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磊 王连祥 李昆仑 刘秋兰 曹 光 倪浩洋
(菏泽市农业科学院 山东 菏泽 274000)
芦笋学名石刁柏,是百合科天门冬属中能形成嫩茎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芦笋是药食同源蔬菜,其嫩茎可食用,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保健型蔬菜,含有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矿物质和多种营养元素。菏泽地处鲁西南黄河中下游平原,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透气性好,光照、雨水充足,非常适宜种植芦笋[1]。
菏泽芦笋种植主要集中在曹县,种植面积达15 万亩(每亩约667 m2,下同),占全国芦笋种植面积的1/6。其他县区如郓城、单县、巨野、牡丹区、成武等地也有种植,但规模较小,郓城县种植面积2 万亩左右,单县、巨野、牡丹区、成武各1 万亩左右。曹县已成为我国优质芦笋主产地和加工出口基地,芦笋种植的主要品种有“Uc800”“Uc157”“芦笋王子”“冠军”“硕丰”等,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已获得国家绿色认证,2003 年12 月8 日曹县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命名为“中国芦笋之乡”。2005 年曹县芦笋基地被科技部、质监总局确定为国家重要技术标准芦笋标准化研究生产基地。2018 年3 月,“曹县芦笋”被原农业部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
近年来,芦笋产量不断增加,年产量已达15万吨,芦笋基地80%面积实行标准化管理。芦笋种植已涉及曹县东南部8 个乡镇,有笋农5 万户,以苏集、青堌集、阎店楼、朱洪庙种植最为集中,成为曹县大宗经济作物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已列入菏泽市“十四五”规划[2]。
芦笋露天种植一般一年至少能采两茬,如果大棚种植一年可采四茬,并且芦笋又是多年生的植物,种一株可以连续采收10 年以上,与1 年生作物相比省去了每年整地、播种等环节。芦笋年平均亩产量1300 kg 左右,价格按每千克7~9 元计算,每亩收入可达9000~11 000 元,除去肥料、农药和人工费用,每亩纯收入5500~7500 元,芦笋种植效益远高于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曹县作为全国最大的绿色芦笋生产基地,近几年芦笋的产业链条也不断延伸,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带基地、联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据统计,现在菏泽市芦笋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0 多家,年加工能力12 万吨。其中芦笋罐头产品年出口量5 万吨,占全国总量的70%,已成为国际市场芦笋罐头的主要供应地,产品主要出口美国、西班牙、德国、秘鲁、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另外,还先后开发了芦笋保鲜、芦笋汁、芦笋粉、芦笋啤酒、芦笋胶囊、芦笋茶等30多种产品,年出口创汇上亿美元。曹县大力发展芦笋加工产业的龙头企业,打造集制种、育种、种植、加工、精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了农民收入,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芦笋为多年生植物,种植周期8 年以上,管理条件好的可达到15 年。芦笋生长周期长,其品种特性将直接影响生长期内芦笋的产量和品质[3]。菏泽市芦笋品种更新速度慢,当前主栽品种笋龄偏长,正在进入衰产期,商品性和品质逐渐不适应市场需求,很多芦笋田种植时间过长,造成芦笋产量低、品质差,市场竞争力低,严重制约着芦笋种植效益的提高。在同样的栽培管理条件下,高产品种与低产品种相比较,芦笋嫩茎径相差0∙2~1∙6 mm,产量相差30%以上。
芦笋生产过程中,传统的栽培技术已不能适应现代芦笋产业的持续发展。如种植密度不合理,直接影响芦笋的产量。施肥方式和结构不科学,过度依赖化肥,偏重于氮磷钾等速效肥的施用,不注重配方施肥,忽视有机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造成土壤营养元素失衡,导致土壤环境恶化,降低了肥料利用效率,芦笋生长出现缺素症状,致使白笋变色、畸形笋、空心笋、嫩茎开裂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芦笋生长过程中病虫害防治不当,滥用农药,致使芦笋变味,影响其品质和效益。
芦笋收获时含水率高,茎干脆嫩,且生长较为密集,同一根系生长出来的芦笋嫩芽生长方向、生长成熟程度不一致,不易实现机械采收。目前菏泽市芦笋都是依靠人工采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芦笋生产具有劳动强度大、作业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的特点。前几年平均每亩芦笋的种植成本约2000 元,一个成年劳动力每天工资约40 元;而现在,每亩种植成本至少要4000 元,人工每天工资也涨到了80~100 元。所以芦笋采收时的高劳动强度及当今劳动力的紧缺增加了采收成本,严重制约了芦笋产业的持续发展。
菏泽芦笋大多是经企业加工包装成罐头等食品,以出口为主,是中国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之一。宣传力度不够,影响销量芦笋种植生产经营粗放,优惠政策、技术指导、资金扶持不到位等也影响芦笋产业整体水平的发展。
当地应加大芦笋种植科研投入,切实做好芦笋新品种的引进和品种比较试验,并根据不同品种的芦笋产量、植株农艺性状和抗病性,筛选出适宜在菏泽市种植的芦笋品种,加快芦笋新品种的推广力度,为当地芦笋品种更新换代和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发部门做好芦笋优良种质资源搜集、保护及品种选育方面的工作,加强芦笋病虫害抗性和耐盐碱机理的研究,推进抗病虫害和黄河滩区耐盐碱芦笋优良品种的繁育工作,为今后及时更新优良品种打下坚实基础。
结合菏泽为黄河冲积平原的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开展芦笋种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形成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增产增效并重的芦笋种植技术体系。加强芦笋种植区域农民技术培训工作,科普芦笋科学种植技术,免费向农民发放科学种植书籍和技术资料;建立芦笋科学种植技术推广站,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鼓励农业技术人员科技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现场解答芦笋种植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切实提高从业农民综合素质和科学种植水平。
根据菏泽芦笋种植的实际情况,采用农艺农机相结合的技术,加快芦笋机械采收装备研发。改进芦笋种植模式和田间管理技术,使种、管、收机械化,大力推广应用符合机械化采收的种植模式;芦笋机械采收应操作方便,收获效率高;芦笋机械采收作业要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简单易行,方便生产且可以规模化应用。如曹县黄河故道万亩芦笋种植基地试用的芦笋自动采收机,一台机器每天能采收180 亩芦笋,相当于500 个农民的工作量,在采笋的同时,还能对土壤进行深翻松土,不仅降低了采收成本,还有利于芦笋后期更快更好生长,提高了芦笋的种植效益。
当地应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做好配套服务等多种措施促进芦笋产业快速、稳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石,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完善芦笋种植基地周边的农业配套设施,通过建设农业大棚,适当发展棚内芦笋种植。政府部门与企业应积极开拓芦笋产品销售渠道,协助芦笋生产合作社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推介芦笋的功效,增加国内市场销量。进一步加强芦笋产业化开发,培育引进一批高端芦笋加工企业,新建冷链设施和芦笋加工生产线,研发芦笋皂苷提取工艺,深度开发芦笋面条、芦笋食品化菜肴、芦笋即食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打造绿色健康芦笋产业链,促进生态高效种植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继续壮大区域内现有芦笋产业龙头企业,切实走好“龙头联基地带农户”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加快菏泽市芦笋产业化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