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玥
教学设计是一种从教师角度出发,基于课标,研读教参,估摸学情,以教为重,进而传授学生知识,帮助学生解惑的方式。由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师教,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早已不能满足于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如今的教学方式一步步彰显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形式,以合作为手段,以过程为重点,目的是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汲取知识的愉悦感。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核心素养得以提出,要求教师进行课程设计之时应由原来的去主体化、去探究性、去愉悦感的教学设计转为具有主体化、探究性、愉悦感的学习设计。
一、学习设计应着重于核心素养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预约一堂课的精彩,必须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其独有的核心素养要求。其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主要包括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语感的培养;整合信息的能力与理解语言逻辑道理;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和语境判断的能力。其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主要包括直觉与灵感,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展。其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主要包括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其四,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主要包括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包容与借鉴等等。例如,王老师在执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设计了如下探究环节。
探究活动一:(教师不给任何提示)阅读全诗,归纳出时间、地点、人物、布景。探究活动二:再次阅读全诗,建立人物对话,撰写剧本旁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探究活动三:第三次阅读全诗,通过联想、想象,丰富剧本细节。探究活动四:将此诗变为文包诗。
探究活动一主要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浏览全文后,敏锐地捕捉到主要信息,为理解全诗作基础准备。这道题并没有给学生设置学习障碍,建立学生学习此首诗的信心。其体现核心素养中的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探究活动二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以结合书下注释为依托,当学生有困难,教师帮忙解惑。整个活动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完成梳理诗歌内容的目的,这比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进行全诗翻译来得生动有趣得多。此探究主要体现核心素养中的激发学生表现与欣赏的能力。探究活动三,无疑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对于诗歌进行鉴赏。鉴赏形式也由原来的教师主讲,学生主记,变为学生主写,教师启发。这样的意义在于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有趣性与生动性,同时读写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两种能力,从更深层次来说,这样的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进取意识,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探究活动四,主要体现学生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之上,更深层次的理解,锻炼学生整合、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
学习设计基于核心素养,聚焦学生全面能力的提升,在教师示范、指导下,侧重学生的互助学习,从而对学科素养进行吸收内化。
二、学习设计应呈现高品质课堂
高品质课堂,应是具有有趣、有情、有内涵、有教益、有创新的课堂。教师能够创设生动的情境,维持积极的动机,指引正确的方向,及时评价反馈;学生能够身心愉悦,无拘无束,无所顾忌,自由地表达思想。例如,陈老师在执教《晶莹的泪珠》时,就呈现出高品质课堂的特点。她将整堂课分为几个板块,其中第三板块为品味细节,揣摩心理,感知形象。在理清事件的前提下,陈老师带学生初步与作者产生共鸣,进入作者的心灵,感受到这位老师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等品质。在创设生动的情境后,以“五次询问”,异中求同,“四次叮嘱”,同中求异为指引方向,引导学生自由陈述,畅所欲言,具体如下。
让学生自由朗读“我”与女教师的对话后,提问:在这些对话中,出现最多的标点符号是什么?大家数一下,女教师共问了“我”几次?女教师询问了五次,角度各不相同,你能说说吗?任意从中选择一处读重音,你会选哪处?为什么?
在这一处的设计中,以学生的学习感悟为主要的关注重点,学生先由简单的寻找标点符号开始,让学生能够站着就能够得着问题答案的“果实”,緊接着,选择自己感兴趣,有理解的句子进行朗读,学生跳一跳可以够得着,学生这时候身心是轻松的,并没有对语文问题设防与抗拒,在让学生的身心完全放松的情况下继续提问:为何要这样读?这是学生跳一跳,还需要伸手解决的问题。问题难度层层递进,始终在教学中使学生保持兴趣,教师维持着积极的动机,又在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完成了朗读任务、标点表达任务、语言文字任务等。
学习设计呈现高品质课堂,学生应批判性地探讨知识,完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在自觉、自控的环境下,有了浸润式的影响。
以学习设计为载体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探究,学会掌握与成长,以问题式引领或是假设性验证,或是经验式叙述来促进学生的发展,甚至是体验到部分重要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