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 莉,徐红宇,梁嘉敏
(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促进乡村的转型升级,推进新时代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构建美丽中国新蓝图。渔村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渔村进行改造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的一大要务。在传统渔村振兴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渔村的振兴不仅要追求效率,更要侧重效果,需要以人海和谐、人文共进、渔村振兴为基础,融通创新发展的思维,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渔村。
特呈岛距湛江市区2.8 海里,呈南北走向,占地面积3.6 平方公里,拥有7 个自然村。当前岛上常住人口4500 余人,外来人口呈逐年增长趋势。特呈岛土地资源有限,以村庄建设用地和风景旅游用地为主,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其余大部分为湿地、农林用地和水域。
受当前渔业资源状况和传统捕捞业工作强度等因素的影响,特呈岛退捕渔民数量在逐年增多,捕捞业优势相较以往有所减弱。为促进岛上捕捞业的转型升级,特呈岛引进深水网箱养殖技术,投资建起深水网箱,安排渔民到养殖场,传授养殖的技术经验。其中金鲳鱼深水养殖基地规模较大,养殖业成为特呈岛的优势产业。特呈岛依托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滨海旅游,生态渔家乐休闲渔业项目不断开发壮大,餐饮、民宿等旅游业态发展势头向好。
从调研情况来看,特呈岛渔民老龄化趋势明显,大多数渔民都处于中年或老年,年轻渔民较少:年龄为45 ~55 岁的渔民占比48%,55 岁以上的渔民占比达到44%,仅有8%的渔民年龄在45 岁以下。此外,岛内劳动力质量状况不佳,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和文化素质偏低。随着越来越多的岛内年轻人选择前往外地工作,岛上坚守海洋捕捞的劳动力普遍以体力劳动者为主,缺乏高层次的技能型劳动者和文化水平较高的智能型劳动者参与渔村振兴的管理与发展。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质量结构,特呈岛呈现出潜力不足的态势。
近年来,伏季休渔制度的实施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特呈岛上的一些渔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无法理解这项制度实施的长远着眼点,为了眼前利益,在休渔期间逃避政府监管、进行违法捕捞的行为时有发生。与此同时,一些销售商在休渔期间哄抬水产品价格,进一步刺激了渔民休渔期的违法捕捞。此外岛上渔民还存在渔具使用不规范、捕捞作业方法不规范等现象。在这些不合法、不合理的捕捞行为影响下,海洋渔业资源质量难以得到全面保障,这也制约着渔民生产生活的高质量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特呈岛居民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还关系着岛上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呈岛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仍然不够完善。如连接特呈岛与湛江市区的交通方式主要为轮渡、游艇和快艇等,但游客反映轮渡运营时间过短、班次较少、乘坐环境不够舒适,而游艇价格较贵,快艇又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等问题。再如在岛上,游客的交通以电动车和观光车为主,由于岛上交通缺乏统一管理,车辆随意停放现象普遍;电动车租赁经营者多是直接对上岛游客进行拦截以招揽生意,这都会对游客的游玩体验造成不良影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发展乡村经济,建设和美乡村,同时也要提高广大群众的素质,增强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激发其主人翁精神,使其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在调研中发现,特呈岛部分渔民在思想上因循守旧,片面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缺乏乡村建设的主体意识,对村集体的规划建设积极性不高。此外,部分渔民对乡村振兴的认识仅停留在宣传口号上,并没有形成对战略的深刻理解以及采取有效的行动。他们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干。因此他们在乡村振兴的项目推进中缺乏主动性与参与性,遇到个人利益无法完全满足的情况时,甚至会成为乡村振兴的阻力。
渔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渔文化是渔民们世世代代在其所处的生产、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创造的历史文化。在新的发展时期,渔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呈岛上越来越多渔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镇,从事渔业生产的人数在减少。坚守渔业劳动的多为中老年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有限,使得渔文化的创新发展面临困境。例如特呈岛上有妈祖庙、冼太庙等历史文化遗址,但由于缺乏随时代发展而进行的改造创新,渔文化的传承受限,也没有形成与渔文化结合的创新型特色旅游。
促进渔村的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渔村的现代化水平,是传统渔村振兴要实现的目标。基于特呈岛的实地调研,在全面分析传统渔村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路径选择。
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退出传统渔业生产的渔民数量逐年增多,渔村的发展缺乏新兴人才力量的助力。解决传统渔村发展中的人才短板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科学引进专业人才,聚集渔村振兴新力量。夯实传统渔业发展基础,需要积极引进具有丰富渔业知识的高级人才,在向渔民传授科学实用的现代化渔业养殖捕捞技能的同时,普及海洋生态环境维护等方面的知识,树立资源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渔民科学规范地进行养殖捕捞活动。传统渔村不仅延续传统的捕捞渔业,还衍生了一些新型现代化产业。基于当前的发展态势,应鼓励和培养以渔业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参与渔村的共建共治,促进以渔业为基础的新兴现代化产业衍生,优化渔村的产业经济结构。
