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2023-09-03 03:55朱正欣
名家名作 2023年1期
关键词:旷达黄州惠州

朱正欣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净自然,识此才体会到莲花有一颗一尘不染之心。看似咏物,实则夸人,在佛教中莲花为最洁之花,也用以象征清净的心境,这其实也是在用莲花比喻义公,夸赞他心境清净。在笔者看来,诗人苏轼也是这样一个心境清净、淡然旷达的人。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先祖乃是唐代的名臣。祖父在世时为官清廉、乐善好施,广有名声。苏轼小时候便很爱读书,父亲对他要求甚严,经常亲自考问他的功课。母亲孝顺长辈、慈爱勤俭,十分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对年幼的苏轼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成年后的苏轼虽然满腹才学,但仕途却一直坎坷。嘉祐二年(1057年),二十岁的苏轼意气风发,在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中,成功地从一众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中进士。受欧阳修的推崇,苏轼很快就名动京城。苏轼并没有因为突然出名而惶恐,而是乐在其中,享受生活。在宋朝时,羊肉最受欢迎,每次逢年过节或宴请贵客时,都会用羊肉来招待。而当时猪肉因为寄生虫和味道的原因,只有下层劳苦人民才会买来吃。作为“吃货”的苏轼,在京城曾经吃的都是上好的羊肉,后来被贬黄州,就只有猪肉可以食用。面对这巨大的落差,他洒脱一笑,写下:“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所幸他生于一片人杰地灵的沃土,家风良好,因此无论境遇如何,他总能持身中正、不忘本心。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是宋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他一生在诸多领域都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在散文上,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上,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在书法上,他写下了极具人间烟火味的《寒食帖》,成为天下第三行书。

我欣赏苏轼。他的父亲苏洵给他起这个名字,就是想让他像车子上的“轼”一样,收敛锋芒,做一个稳健踏实的人。我更欣赏的是苏轼身上的淡然,在顺境的时候讲究,在逆境的时候也能将就。在喧嚣尘世里,守一份素简,执一份清念。于混沌中抽离身心剔除杂质;于繁华中清醒自律,静守流年。对苏轼来说,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唯有心境淡泊,才可得安宁。正如他写下“此心安处是吾乡”,随遇而安。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这一生,活的是心境。他告诉我们,梦想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东西。因为梦想使我们温暖,使我们有希望,使我们保持充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在生命的哪个阶段,要保持单纯的初心,珍惜发自灵魂深处的诗情画意,清净、清淡、清澈,欢喜、欢乐、欢愉。青山妩媚、白云漂游、日影迷离、花朵展颜,笑看生之美好,心无旁骛杂念,人间有味是清欢。

每每读到他的诗词,都能给我一种豁达通透的感受,他的人生如莲花一样高洁,豁达又从容。

面对世俗物质,从容放下是一种旷达。

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我最喜欢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喜欢这句话的豪壮与潇洒,喜欢他的旷达心境。他一生为命运所束缚,长恨此身非我有,怨恨自己身在宦途,身不由己,不知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所以在夜阑风静之时沉思,不禁想脱离现实社会,驾一叶扁舟,随波逐流。现实人生中,很少人能够做到明月清风,放下世俗,心中无尘,两袖清风。面对现实,我们是那么的无能为力,我们都得为现实奔波,追求功利,追求富贵。很多人碌碌一生,实现了富贵,心中只怕已是疲惫不堪。面对现实的压迫,我们的心难以达到从容,但是心从容亦是最难得。作家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写道:“时间无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好的物质与心从容无关,我们或许做不到小舟从此逝的潇洒,但是学会从容放下,我们的心胸或许能够从容一些、旷达一些。布袋和尚也曾言:“行也布袋,走也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希望我们即使历经沧海,尝遍人间世味,亦不忘修养从容的心境。

面对贬斥流放,泰然处之是一种旷达。

诗人被贬黄州,在穿林打叶声中潇洒徐行,竹杖芒鞋,我行我素,从容淡定。面对逆境挫折,不畏惧、不颓丧,拥有倔强的性格和旷达的胸襟。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让人瞬间从容自若,仿佛一切烟雨都可消散。从“穿林打叶”到“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雨晴无常,变幻莫测,人生的坎坷烟雨又何足挂齿?莫如诗人这般,学习他这透彻淡泊的心境和理性,从容淡定,继续前行。《幽窗小记》中写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空云卷云舒。”从容淡泊,看人生风风雨雨。只有这样,我们在陷入困境时才可以泰然处之,淡泊以明志。

