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月
摘 要:女性主义诞生于女性对自我所受禁锢的感受,当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自己被困住时,女性主义才得以生出思想的萌芽。尽管当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者透过实践诉求两性平权的社会,试图让女性从“父权制”中解脱出来,但被社会男权控制主宰和影响而丧失独立性的女性依旧不计其数。《女太监》一书便向男权社会及传统思想投出了尖利的匕首,分析当前男权社会的看似理所应当的传统思想,揭示男权社会是如何处心积虑地为女性编织了一个完美无瑕的思想囚笼,最终使女性成为了“精神被阉割的群体”。本文从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理论视角解构杰梅茵·格里尔在《女太监》一书中传递的女性主义思想观点,助力于现代中国性别意识的觉醒与女性主义的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解放;社会工作
一、引言
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不可避免在无形或有形中会受到强权压制、糖衣炮弹或自我规训的影响,在“因爱之名”和“因责任之名”等借口中,如何学会刺破虚伪的真相,避开种种看似美丽的陷阱,完成自己的认知拼图,并真正成为完整的人,一直是现代女性主义的追求与使命。
杰梅茵·格里尔的《女太监》一书,分别以肉体、灵魂、爱情、憎恨和革命为切入点,以犀利的笔触探讨了女性如何被永久地禁锢在传统思维中,以某种固定方式被培育和规训,并在消费市场和浪漫爱情的共同作用下被“精神阉割”。本书探讨了爱情和家庭的本质,对传统社会强加给女性的陈旧观念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为女性了解自己和社会现实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为避免女性成为“太监”的命运提供了实用指南,同时也成为女性长期压抑的情感宣泄口。下面,本文将结合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视角,提取书中“肉体”、“灵魂”、“爱情”三部分内容的观点进行分析,阐述笔者在阅读《女太监》一书后的想法与反思。
二、肉体:对女性身体的偏见和不合理期待
在这一章中,格里尔对男女在性特征、骨骼结构、毛发和性行为方面的异同进行了深入的医学和生物学分析,强调了传统上和社会上对女性身体存在的各种偏见和误解。
首先,格里尔列举了大量的生物学信息,表明两性在生物学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事实上,两者共同点要比不同点多得多,但在社会意义与结构上,男女两性却被社会建构成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点。这一点也在其他女权主义书籍中得到了呼应,例如米利特在《性政治》一书中指出,父权制将一些积极的品质赋予了男性,如攻击性、智慧、力量和效率,而女性则是顺从、无知、"贤惠"和无能的;父权制还强加了各种行为准则、习俗和其他特征,从而强化了两种性别的品质,将一套行为准则和礼仪强加给男女双方,强化了男性的主导地位。性别角色将家务和照顾幼儿的任务交给了女性,而男人则负责人类的其他成就、兴趣和野心。这种分工也自然地将男性置于女性之上,强化了男性优于女性的社会烙印。波伏娃在《第二性》一书中认为,男人和女人最初是基于纯粹的生物术语被对待的,这种区分是基于独立的性别。然而,在厌女背景下,生物上的差异被文化构建为具有社会意义的男性和女性。在异性恋结构中,女性被培养为“内在性”性别,男性被培养为“超越性”性别,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内在性”性别指的是女性被期望成为家庭主妇,负责照顾孩子,不要过于聪明,不要表现自己,不要打扮,尽力去取悦男人。“超越性”性别指的是男性化的性别,它被定义为在打拼事业,不用自己照顾孩子的、聪明智慧的、不必过多关心自身外貌特征的性别。但实际上,在女性主义理论主张中,历史是男女两性共同创造的,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以一种承认差异的心态去构建和平公正的两性关系,而不是某一方的独大或者某一方的矮化。
其次,格里尔指出,人们通常对两性的身体特征存在许多偏见和毫无根据的期望,从骨骼到毛发到曲线的形态。女性经常强行重塑自己以符合社会的审美偏见,而无论是否真的适合自身情况。例如苗条的女性总是担心没有曲线,而曲线良好的女性则担心自己的曲线过于吸睛。针对这种现象,格里尔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人的身体都有自己的最佳体重和形状,这只能由健康和效率决定。如果我们把女性身体当作一个没有功能的审美对象,我们就会扭曲身体和它的主人。无论强加什么样的曲线,都会扭曲活生生的个体身体,从而限制女性的潜力”。
