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明 谭青 郭婧
摘 要:自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科与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连续10年主办或承办中国—东盟教育周活动的西部高职院校,于2018年获得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支持,持续开展教师赴国(境)外或在线上为东南亚国家开展轨道交通技能人才的培训。其中“科技汉语”作为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留学生完成语言学习进入专业学习的必修课程,亦是培训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国际留学生扫清专业语言障碍,更好地适应专业学习。文章以“科技汉语”为例,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国际留学生国际汉语课程思政建设改革与探索,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国际汉语;一带一路;轨道交通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7-016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贵阳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留学生《科技汉语》课程思政建设思考”(项目编号:GYZJY2023YB-23)阶段性研究成果 。
作者簡介:钱明(1984—),女,硕士,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国际教育;谭青(1979—),女,学士,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国际教育;郭婧(1994—),女,硕士,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2021年12月3日,中国首个跨境铁路——中老铁路通车。这是中老合作的重大项目,是泛亚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的重要项目[1]。中老铁路通车,打通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铁路运输网络的重要通道,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铁路互联互通和更大范围的陆海联通,起到重要示范作用,也为全球范围内“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样板,为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注入了新动力[2]。2017年6月30日,《人民论坛》杂志刊发的文章《“一带一路”建设 交通运输要先行》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明确指出设施联通是合作发展的基础。“道路通,百业兴”,设施联通是合作发展的基础,交通运输肩负“开路先锋”重任,发挥先行引领作用[3]。鉴于我国与周边东盟国家的地理优势,铁路建设成为“一带一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中之重,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化背景的轨道交通人才需求也大大增加。
一、来华留学生国际双语课程思政建设背景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获得教育部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 50 强的一所西部高职院校,自2014年起连续近10年参与主办和承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是贵州省首家探索“境外办学”项目的院校。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分院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与国际教育学院合作承接教育部外交部“澜湄基金项目”,组织教师赴国(境)外或在线上为东南亚国家开展轨道交通技能人才培训,并根据项目建设需求完成相关双语教材编写4本。到目前为止,学院已招收来华国际留学生600余人,为东盟国家培养了一批“会汉语、通国际、精领域”的国际化技能人才。现已有多名老挝籍优秀毕业生入职中老国际铁路有限公司,另通过与昆明铁路局开展合作,于2018—2021年开展“中老铁路”订单班人才培养,目前已经有51名毕业生参与到“中老铁路”的建设、运营和管理中。
为了进一步提升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办学质量,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学院根据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组织教师团队以“科技汉语”课程为试点,加快推进相关国际汉语课程的思政建设,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技能人才,通过国际汉语课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和精神,帮助来华留学生加深对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的理解,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2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东盟超过欧盟,跃升为中国最大货物贸易伙伴,这是东盟继2019年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后实现的又一突破,中国则连续12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4]。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共计49.22万名海外留学生来华接受高等教育,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人数达到26万之多,占比超过一半[5]。若是没有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世界各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将突破50万人次[6]。面对庞大的来华国际留学生群体,如何提升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 如何充分利用国际汉语课堂,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伟大实践和感人故事,结合语言学习规律和专业知识,向来华国际留学生讲述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正能量,已经成为所有国际汉语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第一,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两张皮”的问题。对于来华国际留学生教育,在《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2017)提道:“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政治理论应当作为学习哲学、政治学专业的国际学生的必修课。”[7]这一定程度上导致国际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偏向于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而“中国概况课”课程只是由某一指定老师教授,一周仅上1—2次课,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也仅停留在生活与习俗方面,没有形成专门的教师团队系统梳理、挖掘每门国际汉语课程教材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向学生传递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当代中国人的奋斗精神,导致来华国际留学生只学到了语言和技能的“皮”,没有掌握到中国文化的“髓”,不利于国际来华留学生毕业回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和传播。
第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必然选择。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提出国际社会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8]。到目前为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参与的国际项目与活动以及招收的来华国际留学生大部分来自东盟国家,国际汉语教师以及专业教师若能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教授语言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同时,结合相关知识与最新重大时事新闻,向学生讲述“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与东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现实和战略意义以及目前已经取得的成就,展现中国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决心,让学生从宏观思想上产生共鸣,这将大大激活来华国际留学生在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动力和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毕业后积极投身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成为实现人类命运体共同体理念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第三,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式。“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战略性构想,标志着中国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定位、状态和心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9]。国际话语权是指一国在国际上通过话语表达本国意愿、展示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以及主导国际事务、维护本国利益的能力。文化软实力是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依托,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10]。如何让中国声音准确地传播出去,向世界展现中国精神力量和文化智慧,国际汉语课堂便成了一线教师的重要阵地。国际汉语教师往往因为其外语专业背景,拥有开阔的国际意识,但是基于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新情况,我们需要增强国际汉语教师的国家意识。国家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是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11]。只有如此,国际汉语教师才能承担起国家形象的“代言人”的责任,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充分挖掘梳理课程思政元素,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三、“科技汉语”课程基本情况
