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国红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美术成为小学教育阶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既承担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重任,也在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现阶段小学美术学科逐渐向综合性学科的方向发展,传统小学美术教学中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小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教材中的部分知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差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小学美术课堂得到延伸,也使美术教学内容得到补充,不仅弘扬了乡土民族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也在推动小学美术教学体系的全新构建方面产生积极影响。评价既是检测教学质量、教学成果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师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以素质教育为主导实现评价体系的有效构建。基于此,本文先分析了教学评价的功能,再阐述了乡土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和应用原则,最后从四个方面对基于教学评价下的乡土美术资源的利用策略进行讨论,仅供参考。
一、教学评价的功能
小学美术教师在运用乡土资源展开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效能值得深思。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出发,先了解教学评价具备哪些功能,再探究该如何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
第一,诊断功能。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成果的分析及双向反馈,以此了解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促使教师根据双向评价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换言之就是借助评价了解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之后的学习中能够有所侧重,帮助教师重新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
第二,激励功能。教学评价对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监控教学过程的作用。根据有效调查表明,积极的评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意愿,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主动。同时,积极的评价能够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有目的、有计划地改正,从而构建更为完善的学习体系。
第三,调控功能。教学评价能够让教师更为明确自己的教学结果,也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体验感,从而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
总之,教学评价是一种可掌控、可调节的信息反馈,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均有重要意义。
二、乡土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和应用原则
(一)乡土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應用意义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乡土资源是一种十分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兴趣。进入新时代,学生被各种电子产品吸引,忽视了身边的自然环境,较少主动走入大自然中感知家乡的风情。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鼓励学生走进乡土生活,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促使学生发现美、观察美、创作美,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能力的有效发展。
2.有利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文化自信”概念给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乡土资源融入美术教学,既可以有效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还有利于学生从小接受、感悟、传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学生在丰富的乡土资源中,既可以看到各种精美的工艺品,也可以领略各种古老的建筑风情,在欣赏与震撼中感知匠人巧夺天工的技艺,并将其有效渗透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3.有利于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效能。
乡土资源的获取途径较为便捷,教师既可以将这些资源带入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外出实地感受,既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艺术思维,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小学美术教师将乡土资源融入教学,让美术教学实现“就地取材”,降低了美术教学的难度,如让学生搜集形状各样的树叶,利用拓印树叶拼贴画进行传拓启蒙教学,顺势拓展到当地有代表性的碑刻、瓦当传拓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素养,稳步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效能。
(二)乡土资源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美术是十分独特的课程,本身具备较高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小学美术教师将乡土资源融入教学,应基于教材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素养等方面进行落实,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教育性,使乡土资源成为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发展的有效助力。
2.实践性原则。
小学美术教师将乡土资源融入教学实践中,应遵循实践性原则。实践是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当从学校的教学理念出发,结合小学美术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乡土资源带领学生亲身体验,鼓励、引导、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从实践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3.地域性原则。
我国有多种类型的地域特征,因此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乡土资源类型。小学美术教师在将乡土资源融入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时,应遵循地域性原则,将当地乡土资源的突出特色融入自身教学风格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当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还应具备将这些元素融入自身教学实践的能力,创设富有特色的美术教学课堂环境,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可操作性原则。
小学美术教师在将乡土资源融入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时,应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利用乡土资源展开美术教学,其中会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天气因素、时间因素、经费因素、安全因素等,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之前就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将这些不确定因素充分考虑到位,为乡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创造条件。
三、基于教学评价的乡土美术资源的利用策略
(一)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应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主体,换言之就是学生美术知识的学习情况如何完全由教师判定。但美术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同样的一幅作品在不同人眼中,其感知到的内涵有所不同。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运用乡土资源开展美术教学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避免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评价的“垄断性评价”现象,要让学生、家长或者社会等共同参与到评价中,切实推动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发挥乡土资源的运用价值。
例如,在进行以“面塑”为主题的美术教学时,面塑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胶东面塑更是因其造型严谨、色彩艳丽的特点而独树一帜,平度地处胶莱河以东,北邻烟台莱州,东接莱西,南靠即墨,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平度面塑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教师在组织“面塑”活动时,首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有关面塑知识的视频资料,以此让学生在教学的开始就对其产生一定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其次,当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了解面塑的制作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自主创作。最后,当学生完成面塑作品之后,为了避免传统评价中“教师一刀切”的评价模式,教师应组织多元主体评价活动,具体如下:
第一,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了解自己作品的人就是作者本身,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不仅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还能促使学生清晰阐述自身创作思路、创作过程,从而主动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之后的学习中进行强化与巩固。
第二,生生间相互评价。当学生完成自我评价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顾名思义就是让不同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之间实现“取长补短”,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评价的客观性。
第三,家长参与评价。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到评价中,让家长利用微信沟通群或者学校公众号欣赏学生的作品,利用公众号的“投票”功能选出优秀的面塑作品。
第四,社会大众参与评价。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面塑作品上传至学校网站的“民俗文化”版块,或者将学生的作品制作成短视频发送至各大网络平台,接受社会大众的评价。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评价更为客观,也在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同时,充分体现乡土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二)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应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在传统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有较强的“终结性”,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过程不予重视。而想要切实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师要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即教师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应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而不是传统评价中的“优、良、可、差”。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利用乡土资源展开美术教学时,应制定多元化的評价标准,提升评价的全面性。
例如,在进行以“草绳编织”为主题的美术教学时,草编工艺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手工艺品,主要原料是各地所产的“草”,人们“就地取草”所编织成的工艺品多种多样,不仅经济实用,而且美观大方。平度草编是一种集胶东传统艺术特色与西方艺术审美风韵的一种草编技艺,将其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又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因此,当学生完成草编作品后,教师可以从“欣赏与评述”“造型与表现”以及“设计与运用”等方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学生作品的亮点和不合理之处,让学生知道自己有哪些地方还有提升空间,并结合学生的创作过程、课堂表现情况进行多元评价,从而使评价更为深入、透彻、全面。
(三)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小学美术教师在利用乡土资源展开美术教学时,应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如此才能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真实美术水平,才能切实提升评价的深入性。
例如,在进行以“染色剪纸”为主题的美术教学时,染色剪纸,顾名思义是彩色点染和剪纸技艺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剪纸在发展过程中受国画、壁画和木版年画等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仿绘画的民间剪纸造型艺术。山东胶东地区的剪纸是我国染色剪纸的一个重要分支,“先绘画点染,后依图剪剔去空白”是其在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我国染色剪纸的卓越代表之一。学生在完成染色剪纸作品之后,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第一,“考核评价法”,即在讲解完“染色剪纸”相关知识后,在学生正式进行“染色剪纸”之前,让学生完成教师提前制作好的“美术试卷”,并在学生完成后对“答题情况”进行评价,如此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中树立信心。
第二,“竞赛评价法”,小学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染色剪纸”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组织其进行美术竞赛,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幅难度较大的“染色剪纸”作品,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
第三,“投票选举法”。此种评价方式是让学生通过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最优秀的作品,并根据不同的“主题”给对应作者赋予不同的称号,如“创意之星”“手工达人”等,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发挥乡土资源的优势和价值。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应肩负学科育人职责,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准绳,逐渐淡化传统教学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性、调控性与诊断性功能。乡土资源给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也给广大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诸多思路,其不仅成为新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实践能力、美术素养的有效抓手。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基于教学评价利用乡土资源展开教学时,应充分了解教学评价的功能,全面分析乡土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意义,在基于教学评价功能、乡土资源运用意义以及遵循教育性、实践性、地域性、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坚持多元化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的评价策略,构建高效的小学美术课堂,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