我们的社会和文明通过各种渠道让鲜明展现出对女性的生理偏见:电影、电视、广告、杂志和报纸等,其将女性生理特征根本的特质定义成“被阉割”,即肉体必须年轻、肌肤必须富有弹性、不可以有多余的体毛……除此之外,近年来由于审美趋势和网红经济效应而造成的医美整容事件频繁登上热搜,这现代社会中女性的整形风波热度不断攀升,抽脂、隆胸、整容失败案例比比皆是。通过对本书的理解和反思,笔者认为,女性身体首先应该作为一个富有活力的生命体存在,而非作为一个美学对象存在,女性身体不应被定义为仅供欣赏和凝视的物件。通过人为地夸大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妇女只能知道她们生来就有父权文化强加的无能和自然依赖的机制,但除此之外,她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应该是什么?能成为什么?女性的身体完全被剥夺了自主性和活力。而性别是被建构的,女性身体受制于狭隘的审美要求,女性的性行为和性能力被污名化,因此我们应提醒自己对一些“被阉割”的想法保持警惕。
三、灵魂:滞定型人格带来的强烈抑制
在这一章中,格里尔讨论了在人格和精神上,女性是如何逐渐丧失活力,被塑造为“滞定型”人格,成为“被阉割的人”,即“女太监”。在西方的诗歌、绘画、小说或报纸和杂志中,美貌、财富和性感与女性密切相关,其结果是这种充满人造美貌的女性形象成为一般女性模仿的对象,因而从童年到青春期,再到成年,女性永远无法摆脱这种形象的诱惑和奴役,一直处于这种精神牢笼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格里尔认为,这种滞定型女性被认为仅仅是美的代表,她们没有真正的想法,抑或是她们的想法不被重视。对于持有滞定型观念的女性来说,美是获得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她们是追求美丽的消费者,但财富是男人给她们的,所以她们的美貌只是“财富和等级的展示”。她们没有自我,只是附属品。换言之,女性不仅没有取得统治,反而成为这个形象统治的对象,被其所奴役。笔者不禁思考,当女性从婴儿到少女到青春期,被家庭、学校和社会照着“模版”形象培养,当女性在成年后爭相追求成为这样的美丽女郎,而充满活力的、丰富多样的性格以及聪慧的大脑都成为次要追求时,广大女性是更自由了还是更受束缚了?其灵魂是更丰满了还是更单薄了?其精神世界是更有趣了还是更无聊了?
因此格里尔指出女性需要将自己从这种不完美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同时保护和发展自己的身份、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感性和理性密不可分的整体思想,这些品质是引导人类走向丰富、发展知识和统一世界的力量。而这也与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观念不谋而合。丽娜·多米雷莉在《女性主义社会工作》一书中总结了女性主义研究的原则:将理论立足于妇女的经验、强调个人和社会环境的导向、强调妇女的解释参与和分享。首先,通过让妇女讲述她们自己的故事和经历,能够为女性主义收集知识和建立理论提供重要方式;其次,通过验证、承认和重视那些传统上不被认为是重要的知识,将促进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平等关系;第三,女性的声音不应被漠视和忽略,而是应尽可能更加明显地传播,从而提高更多女性的意识觉醒与解放,从而推动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
四、爱情:理想的爱与婚姻虚无缥缈
理想的爱情究竟是什么模样?是王子和公主的浪漫童话,还是英雄救美后的互生情愫、还是少女在意志消沉和情绪亢奋中两种情绪中的交替?在这一章中,格里尔列举了年轻女孩不切实际的爱情梦想,系统地批判了一系列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误解和幻想,并分析了人们的爱情和婚姻的本质上只是一场交易,女性以自我牺牲和利他主义以获得稳定感,而男性则试图将女性与婚姻绑在一起,将她们变成家庭仆人。格里尔的论点是,理想的爱情必须建立在两性平等、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只有平等的爱情才是精神、美和真理的统一,而理想的爱情只存在于实现了自我实现的人之间。同时,爱是对自己自恋的延伸,只有爱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别人;爱对个人的人格有极高的要求,只有自我实现的人有完美的人格,才会拥有完整的爱情;因此,爱与自恋密切相关。在这个意义上,弗洛姆的爱情观则与格里尔的观点迸发出极大共鸣,弗洛姆也认为认为爱人基于自爱,爱不是一种对象问题,而是一种能力;"坠入爱河"和"持久的爱"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而“利他主义”、“利己主义”、“爱得痴迷”和“男性幻觉的偶像”这四种婚姻爱情都是不可取的。“利他主义”的婚姻爱情只要求女人放弃自我,在谦逊、忍耐和自我牺牲中忘我,为丈夫、孩子和家庭赢得崇高牺牲的声誉。基于女性对“自己到底是什么?”“应该是什么?”“能成为什么?”等问题的思维定式和偏见,导致她们倾向于将自己放置于低姿态,取悦男性以及为男性做出牺牲,导致其在爱情和婚姻中处于被动和顺从的地位。