国际汉语课程“科技汉语”依托“澜湄基金项目”,已经完成了初步建设,并结合学院实际完成了相关教材的编写。该课程是为在国际教育学院完成了基础汉语学习,通过了HSK3级考试,进入学院各分院(系)进行专业学习的来华国际留学生而开设的必修课程。开设“科技汉语”课程,是为了尝试解决高等职业院校来华国际留学生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学生专业选择分散、专业汉语知识储备不足的实际困难,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汉语能力,为其开展专业学习扫清语言障碍,实现从语言生到专业生的过渡,帮助来华国际留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进行专业技能学习。
课程分为八个模块,开设一学期,周课时为4节,共72节。课程设计在选编基础数理化汉语知识基础上,结合专业汉语教材定位以及高职院校来华國际学生专业知识背景缺失的实际情况,围绕学院开设的轨道交通、酒店旅游、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城乡建设、财政经贸及食品工程等7大类专业方向,选编产业发展现状、前景、专业词汇等基本、重要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对即将进入的专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课程教学注重通俗性、可读性以及多样性,强调学习内容与学生语言能力、理解能力相匹配、相适应,力求针对来华国际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行业知识体系框架,使得教材的适用面更为广泛,以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专业学习。2021年,课程利用数字资源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并入选“2022年度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国家轨道交通技能人才在线培训”课程。
四、“科技汉语”课程思政建设案例
(一)案例基本情况
“科技汉语”课程思政建设所选内容为轨道交通篇的绪论,并结合学院贵州省首批来华国际留学生精品课程“专业汉语之走向中国高铁”,进一步提炼升华而成,授课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回顾中国铁路百年曲折发展史。重点向来华国际留学生展现我国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突破环境艰苦、技术垄断和设备落后的困境,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实现了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从“落后者”变成“追赶者”,再到今天“领跑者”的伟大转变。截至2020年底,高铁运营里程达3.79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搭乘高铁飞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路上。对比其他国家铁路建设发展历程,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铁路人始终坚持国家铁路的战略定位,牢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把顺畅“大动脉”当作职责使命,在非常时期拿出特殊举措,满足旅客出行变更需求、维持地区物资流动。思政元素挖掘上,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铁路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十九大后中国铁路的神圣使命——交通强国,铁路先行。
二是讲解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背景以及重大意义。结合“中老铁路”6年建设的艰辛历程故事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贸易的增长数据,向来华国际留学生展现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跨境铁路交通建设取得的惊人成绩,以及由此给东盟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从而帮助来华国际留学生进一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深刻含义,感受到作为一个GDP排名世界第二的国家,中国将与世界各国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合作,输出中国智慧,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国际汉语课程的思政建设如何与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达到理想融合,教师在教学中可潜移默化地实现对来华国际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激发来华国际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兴趣与认同。课程教学团队贯彻“润物无声、求同存异、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课程改革建设的各项工作,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友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华国际留学生教育,作为国际化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会说汉语的专业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通过国际汉语课程这一载体,将中国文化和精神输出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此,科技汉语课程从2014年开设至今,不断改革升级,课程内容从帮助已经进入专业学习的来华国际学生扫清专业词汇障碍,到今天融入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背景与中国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情况介绍;教材从一开始采用北大版来华国际学生专业汉语教材《科技汉语中级阅读教程》,到课程团队结合学院实际和学生需求自编澜湄沿岸国家轨道交通技能人才培训教材《科技汉语》;教学模式从传统教师讲授为主到“沉浸式”学习和 “探究式、体验式”授课模式,在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来华国际学生的前提之下,融入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来华国际学生的广泛认可。
在这一过程中,“科技汉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体思路为: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在现有专业知识点的基础上,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重视课程团队教师政治、文化素养的培养,课程团队不仅有国际汉语教师、轨道交通专业教师,更邀请思政课教师加入,共同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团队积极组织教学研讨,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讨论,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五、结语
目前我国教育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对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对于一线国际汉语教师的要求,也从单一的语言和专业技能转变到知识、技能和价值三位一体,这是挑战亦是机遇,希望通过课程思政内容的建设,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老铁路:“一带一路”倡议的阶段性成果[N/OL]. (2021-10-18). http://ydyl.china.com.cn/2021-10/18/content_77815177.htm.
[2] 中国日报网评:中老铁路必将造福两国惠及地區[N/OL]. (2021-12-03).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112/03/WS61a984c0a3107be4979fb30e.html.
[3] “一带一路”建设 交通运输要先行[DB/OL]. (2017-07-05). https://www.zgjtb.com/2017-07/05/content_120027.html.
[4] 东盟跃升中国最大货物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贸易“含金量”十足[N/OL]. (2021-02-02). http://www.gov.cn/xinwen/2021-02/02/content_5584276.htm.
[5] 蒋冰清,杨柳. “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四融合”模式探索[J]. 理论观察,2020(08):158-160.
[6] 张胜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06):60-65.
[7] 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Z].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42号〔2017〕.
[8]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OL]. (2021-12-08). https://m.gmw.cn/baijia/2021-12/08/35366185.html.
[9] 王寿林. 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N/OL]. (2021-12-08). https://m.gmw.cn/baijia/2021-12/08/35366185.html.
[10] 王岩.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公民国家意识的培养[A]//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 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317-322.
[11] 世界第一,3.79万公里 高铁里程 五年倍增[N/OL]. (2021-01-24). http://www.gov.cn/xinwen/2021-01/24/content_5582203.htm.
(荐稿人:郁盛梅,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分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