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东岳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体系至关重要。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需要充分利用市场中各类要素实现协同创新, 其中金融要素的支持是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关键要素之一,需要与人才、 设备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优化配置,才有可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高校作为原始创新策源地,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桥梁和纽带, 对推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一次经济的衰退都伴随着创新的产生, 经济衰退环境下的资源稀缺和市场需求萎缩, 会进一步影响企业通过技术优化达到降低运营成本、维持经营等目的。近年来, 我国产业经济遭受严重冲击, 给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发展带来更新、更大的挑战。 投资机构在资本市场管制、 金融去杠杆等影响下, 投资资金募集难度不断加大, 各种影响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资金避险情绪不断提升, 投资机构越来越倾向确定性收益, 对中早期项目的关注度不断下降。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信号不断释放, 经济复苏迎来了新的机遇, 但短期内国内经济实现增长依然面临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经济工作重点需要把握好新阶段带来的信心提振窗口期, 挖掘市场的有效需求进行快速扩展, 实现向市场型深度复苏的顺利转换。 科技成果转化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这与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创新创业环境改善等有较大关系。 高教科创园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 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本关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 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教科创园与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类似, 是将高校科研成果、 专业人才等智力资源与市场化创新资源深度融合,以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集聚等为目标的多种要素集合, 促进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 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近年来,随着国内城市化程度加深、 进程加快, 因城市更新而引发的产业溢出、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心城区产业发展不协调、高端人才流失、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高教科创园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聚集专业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类创新要素,在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国内有关产业空心化的研究大多是从制造业转移角度开展分析, 主要是由于人工成本上升、 本地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弱化衰退、工业与服务业失衡等原因引起的产业结构非合理化,并带来多种经济问题的发展现象。 高教科创园集合高校科研成果及校友企业等资源,与城市区域功能定位相匹配, 在中心城区形成研发创新产业集群, 同时带动周边区域高端制造产业的发展,有效提升了产业集聚和互补效应。
产业是人才的基础,人才是产业的灵魂。 高端人才在选择居留城市时除了“住、医、学”等现实问题以外,关注的核心是事业的发展,即价值创造及取得的回报能够满足预期目标。 高教科创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能够助力城市产业升级,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落地,形成产业链条,创造更多的高端就业岗位, 给予人才更多的工作机会,形成“以产聚才、以才促产”的良好生态环境。
建设高教科创园能够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积极与市场对接, 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市场应用测试场景,推进科技型企业应用前沿技术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优势;同时, 企业可通过市场对于产品应用的反馈, 提出产品提升的技术创新需求,以“揭榜挂帅” 等形式促进高校面向市场技术需求开展研究工作, 实现科技成果在市场中的转化应用。
中关村科技园依大学而建,因高校而兴,是科技创新的出发地、 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自主创新的主阵地。近年来, 随着园区企业融资需求不断增强,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重点举措的落地,北京银保监局、海淀区政府共同设立了 “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集成北京市企业续贷受理中心、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等功能,创新监管机制, 充分依托中关村优质科创企业资源,叠加入驻机构示范效应, 可提供包括信贷支持、保险服务、投融资对接、 区域性股权交易等在内的一揽子优质金融服务, 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加大科创金融服务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将开发中关村版并购贷款、中关村版科技人才贷款、 中关村版认股权贷款等专属金融服务产品,实现创新机制、特色数据、专业机构、优质企业等资源集聚。同时,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成立双创投资基金, 重点关注高校技术驱动型早期项目开展投资业务,投资机构以“创新合伙人”身份深度参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为早期科技型企业提供与其相匹配的投资及孵化服务, 通过开展路演、培训、交流沙龙、闭门研讨、私董会、 大企业对接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助力高校早期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
