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上海梅林正广和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分公司
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但是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说,其对中国国有企业发展提供的不仅有机遇、更有挑战。现阶段,发展实体经济成为我国快速走出近年来的发展桎梏,坚持稳中求胜的关键所在,国有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所承载的责任不言而喻。[1]内控管理不仅是国有企业能够实现高效运营的基础,也是确保企业资产安全、提高报告质量、实现发展战略的关键,针对现阶段内控管理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国有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环境做出必要的调整,树立正确的内控理念,创新人才培养及管理机制,让企业发展获得稳定且充分的保障。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内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由企业的管理者和其他工作人员共同制定和实施,目的在于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实现合法与合规经营。
除此之外,内控管理可以为国有企业提供更为精准和安全的财务报告信息,确保企业各项业务能够实施有效运作,让企业的战略目标最终得以实现。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其不仅需要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也需要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提高风险防范及控制能力。
现阶段,很多国有企业还处于转型变革时期,内部管理制度不够严谨,也不够完善,导致内控管理的实施无法深入到各个具体的业务和运营环节当中,最终影响到企业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内控管理系统。还有一些国有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但是因为缺乏执行力,依然由传统管理模式占据主流。
通常情况下,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其工作目标就是按照国资委的要求达成经营业绩,很多内部管理控制相关的成本支出都会体现在财务报表上,就会导致一些管理者单纯地认为,内控建设只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并不会带来收益,进而在情绪上十分排斥。[2]
基于内部控制制度及财务管理分析的要点不难发现,内部管理控制的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财务控制
其主要是指对企业的财产实施安全管理,完善使用记录、保管等相关的制度和规范,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
2.人员控制
强调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管理控制,对相关管理人员实时监督管理,如此可以引导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更为公平、透明地参与工作,推动企业内部的廉政建设。
3.分工控制
分工控制本质上和对等性原则相辅相成、彼此联系,强调企业管理过程中应用分工责任制,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拥有自身的职责义务,并且在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以免出现违法乱纪的情况。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其实施内部管理控制有其必要性所在,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很多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遇到一定的问题,影响业务开展,也影响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一些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十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现阶段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比较初始、比较集权,并没有意识到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权利之间的相互制衡,再加上对内部管理控制工作不够重视,缺少战略性的规划和宏观的认知,也促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所谓的内部管理控制往往沦为一纸空谈;
另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在组织结构设计方面存在问题,促使一些关键岗位的权责划分不清晰,兼职情况普遍存在,甚至会计核算与监督管理岗位没有辨别清楚。如此也会促使企业内部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权力制衡、管理约束,内部管理控制的执行效果自然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
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执行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因为企业内部缺少完善和具有针对性的内控办法和管理策略,也缺少及时更新的评价系统和管理体系,促使企业内部执行力明显不足;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不仅包括会计控制,也包括管理控制,主要涉及企业的业务状况、风险管理控制情况、业务发展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财务核算以及资产管理情况等内容,其并非仅仅针对财务。企业实施内部管理控制需要从战略规划的角度着手,但是目前一部分管理者因为对此了解不深、意念不强,更多地聚焦业务层面,甚至认为其属于财务维度,自然就会忽视战略的影响,间接导致一些内部管理控制的制度制定不契合企业的实际、重视程度不足,执行力严重缺失。
由于一些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意识不足,执行力差,账务处理行为相对传统,甚至存在手工入账的情况,会导致企业的财务信息流动性不足,不对称现象严重。[3]
一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成为数据和信息之间的竞争,很多传统的管理和控制方法落后于时代,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现实诉求;
另一方面,一些业务运营方面的数据、信息不能及时传递给财务部门,促使财务报告的数据存在滞后性,甚至会出现虚假数据,让财务报告的有效性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其非但无法给企业的战略决策做出可靠的支撑,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形成较强的抗击风险的能力。
针对前文所提及的必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要想进一步优化内控管理策略,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ERP 系统是如今很多国有企业都在应用的内部管理系统,集合财务、库存以及资金等多项管理内容于一体。但是在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企业需要对ERP 应用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创新,目的在于提高企业内控管理的规范性。
