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美学价值提升沪郊游品质

2023-09-03 14:17:46冯学钢
上海农村经济 2023年5期
关键词:郊游美学美的

■程 馨 郝 晨 冯学钢

乡村是美好生活和消费的承载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原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乡村在价值取向上要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2022年8月,在文旅部评选的128 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中,上海共有5 条上榜。沪郊游正在成为上海文旅发展的新热点,应从美学视角对上海乡村进行升级更新,打造高品质乡村文旅产品。

一、沪郊游:热度与挑战并存

随着多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推出,作为本年度“喜欢上海的理由”十大主题之一的“沪郊游”在国庆期间迎来热烈反响。据《解放日报》报道,2022年国庆假期选择上海郊野游的人次同比增长200%。其中,奉贤古桥公园、上海之鱼等“热门打卡点”日游客量达到3 万余人;仅崇明区就实现游客接待量共计53.26 万人次,同比增长1.58%,乡村民宿平均入住率达到78.12%。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沪郊游已经拥有了一定发展基础,培育出了一些特色产品。金山吕巷在从“卖水果”迈向“卖风景”的同时,还深入探索国家级非遗“小白龙信俗”和乡村旅游的深度结合。松江叶榭大力发展羊肉文化旅游、打造乡村民宿、推动浦南花卉基地转型升级,形成了多个乡村旅游景点。

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上海乡村郊野空间成为满足本地游客休闲需求的重要载体,市民“足不出沪”即可感受田园风光和乡土气息。这一方面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上海乡村环境得到有效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乡村市场主体活跃度明显提升,以研学游、亲子游、农事体验游等为代表的系列乡村文旅产品受到了市民游客的欢迎。

但沪郊游在热度攀升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发展问题。一是基础优势不够突出。相较于江浙等地,上海的乡村是“平面”的,自然环境存在缺憾,近三年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疫情常态化防控所造成的“需求转移”。二是产业体系不够完善。沪郊游尚未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各类业态及产品的培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同质化现象明显,总体质量有待提升。三是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当前沪郊游更多是以“空间”换“人气”,对在地文化的发掘、呈现等方面着力不足,特别是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创造性转化”的机制还不够明朗。

二、激活乡村美学价值是提升沪郊游品质的重要手段

美是一种生产力,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结合点,是乡村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要素。以乡村美学价值新视角引导沪郊游发展,既能更充分地展示乡村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繁荣图景,又能赋予“美”多种表现形式和体验方式,将“美”升华为“美丽经济”,推动实现沪郊游高质量发展。

(一)以美学塑乡景

上海乡村风貌具有显著的江南特点。星罗棋布的河湖水系、开阔宽广的平原景观、和谐共生的农林村落共同构成上海乡村清丽而灵秀的整体风貌,这也是上海乡村之美的根本基础。突出乡村美学价值,就是要回归各村各镇本身的美,使得四时风光和人文景致真正地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打破“千村一面”的刻板印象,让乡村首先从视觉上美起来,创造出能够满足市民游客“诗意栖居”的理想环境。

(二)以美学展乡韵

由表及里,上海乡村之美的背后是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的深厚沉淀。突出乡村美学价值不仅是要让乡村变得“好看”,更要让乡村变得“耐看”,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审美意象境界,让市民游客被“美”吸引、为“美”驻足。以美为缘起,推动上海乡村内生文化外化为具体的文旅产品,实现文化活化,并进一步发挥出美的教育价值。

(三)以美学唤乡情

沪郊游寄托的是城乡居民在城镇化高速发展背景下的田园式怀想,是“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生动注脚。突出乡村美学价值,就是要厚植乡土情怀,引发市民游客关于“家”的共鸣,让上海乡村成为“心的归属”,成为“体验得到的乡愁”。

三、以乡村美学价值提升沪郊游品质的建议

以乡村美学价值引领沪郊游高质量发展,是进一步满足上海市民需求、驱动乡村振兴新实践,是构建上海文旅大版图的重要目标。沪郊游应围绕“上海乡村之美”,打造更高品级的产品和更多元化的业态,展示好上海乡村的文化底蕴,在留住本地居民的同时吸引外地游客,让乡村“因人而兴”,构建出一幅山水人居的和谐画卷。

(一)根据区域特色制定科学的乡村规划

思路上,要坚持“就乡村论乡村”。乡村规划不能简单套用城市模板或复刻“网红设计”,应以生态景观理论和乡村美学理论为指导,把握好“人民中心”这一根本命题,秉持“处处可审美、时时可审美、人人可审美”基本原则,厘清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等关键点,充分尊重乡村原有肌理、深入研究乡村历史文脉,坚持“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做到“软硬适中”,让市民游客能够体验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乡村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的有机融合。方法上,要综合运用城市更新、文化修复与缝合、艺术介入等多种手段。基于上海城市(微)更新的卓越实践,发展出“乡村(微)更新”模式,全面升级公共空间、存量空间、庭院空间等的景观质量,从“一处美”变为“全域美”;推动乡土文化景观化、情境化,实现“文化入景、景即文化”,提升市民游客的沉浸感。

(二)明确“乡村美丽化、美丽产业化”螺旋上升式发展路径

要推动“应有”向“实有”转变,扮靓乡村“颜值”。通过图像信息、史料等了解区域自然底色及文化资源,把握“应有”风貌特征;勘验各类特色风貌资源点位,梳理景观节点和标志点,在尊重原生态的前提下重视文化要素的呈现,构建主要游憩点线系统,兼顾乡村之美的表达与市民游客的需求。要将乡土景观与乡土文化融入乡村生产活动,培育好“体验经济”。以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为导向,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深入挖掘民谣农谚、农民艺术、传统手工绝活、标志性民俗活动、农业文化遗产等文化要素,促进本地特色文化产品化、品牌化发展;深入探索农旅融合模式,推进大地艺术创作,丰富农事体验产品;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对空间灌注文化记忆,创造历史与当下的互动,提升市民游客的体验性。

(三)多维度强化政策保障

全面推进乡村形象的美丽化。通过公路改造、水体治理、景观修建等举措,做好乡村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构建“建管养”长效机制;规范设置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创造适宜的乡村旅游氛围,解决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深入研究专项支持政策。盘活存量、巧做增量,适度放宽要素限制,给予建设一定的弹性;加大产业帮扶力度,鼓励具有条件的市场主体、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农民投入乡村旅游建设;借助“乡村美学课堂”“乡村美学培训计划”等送教形式,开展社会美学教育,提高农民美学意识,推动农民自觉创造、展示乡村之美,成为“乡村美学价值本土守护人”。探索制定“乡村美学价值”评估体系。基于“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建设目标,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环境治理、村庄建设布局、乡风文明建设、民间艺术传承、农民素质提升、农业功能拓展、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为区域开展实践提供方向性指导;并适时在全市范围内评选一批“乡村美学建设示范村”,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样板。□

猜你喜欢
郊游美学美的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快乐郊游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快乐的郊游
走,一起去郊游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54:46
“妆”饰美学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