围绕高校高成长性企业融资需求, 杨浦科技园作为上海科创高地, 建立科技金融体系,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原则,整合各科技园区在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特色产业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创新服务职能,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乘数效应以及产业导向功能,联合杨浦科创集团、复旦科技园、同济科技园、上海财大科技园、上海理工科技园、中船科技园等单位, 提供全方位科技金融服务, 促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 推动大学优质科研成果加速孵化、转化及产业化。 针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杨浦科技园区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引导撬动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针对企业从种子期、初创期、 成长期到成熟期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和风险特征,制定了“星火燎原”“梦想资助”“天使召唤”“投贷加速”“天马养成”五大计划,同时开展科技履约贷联动试点, 设立市区两级风险补偿准备金机制, 以金融支持学术科研转化为市场运用,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
广东软件科学园是由广东省政府全资建设的科技企业孵化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围绕软件开发及检测、电子通信技术、 物联网应用等领域打造高新技术企业群。为了解决企业融资需求,广东软件科学园设立了科技金融工作站,安排商业银行、投资基金等机构科技金融特派员,推出科技贷、创业贷等创新信贷产品, 打造定制化科技金融服务包, 面向入驻企业提供融资跟踪服务。 为解决资本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对称性, 科技金融工作站面向技术创新型初创项目,提供前期摸查评估、 商业模式分析、商业计划书打磨,结合企业需求和发展情况引荐相关行业风投基金、 对接意向投资机构, 通过辅导企业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赛事、 举办融资路演活动及政策宣讲活动, 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有效促成企业与众多投融资机构深度对接, 多维度助力企业对接资本市场。
202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科技金融对于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利于城市创业水平与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高教科创园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接市场产业化的前沿阵地,离不开金融资本的强大支撑。 实现 “科技—产业—金融”的有效互动,不仅要求优化金融资本资源更好地服务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 同时也要求科学研究重点聚焦市场需求导向,适应从“科研经费”到“社会资本”支持方式的转变, 才能让更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脱颖而出。
创业投资以高新技术领域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重点关注投资标的“市场前景”“管理团队”“技术因素”“财务状况”“盈利模式”等因素,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向市场产业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为了完善创业投资体系建设, 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等作用, 逐渐以设立市场化政府性引导基金的方式取代原有财政直接补贴的方式, 促进财政资金与社会金融资本进一步结合, 更大程度撬动社会资本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是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结合, 也是新形势下政府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 减少对市场直接干预、 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为例, 随着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基金设立和投资活跃度提升,自2015年成立以来, 下设创投子基金累计超过40 支,子基金规模累计近700 亿元, 带动社会基金超过千亿元, 支持科技创新项目高质量发展。
银行是信用贷款的发放主体,与地方融资租赁、小额贷款、 融资担保等其他金融机构共同构成面向科技企业的主要债权融资服务体系。信贷支持科技企业发展主要是解决现金流短缺、 资金周转不畅等问题, 其特点是融资速度较快、资金来源充裕、对融资企业股权结构不造成影响, 在国内金融体系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 早期科技型企业技术水平较高、 成长性较好, 但企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 导致轻资产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在有限的社会资金总量情况下,存在融资“挤出效应”。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数字化普惠金融优化了传统信贷审批体系, 提高了针对早期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效率, 围绕科技型企业发展特点制定特色科技金融产品,通过企业数据采集, 将与企业发展相关的技术、财务、团队、 市场等信息进行整合分析, 有效地缓解了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极大地提升了金融产品及服务支持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成长的覆盖面,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早期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作用是促进资金供需双方对接成功, 其核心目标就是为了帮助企业实现融资, 主要方式分为信息传递、 专业辅导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包括组织融资对接活动、 融资需求征集、金融产品推介、信息传递等,工作难度相对简单。第二个层次提供专业融资咨询、辅导及顾问服务,深入挖掘融资需求方特点、优点,指出其短板问题并提出建议,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工作要求相对更专业。开展“两个层次”融资对接服务工作,需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整合政策、资源、方法、队伍“四种要素”,搭建科技金融工作“大平台”。 一是政策服务,针对科技金融工作中资金供需双方特点及相关诉求, 完善支持企业融资、 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早期科创项目发展、推进融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营造科技金融环境示范活动等相关政策和做法, 实现政策覆盖。二是资源挖掘,面向科技企业等融资需求端,挖掘企业融资、上市需求,面向金融机构等融资供给端,梳理、掌握银行、担保、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的产品、 服务及偏好, 促进融资供需双方的信息传递。三是方法研究,针对科技企业发展特点,以企业技术转化能力、 财务经营能力、 市场竞争力等要素为基础, 建立科技企业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企业融资发展能力进行筛选分级。四是专业队伍,组织建立以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为主的科技金融专员队伍, 为科技企业提供政策落实、 融资辅导、融资对接、资金支持等服务。