1.内控管理的要点
ERP 系统主要是针对企业开展的项目、业务实施管理控制,结合项目的要求及岗位分工,对具体的岗位要求和职责进行界定,由管理者提出具体的要求,按照技术标准实施管理。
2.内控管理的操作方法
国有企业在ERP 系统背景下,借助如下策略和手段,提高内部管理控制的效率,间接满足企业发展建设在精细化方面的诉求。
(1)坚持岗位分离,明确岗位权责
国有企业内的各个部门都要设置专门的ERP 系统管理岗位,分离技术研发以及操作岗位,由技术人员单纯负责ERP 系统的研发和运行测试,其没有资格对系统的内部数据进行篡改或删除。
(2)细化内控管理制度,规范内部控制操作
国有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的过程中,需要由使用部门直接在ERP 系统上提交申请,通过系统自动审核,生成采购订单,由采购人员主导采购。[4]
(3)内外联合监督管理,提高内部管理控制的有效性
国有企业需要借助ERP 系统,构建内外联合监督机制,全面提高内部管理控制的有效性,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首先,根据ERP 系统的规定,根据不同项目设置相应的核算科目,在总账、应收账款以及库存管理模块当中开启说明性弹性域,清楚标记全部专项内容;
其次,ERP 系统将内部控制的细节要求融入到具体的系统内控环节当中,让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现整合,进一步推动企业价值的全面提升;
最后,ERP 系统的监督功能本就有内外之分,前者主要是指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定期或者不定期打开监控系统,针对容易失控的关键点进行抽查,判断其系统运行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以及要求,并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后续处理;后者主要是指国有企业在每一年的年底,由独立于企业的外部审计机构针对企业的系统运行、内控设计进行外部审计,包括ERP 系统的应用成效、对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评价、对数据的精确度以及信息安全等进行评估。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不可以生搬硬套,也不能盲目应用,而是要结合企业的特殊性,制定出切合其实际诉求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内部管理控制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1.完善国有企业岗位责任制
一方面,国有企业可以尝试使用岗位轮岗制,避免个别员工长时间居于某一工作岗位,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
另一方面,明确企业内部每一位工作人员在内部管理控制过程中所承载的责任和义务,规避任何因为制度不完善,而促使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在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扯皮的情况。
2.坚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
其主要是指授权批准岗位和业务经办岗位彼此之间分离,比如会计岗位和资产管理岗位,业务经办岗位和会计记录岗位、授权审批岗位和监督检查岗位等,只有做到了彼此分离,才有可能规避一人多岗的情况,避免出现部分工作人员因为权力过大,而自身企业内部出现腐败的情况。
3.将风险管理置于具体的业务环节中
国有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将具体的管控措施落实到业务环节当中,实现全方位、全流程管控,提高内部全体工作人员对其的重视程度。
一方面,财务部门可以基于回收的财务数据加工成具有严密性和监督性的“防火墙”,形成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闭环;
另一方面,针对国有企业的具体业务环节,需要构建完善的业务管理及内控流程,加强前端审批的可追溯性以及层级性,包括但不限于关联交易环节、货币资金管理环节、固定资产管理环节、采购与付款环节、生产环节、投资环节、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等。
4.内控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
一方面,业财融合的有效应用,可以帮助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决策层部门获取及时的信息和数据,进而快速识别风险,实现事中控制;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需要真正意义上做到与时俱进,加强对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的使用,加大其在软件系统方面的投资力度,积极创建和自身发展诉求高度吻合的信息管理和控制平台,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内各个部门的运行情况及工作人员进行监控,促使系统控制和人力控制能够高度结合。
国有企业需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以及外部监督的合力作用,确保内外监督目标的一致性,推动企业经营战略以及安全战略的最终实现。[5]
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工作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预算监督、审核监督、内部审计监督等形式,完善流程、实现制度管人;
另一方面,外部监督机构主要包括财政部门、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对企业的管理工作出具指导性的建议,确保内部管理控制工作真正意义上做到与时俱进。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企业实施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保障,对于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而言,其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及知识储备,才有可能完成工作任务,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
基于此,国有企业需要构建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高度贯彻岗位职责,通过构建严肃的奖惩机制,在企业内部形成正向且积极的引导,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坚持从思想、行为以及态度角度出发,提高内控的自我约束意识以及执行力。
总而言之,通过构建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可以确保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为顺利、更加有效,也能提高企业抵御和识别风险的能力,进而推动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制定更为契合企业的战略目标,让风险管理体系、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和战略完全融合。国有企业需要与时俱进,把握发展机遇,在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引导下,不断加大预算审计工作的实施力度,加强对企业内部各项事务开展的监督和控制,提升内部控制工作实施的有效性、合规性,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排头兵、稳定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