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
近年来,在泰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以“立足大农业、构筑大农机、服务大发展”为统揽,以加快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己任,以优化装备结构、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机艺融合、落实惠农政策为强有力抓手,全力推进农机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装备支撑。
立足本职,聚焦主业,以“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为目标和统领,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农机化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了农机力量。
(一)农机总量稳步增长。截至2022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69×106kW,全市拖拉机保有量达到9.32 万台,配套机具16.9 万台(套),谷物联合收割机发展到1.39 万台,玉米联合收获机8799 台。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农机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拓展。
(三)创新型经营服务主体快速成长。全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3885 个,农机合作社719 家。农机合作社服务面积实现460 万亩。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合作组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和综合经营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一)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推进粮食生产“十统一”。高标准打造85 家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提高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机械化、产业化水平。围绕建好“一个中心”,加快推进农机与农艺、关联产业“两个融合”,探索规模化经营、保姆式托管、点单式作业“三条路径”,实施信息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公司化运营、品牌化培树“四化”管理。实现粮食作物生产环节全程一体作业,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综合服务协同统一开展。省、市领导先后泰安市“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开展专题调研并予以高度评价,创新经验在《农民日报》刊发推广;肥城市地龙农机合作社入选第二批国家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
(二)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2022年度,泰安市先后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5 个、全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5 个。泰安市被评选为第六批全国整建制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2022年平安泰安建设“国泰民安”主题宣传文化作品展获奖名单公布,由泰安市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提报的“平安农机宣传画卷”获宣传广告类(平面广告)一等奖。把平安建设主题宣传活动与创建“平安农机”相结合,创新农机安全生产宣教机制,突出主题宣传,组织集中宣传,强化专项宣传,以宣传教育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机安全各环节建设,逐步构建起“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农机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营造了良好的安全环境。以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市为抓手,优化了全市安全服务水平,2022年度泰安市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
(三)加快改革步伐,提升便民服务效能。“三夏”“三秋”重要农时发挥机械统筹调度作用,深松(耕)整地等重点项目农机作业在线监测率达到100%,初步形成了泰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对标省内外走在前列的先进地市,对标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提出的现实要求,当前泰安市农机化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薄弱环境和瓶颈问题,需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弥补、优化和提升。
(一)规范化水平不高。全市719 家农机合作社,达到市级以上示范社认定标准仅占30%多,农机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二)规模化经营不足。部分地区农机服务的满足率和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农机作业“小、散、乱”的问题仍然存在。如“三夏”麦收,尽管农机跨区作业已开展多年,但是每到麦收高峰季节,部分乡镇村由于服务组织不健全,仍存在用机难等问题。
(三)配套要素保障不足。农机合作社建设需要解决用地问题、农机合作组织租用土地、建设机库、维修设备等资金投入较大,且信贷门槛高、融资难问题一直存在,制约了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发展壮大。
(一)加快智慧农机发展。面向农业农村发展重大需求,聚焦智慧农机“卡脖子”技术,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科研为基础、示范推广为动力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推动规范栽培、高效植保、修剪套袋、移动采摘、分级筛选等装备加快普及,加快推动农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无人化发展。
(二)强化财政扶持。针对目前合作社面临发展资金不足、财政扶持少的问题,建议按照国家级、省级、市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标准,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三)加强人才引进培育。探索“定向委培班”等校地联动、教产衔接人才培养路径,破解高素质农村人才短缺困境;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的支持;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选拔培育一批爱农机、善钻研、技艺精的“农机工匠”。
(四)创新服务形式。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承包、租赁、互换、入股等方式开展土地流转,适当提高流转价格,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在粮食作物种植连片集中、规模较大的平原地区,鼓励开展土地生产经营全程托管,探索实行整建制村土地“大田托管”。在丘陵山区重点推广半托管服务,实行“套餐式”服务、“点单式”作业。
(五)聚焦“两全两高”。突出问题导向,丰富补贴类目,向大型高效智能农机适当倾斜,大力推广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精量播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无人植保、免耕播种等农业机械;鼓励有关县(市、区)优先足额满足丘陵山区市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需求。
(六)聚焦效率提升。设立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试点,推动全市高标准农田的示范推广,改善农机化生产作业条件,提高作业效率,打通农机通行“最后一公里”。运用“5G+物联网”技术构建远程遥控、无人驾驶、智能避障等多类型智慧农机应用场景,在集中连片的大型平原地区打造无人农场,实现田间作业全环节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农机作业效率和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