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洁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一直是制约江苏经济平衡、充分、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培育江苏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主要任务虽然在城市,但最艰巨、最繁重的攻坚任务却在农村。 2018 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4.72 万元,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08 万元,尚不足城镇居民的1/2,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约1/3 的农村居民的致富之路仍道阻且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为此,迫切需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2018 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 倍,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浙江。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江苏拥有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中型现代化农业机械约240 万台;有67.3%的农田配套有灌溉设施;有20.8%的普通户和32.7%的规模户参加了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或采用了公司化、农民合作社、土地托管等新型农业经营形式;有23.0%的规模户和73.9%的经营单位实施了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或工厂化生产等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有11.3%的规模户和66.5%的经营单位生产的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有1.9%的规模户和2.6%的经营单位实现了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 除农业之外,全省还有6.7%的规模户和66.7%的农业经营单位开展了餐饮住宿、采摘、垂钓和农事体验等农业周边的新型经营活动。 总的来看,江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活力足,是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模范标杆。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的指导精神,江苏省委发布了《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对江苏乡村振兴的目标、战略、方案等做出了具体规划,其中包含了部分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内容。 该规划总体上从鼓励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以及打造农业农村转型发展新载体这三个视角,对江苏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政策路径进行了宏观部署,并提出了“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产业行动计划、“百园千村万点”的休闲农业精品行动计划、“一村一品一店”的农村电商行动计划、普及“三农”服务信息进村入户的“智慧乡村行动计划”、农业全产业链开发示范计划、打造100 个国家和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计划,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品质提升计划等。
一是农业科技方面,江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7%,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在高端农业科技人才方面,江苏拥有涉农科研院校70 所,建有2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8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1 家,农业科研实力雄厚。在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培训方面,截至2018 年年底,江苏已开展农民创业培训73 万人次,对涉农院校在校生开展农业创新创业培训6.9 万人次,全省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的新型知识农民已达20 万人。二是农业观光经济方面,江苏乡村地区风景秀美、农产品种类多样、地方餐饮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这使得江苏农村在发展观光农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 目前,江苏有一定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园景点已达8 500个,年接待游客超1.5亿人次,综合收入超420 亿元,从业人员约100 万人。 三是农村生态经济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已在江苏得到了初步实践。 泗洪县作为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摸索出了“水上生态牧场”这一新型湖泊湿地资源开发模式,在年均退耕还湖还湿2 万亩(1 亩≈666.67平方米,下同)改善洪泽湖水体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采用“一水多用、鱼菜共生、生态高效”的综合种养模式,立体开发水体空间,用“小面积高效率开发”取代“大面积低效率开发”,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和谐统一。
发展农业科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唯一出路,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生活质量差、投资及创业环境欠佳等问题,江苏农村一直都面临着农业科技人才“育不出、引不来、留不下”的窘境[1]。 以省内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水平最高的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在2018 年毕业生就业去向中,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参加基层就业的学生占比分别仅为1.60%、1.07%和0.54%;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占比更低,分别仅为0.13%、0.13%和0%。 此外,从省内就业地区分布来看,选择苏南地区城市就业学生占比84.87%,其中,选择在南京就业的比重就高达62.16%;选择在苏中和苏北就业的大学生分别仅占7.82%和7.31%。 可见,在当前形势下,即使是农学类专业的大学生,也基本没有意向去江苏农村地区就业创业。