高校的校友基金会规模相对较小, 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效果有限,专注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投资策略的各投资轮次的基金较少,对高校项目的投资、孵化尚未形成成熟可推广的模式和路径。另外,多数基金存续期和投资策略与高校成果转化项目产业化周期长的特点不匹配, 社会资本未能充分开发, 引导资本关注高校创业项目力度不足。 对于部分已经获投的高校创业企业, 存在融资金额和估值与企业团队、 业务发展阶段不适配的问题, 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后续融资。
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金融体系, 与重资产融资的企业过度绑定, 使得发展相对较缓的企业易获得融资且负债率相对较高。 而具有高成长性特点的优质科技型企业不易获得融资, 银行信贷对于支持高校创业项目成长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尤其对于早期高校创业项目“高风险、高收益、轻资产”特点相匹配的信贷产品及服务较少,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定价及处置依然存在难点, 在银行授信准入时较难达到相关要求,致使高校创业项目在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 较难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削弱了社会创新能力, 使得经济增长放缓。
高校创业项目在发展起步阶段规模较小, 公司经营及创业经验少, 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抗风险能力弱,发展前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有效的融资手段及技巧, 对于资金供给方的投资偏好理解不足。一方面,国内针对高校创业项目融资辅导的专业服务机构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 仅有少数优质专业孵化器、加速器等机构提供服务,服务覆盖面较小。另一方面,早期高校创业项目付费能力有限, 使得咨询类融资辅导服务提供商较少, 影响了融资辅导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
高校创业项目在股权与债权融资方面的诉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 主要原因在于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近年来, 随着创业投资环境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校创业项目应运而生, 项目获得资本投资关注度虽逐年提高, 在市场中也是双向选择关系, 但创投资本作为稀缺资源的特性没有改变, 投资方更青睐于资金回报较高的融资项目, 而融资方更希望找到出价更合适、 资源背景更强的投资机构,双方在“投资长跑” 持续接触等方面缺乏耐心, 致使投资达成的比例依然较低。 在以银行信贷为主解决融资方短期流动资金需求方面, 资金需求方重点关注的融资时效性、 融资额度、 融资成本等因素仍未得到充分解决, 大量融资需求信息分散于各个信息平台, 围绕融资项目的筛选评价机制标准不统一、 融资评价体系不健全, 影响了高校创业项目信贷融资进度。
进一步发挥政府性引导基金引领撬动社会资本的作用, 鼓励社会资本支持早期高校科创项目发展, 保持政策稳定性、 连续性、 可持续性, 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向创新领域聚集, 给予社会资本和科创企业更多信心, 促进产业发展, 把握创新产业风口机遇。 政府性引导基金应做好顶层设计, 重点面向早期投资存在市场失灵领域、卡脖子技术领域、 产业外溢领域等方面布局; 扩大母基金募资范围, 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母基金设立, 增加引导基金杠杆效应; 加强跨区域间政府性引导基金协同互动作用, 避免区域性引导基金之间内耗, 鼓励各地方引导基金投向跨区域产业,充分利用各区域间地缘、人缘、产业链、资源等方面互补的优势, 加速提升引导基金资源高效、有序、流动;不断优化引导基金激励机制,加强对于投资进度快、 综合效益好的参股子基金管理机构的支持力度, 削减对于投资成效差的子基金出资金额,强化对于社会化资本的约束; 建立健全引导基金参股子基金退出通道, 在现有退出渠道基础上, 发展培育私募股权投资二级市场, 进一步增加社会资本流动性,实现政府性资金与社会化资本高效流转运行。
对于早期科创企业的银行信贷支持, 不仅要从金融产品端创新, 更重要的是从信贷模式上创新, 减少资本逐利性、 短视性等制约金融创新发展的要素影响。 早期科创企业的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小,在资金成本承受能力、资金偿还稳定性等方面相比于大企业较弱, 从政策方面应降低早期科创企业融资成本并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银行应针对早期科创企业特点, 开发无还本续贷、 期权贷、低息贷等金融产品,对于获得创业投资的科创企业更要给予重点扶持, 将更多的时间成本、 资金成本让利于企业,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增加对于早期科创企业资金支持的耐心。 对于早期科创企业的授信评价应与成熟企业体现出差异性, 重点关注科创企业技术成果在产品化、商品化及赢利方面的能力,与传统的财务、 资产等方面审核要素有所结合, 重点将企业负责人及团队创业背景、教育背景、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空间等要素纳入评价范围,将企业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 聚焦于科创企业未来价值评估, 使银行对于科创企业“画像”理解更加精准,与企业“陪跑”共赢发展。
建立健全面向高校早期科创企业的融资辅导体系,鼓励金融、 投资机构向企业积极提供科技金融专业服务, 助力企业提升内部治理及外部竞争能力。 丰富企业专业培训课程体系, 加强高校早期科创企业在财税、法务、股权架构设计、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通过实战训练等方式促进创业者逐步适应企业的规范管理。 辅导创业团队将技术成果实现商品化, 提升创业团队的市场营销能力, 给予创业团队更多的市场应用场景, 帮助企业解决首张订单, 支持早期科创企业接触市场、 读懂市场、迎合市场,加大挖掘本地产业的市场需求, 以社会资本加持产业发展, 提升科创项目落地吸引力度。 邀请上市公司及大型企业面向更多高校早期科创企业进行经验分享, 让早期科创企业更好地规避创业过程中常见的市场风险, 学习领会快速成长发展的捷径。
在高教科创园内研究高校成果转化项目价值投资挖掘模式, 基于高校成果的技术成熟度、技术创新度、技术先进度, 结合技术商品化的市场预期进行项目标的投资价值判断, 形成高校科创项目库并向金融资本开放展示。 建立常态化融资对接互动机制, 聚集各类金融资本和科创企业, 形成面向高校科创企业接续投资的支持机制。 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合作交流, 形成各地区产业互补, 以联动投资促进产业共赢发展, 形成良性产业生态体系。 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以多种形式组织创新创业大赛, 培育更多优秀创业项目, 搭建金融资本与科创项目对接交流平台,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 社会化创业投资机构给予高校科创项目更多支持, 不断提升创新创业项目价值, 促进金融资本与高教科创产业互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