“利己主义”的婚姻爱情观则预设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相互征服和粗暴的支配。因此,格里尔认为,“为了爱情,女性必须放弃社会提供给她们的角色”。笔者认为,格里尔的这一主张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强调的“解放”思想。这种“解放”与妇女的自我实现相联系,呼吁妇女消除自我实现的障碍,以真正捍卫妇女的权利和利益。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的核心观点,在女性主义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同样认为案主要通过“助人自助”来达到自我实现。正如格里尔所言,为了留住男人,女人常常牺牲自己,事实上她们通过自我牺牲来获得安全感,而这些期望证明她们并没有完全实习自我牺牲。所有所谓"牺牲"的母亲、爱人和妻子都在牺牲她们从未拥有的东西,即“自我”。在传统的婚姻和家庭中,女性的地位往往不被肯定,以至于女性更难坚持和维系自己的立场。而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强调的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自我”和“权力”,与女性主义的“解放”思想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促进了女性的真正解放和发展。
在讨论批判理想愛情的基础上,格里尔也指出婚姻中的种种现实。在婚姻中,女性不仅在家庭内部需要面对丈夫和儿女,还需要与外部社会对抗。女性在家庭内被贬低和无视,在家庭外则更受到外界的轻视与嘲笑,脱离家庭后女性将没有任何社会资本。因此,如果女性想拥有一个家庭,这应当是一种自愿的生活方式选择,而不是在制度或社会中生存的必要条件。格里尔提出,女性应当不把“成为目前”看作是女性的人生任务和追求,而只应该看作是一种值得努力的权利。孩子应该从父母的延伸中解放出来,首先从属和遵循于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家庭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组合。
将其延伸到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家庭社会工作来看,女性主义者指出所谓的“性别中立”服务策略大多暗示着在家庭中做出改变的一方是女性,从而强化了女性在家庭中的照顾者角色和家庭中的次要地位。在家庭问题的解决上,社会工作的介入措施需要重点关注推动男性和社会的转变,而不是将男性的失败和社会的失范归结为女性的过错。家庭社会工作服务应旨在挑战公共和私人领域的父权制,并赋予妇女权力,努力实现平等。女权主义社会工作在家庭场域的实践与格里尔对婚姻和家庭的批判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注重对女性的赋权,婚姻与生儿育都女仅仅是人生的一项选择,而不是必须执行和完成的工作。在处理复杂和困难的家庭问题时,社工能够切实地站在女性案主的立场与视角,以实现妇女的解放和自我实现为目标,注意女性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及权力资源的分配,这才是一种让女性真正独立、自由和有尊严,并实现其独特身份和存在价值的途径。
五、总结
通读完《女太监》一书,笔者最大的感受便是“酣畅淋漓”。相比于被视为一本理论著作,笔者认为本书更像是而是千千万万个女性的呼喊与愤怒。书中提及的对女性肉体的偏见、婚姻制度的不公、浪漫爱情的桎梏、厌女环境的繁衍,都能极大地触发出每位女性读者的共鸣。虽然书中作者的言辞不免有些激进,但这种基于大量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学资料的撰写方式,有助于读者们从女性主义角度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和社会。每一位读者都会经历书中提及的相似的历程:寻找传统、发现自己、拓展更新、融入并成为传统。每一个人都可能会经历女性所经历的各种情景和心路历程:被排斥、被边缘化、抗拒力争、进入主流。这是《女太监》一书对女性主义理论的贡献,也是女性主义思维方式对人类的贡献。
参考文献:
著作:
[1] 米利特.性政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4] LENADOMINELLI.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5]弗洛姆.E,萨茹菲.爱的艺术[M].西苑出版社,2003.
期刊论文:
[1] 吴越菲.从身份政治到话语政治: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理论的当代转向及其影响[J].社会工作,2017(06):41-52+111.
[3] 柳玉臻.女性主义视角在中国当代家庭社会工作介入中的运用[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16(02):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