另一方面,加强渔村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为扩充人才队伍奠定制度基础。渔村可与地方高校探索人才定向培养计划。高校专业人才在毕业后前往定向的渔村发展,为当地的管理和建设贡献力量。同时还应提供适当的福利津贴,以此激励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渔村振兴中,保证“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向渔村输送。
随着旅游业逐步进军传统渔村,本就基础薄弱的交通、环境等设施受到冲击,不仅制约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还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影响渔村振兴进程。
针对传统渔村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方面日渐突出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渔村对外交通方面,以安全、舒适、便捷为标准完善渔村对外交通,同时制定不同服务标准对应的合理价格体系,提高渔村居民及游客的出行满意度。第二,在渔村内部交通方面,引进共享交通工具,实行系统规范的管理。由管理专员在特定的时间段对共享交通工具进行统一的维护与回收,以确保交通工具的安全性。第三,促进资源特色与环境构建相融合。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以及旅游产业化的逐渐深入,海岛渔村的生态环境也在逐渐优化,道路修建与整洁程度整体良好,绿植覆盖面积不断增加。但海岛渔村的环境构建除“达标”以外,更要向“精致”发展。如绿植在茂密的基础上,还可以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对其进行创意性修剪,最大化地发挥其观赏价值。
为了实现捕捞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渔业资源实行有效的维护是关键。要实现科学保护海洋生态的目标,最关键的是让渔民牢固树立海洋保护意识。
科学保护海洋生态,有效提升渔业资源质量,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综合运用多种宣传教育方式,切实增强渔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宣传教育能鼓励引导渔民主动关心、了解当前海洋渔业资源形势,认同并贯彻好国家相关政策。除了传统的教育宣传方式,可采用现代化大众传媒方式开设相关专栏或教育课程,运用公众号、自媒体等渔民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宣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制度。第二,适当加大休渔期渔民的补贴力度。落实休渔期渔民的安抚工作是保证海洋生态得到更好维护的重点之一。为此,在休渔期间政府应给予渔民家庭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补贴。参照当季物价对补贴进行适当调整,保证补贴的合理性。因政府的财政支出较为有限,还可以适当引进社会基金,以筹集更多的渔民补贴资金。第三,探索高效的生态养殖新模式。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渔村振兴要走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坚持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可以实施科技赋能的养殖模式,提升水产养殖的效能,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鱼类品种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科学优化养殖系统的内部结构,从而实现渔业资源质量的提升。
当前部分渔民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注重个人利益层面,对渔村的未来发展缺乏关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比较模糊。而思想建设是建设美好渔村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基础。因此,渔村在发展过程中也要牢牢把握渔民在思想建设层面的工作。
提升渔民人文素养,强化渔村振兴意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凝聚功能。坚持以“领导团结群众,以群众号召群众”为主线,除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力量,还应该积极引入渔村中具有号召力和声望的渔民参与到渔村的思想建设工作之中。引导更多的渔民树立渔村振兴意识,不仅要考虑个人的利益,更要结合渔村发展的整体利益,共同参与到新型渔村的建设之中,为渔村的发展出谋划策。第二,多举办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增强渔民在渔村建设中的参与感。基于大部分渔民的学历水平状况,以及平日学习机会少等因素,可以利用休渔期多举办相关的主题活动。例如,举办渔村振兴政策的知识竞赛,促进渔民对国家政策了解,开拓视野,在增强渔民自豪感的同时,还可提高其思想觉悟。
渔文化不仅有利于凝聚人心、淳化民风,还有利于促进渔村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渔文化需要经过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才能与新时代的新型渔村同频共振。
新时代下渔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要做到:第一,从渔文化继承发展的角度,结合渔村特点,创新性地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促进渔村文化的代代相承。例如,舟山渔民用画作反映自己的生活,包括一些习俗、海岛民间传说。舟山的渔民画艺术节就以渔民画新作展、舟山渔民画拍卖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欣赏渔民的画作、学习画渔民画、购入渔民画,有效推进了当地渔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各地渔村也可进行借鉴,以当地一些独具特色的渔文化(如妈祖朝拜、开渔庆典)的挖掘为基础,创新渔文化表现形式,促进渔文化的传承发展。第二,从渔文化传播的角度,除依靠大众传媒等传统途径提升渔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之外,还需要更多地借助公众号、自媒体这些新型传播方式促进渔文化的传播。近年来,公众号、自媒体在信息、文化传播上异军突起,越来越得到群众的广泛接受,渔文化的传承传播也可积极探索短视频宣传、直播等方式,让特色渔文化深深扎根于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