在快速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高薪就业机会向城市集中必然会虹吸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导致农村形成了由留守老人组成的“老龄化”人口结构。 然而,当前江苏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多聚焦在如何兴办工业企业、发展现代农业上,把不擅长机械操作和电子设备应用的老年劳动力从农村生产活动中逐渐淘汰。 这种发展方式忽视了老年人口的特殊劳动能力,浪费了宝贵的劳动力资源。 事实上,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由于收入有限都仍有较强的劳动意愿,且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的劳动技能非常丰富,比较擅长从事工艺品制作、小家具制作等轻体力劳动。因此,如何给农村老年劳动力创造合适的就业机会,是摆在各地政府部门面前亟待解决的发展道路设计问题。
江苏全省地势平坦、降雨丰富、水网密集,这使得江苏农村面临着比其他省份更加严重的水体污染和水生态破坏问题。 在江苏农村地区,水体污染和水生态破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生活污水和小工厂的生产污水随意排放,缺乏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目前全省仅有36.5%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了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降雨时农村小工厂雨污混排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二是农业生产仍普遍超量使用化肥,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虽然江苏已于2015 年启动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但目前全省年化肥使用量仍在550 万吨左右的高位,测土配方施肥方法仍未全面铺开。 三是围湖造田建楼、过度捕捞、非法采砂等破坏湖泊、沼泽、河道等湿地生态的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第一,借鉴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制度,试点推行江苏农学生公费定向培养。 在教育部所属院校的公费师范生政策开始向中西部省份倾斜后,江苏省已与南京晓庄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等7 所省属师范院校开展了江苏农村定向师范生合作培养计划,目前已累计培养定向师范生8 000多人。 借鉴此模式,江苏省可以与省内的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及其他省属或市属的农林、水产、畜牧等农学相关高校之间开展农学生公费定向培养合作计划,由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为公费培养农学生提供覆盖大学阶段的全额奖学金,并签订定向培养协议,要求学生毕业后返回原户籍乡镇,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技术指导等基层工作至少3 年。
第二,为返乡创业的农业科技人才设立专项创业扶持基金和乡村致富带头人奖励基金。 农业科技人才返乡创业的最大障碍就在于农业项目投资受自然灾害和市场行情波动影响大,投资风险高,且大部分农村户籍的返乡创业青年启动资金比较拮据[2]。因此,江苏应该设立农业科技人才创业扶持基金,并依托大学生返乡创业“青苗计划”“双创大赛”等各类创业竞赛活动,定期遴选优秀的农业科技类创业项目,以提供无息或低息创业贷款等形式,帮助创业者筹集初始启动资金。 此外,为尽可能挖掘农业科技人员在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上“传、帮、带”的潜力,江苏应设立乡村致富带头人奖励基金,由各乡镇政府定期组织乡村致富带头人评选活动,授予奖金奖励。
第三,探索农业补贴与农民技术培训相挂钩的制度体系创新。 借助移动互联网工具(如“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等),扩大农民技术培训的覆盖面,面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中青年农民,试行农业技术学习积分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府农业补贴之间的“挂钩制度”,学习积分越高,补贴额度越高,引导农民养成学习农业技术的习惯,培养农村现代农业科技学习风气。
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全面铺开,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口将从农田中解放出来。 因此,为尚有劳动能力的农村留守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也是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这就要求农村地区适度发展与当地老年人口劳动技能优势相匹配的“亲老型”非农产业。
第一,对位于城市近郊或风景秀美的农村地区而言,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返乡养老等乡村服务业,可以为当地老年人提供住宿、餐饮、保洁、导引、安保等低劳动强度的就业机会。
第二,对地方文化特色突出的农村地区而言,可以积极围绕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方特色民俗,发展民俗手工业,比如苏州刺绣、扬州绒花、镇江彩灯、南京剪纸等,发挥老年人在传统工艺上的手工优势。
第三,对没有突出特色的农村地区,也可以发展对劳动力技能水平要求不高的“三来一加”轻工业,如玩具制造、工艺品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都可以为老年人创造充足的工作机会。
第一,转变“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农业和服务业。 工业化虽然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意味着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要走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农村地区应该充分挖掘自身未受工业污染的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及其配套产业。 例如,作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的泗洪县,依托洪泽湖这一生态资源宝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趟出了一条从落后农业县到领先生态县的特色发展之路。 如今,“水韵洪泽·泽润江淮”旅游品牌越来越响亮,洪泽湖大闸蟹、小龙虾等特色水产品也享誉全国。
第二,生态农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依靠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 目前,江苏拥有全国最好的发展规模化农业的基础,全省农村土地流转率已达60%,部分先进地区甚至超过了80%。 江苏各地方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集中连片的优势,引导当地农民或农业企业集中培育本地特色农业品牌,以“品牌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并且利用品牌农产品质量的市场竞争机制,倒逼农业企业或农户不断提升农产品生产的绿色化、无公害化、有机化程度,进而实现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 例如,南通市以“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为抓手,成功地培育出了如皋盆景、如东文蛤、海安河豚等地方特色农业品牌,不仅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还通过规范“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的使用,成功地倒逼农业企业和农户发展生态农业,降低了农业的污染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