学校不向学生供应开水,学生必须自带开水,而装满水的水壶就分量不轻;一些学校储物设施不足,学生中午留校就餐休息、放学后接受延时托管,所携带的餐盒、美术用具、音乐器材、体育用品、课外读物等物品无处存放,只能每天背在身上。
不少小学虽然设有储物设施,却没有有效利用。一位家长反映,学校的书桌可以放书本,但老师强制要求孩子每天必须把书桌清空、把椅子倒扣在桌子上才能离校。一位四年级学生说,老师会不时检查储物柜的整洁,导致很多同学不会在储物柜里放太多东西,能背的都背回家。
有老师反映,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室除了正常的班级使用外,还有课后社团活动、走课、集中式午休等,人员流动性加大,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很多时候学校就会要求教室里不能留学生个人物品,以防止物品丢失。
部分学生缺乏整理书包的意识和能力,也被认为是书包过重的重要原因。一些低年级的学生不会按照课表整理书包,不管有用没用的书都统统装进包里;一些学生的书包打开后什么都有,杂乱无章,零食、玩具等不必要的东西占了不少分量;一些学生不敢把书册放在学校,担心忘带了需要用到的东西而耽误做作业等。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学校会不时出现临时换课的情况,如果换课了自己又没带课本就可能被老师批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学生就会每天都背着主要课程的课本和练习册。
事实上,现在小学生用的书本本身也比以前更重了。一位从事教育出版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过去大部分辅导书和练习册用的都是轻型纸,虽然轻薄但着墨性和柔韧度较差,而现在基本都换成了胶版纸,着墨性和柔韧度更好,重量也会略重;国家对小学生教材的纸张材料、厚度、字体大小等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这些标准是基于各种考量综合制定的,不能只考虑重量这一个因素。
多措并举为小学生书包“减重”
长期关注小学生书包负重的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教师朱厚伟表示,适度负重有利身体,在不疲劳的前提下以科学的姿态背书包可能成为一种锻炼方式,但长时间过重背包、不良姿势背包会带来健康风险,如肌肉不适、颈肩关节损伤、高低肩、身体过度前屈等。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副主任赵胜认为,当前青少年儿童脊柱疾病多发,与体育锻炼不足、姿势不良、书包过重有一定关系。“长期负重背包会影响脊柱发育,造成脊柱畸形,波及整个脏器尤其是胸廓的发育,给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带来不良影响。”赵胜说。
部分家长表示,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作业管理,不给学生布置过度的、不必要的、重复性的作业,同时巩固课后服务,尽量让学生在校完成作业,把回家不用的书本留在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此加强督导。
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保障服务,学校不能为了方便管理,就硬性要求学生把所有物品背回家。建议学校在硬件方面加强建设,增设储物柜、书包柜等储物空间,教室流动性强的学校可以在教室外的公共区域设立储物柜,引导学生尽可能把不需要带回家的课本和物品放在学校,减轻书包重量。
穆湘蘭、朱厚伟等专家建议,学校应当将培养学生整理意识和能力纳入相关课程和活动,通过劳动课、主题班会等方式向学生教授整理书包的技能,还可开展书包卫生知识竞赛、书包整理比赛、书包卫生小能手评选等活动,促使学生养成整理书包的好习惯。家长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整理能力训练和习惯培养。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马晓媛 刘扬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