面对乡思,诗酒趁年华是一种旷达。

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诗人独登超然台,看城中春花,雨影瓦房。白落梅说:“他在烟尘飞扬的世间,尤记明月清风;在颠沛流离的境遇,学会随遇则安。”这是他的处世之道,在故人面前不诉悲凉之音,依旧清醒旷达。煮一壶刚采的“雨前茶”,趁年华尚在作诗醉酒,使自己的襟怀达到旷达超脱。我们伤感时,不妨想想诗人一生颠沛流离,依旧不辜负不蹉跎年华,在他的年华里品出淡泊与旷达。人生苦短,倘若不珍惜这数十载光阴,韶华可能就悄悄流走了。人生有缘弥可贵,岁月无期当自珍。不要在今天或明天哀伤昨天,昨天一去不复返,明天尚在且珍惜。今天,我们便可煮一壶茶,翻一卷书,品出一味人间清欢,活出一丝淡泊与旷达。

随着对苏轼的深入了解和相关资料的解读,在我脑海中,一个原本模糊的形象逐渐清晰、立体和高大起来。我更加重视研究、了解苏轼的人生际遇和境界,这或许就是一个文化人真实的性格和品质。

苏轼一生三次被贬。第一次被贬黄州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对变法中的“青苗法”“盐法”和由此制定的不切实际的各种法律条文,通过诗词的方式进行了辛辣的讽喻。后被沈括等人上呈神宗皇帝,致使苏轼在御史台(此处因常有乌鸦聚集,也称乌台)受审,史称“乌台诗案”,我们先不说乌台诗案的对错,我所关注的是苏东坡的人生态度。

这一年苏东坡45 岁,正月初一汴京城里鞭炮连天的时候,苏东坡在两个差役的押解下前往黄州。这对他来说是生命中的一个巨大打击。因为他22 岁就进士及第,之后无论是为官还是在文学艺术上都有很大的名望,春风得意,没想到人到中年突然变成罪犯。这使苏东坡感到委屈、焦虑,初到黄州,正月刚过,又寄居僧舍。这时作为当政者的苏轼并不忙于政务,他更加关心三面被长江环绕的黄州是否有鲜美的鱼池。于是,他挥笔写下一首《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倒做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何等的旷达,何等的无为,苏东坡超然物外的心胸几人可比?苏轼在黄州处境艰难,生活凄凉,心情孤郁,受到政治斗争的迫害和牢狱的折磨。于是,在寒食节前后,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挥毫写下了《寒食雨二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哪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唉,一唱三叹万般无奈,生活如此艰难,到了破灶烧湿苇的程度,又遇阴雨连绵、阴风怒号的天气,想到自己命运多舛,真的是对从政毫无兴趣,对官场心生厌恶。官场失意,却造就了一代书法大师。苏轼写下的这首牢骚诗词,不经意间变成了“天下第三行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熠熠生辉,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被谪居黄州五年之久的苏轼接到量移惠州的命令。所谓量移,指的是被贬谪的臣子被赦免后,酌情移居京城更近处安置。五年前给他的加罪并未撤销,官职也不过是个团练副使,政治处境和生活状态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尽管苏轼两次南移北迁,尝尽人生苦味,但是除了政治牢骚,却不能少了思乡之情。他努力找到心理平衡,转而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在风云变幻中表现出来。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啄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往来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苏轼也有不少婉约诗词,情深意切,不假雕饰,无穷清新。这首词便是以亲朋故友之情驱散迁客的苦情,以旷达的情怀来取代人生的失意。

《满庭芳》的下阕,深情地向父老乡亲表达了不能不去惠州的状况,表达了对命运坎坷、无法自顾的无奈。然而,苏轼就是苏轼。只一句“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便将万般哀愁化解,抒情气氛从此变得开朗明澈,并告诉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时常晒晒渔蓑,有朝一日我还会回来。在黄州五年光景,寒食开海棠之艳,秋江荡赤壁之舟。此时此刻去惠州任事,岂无伤心之痛和春恋之情?然而,正因为苏轼的旷达和自适,他把所有的情绪和郁结寄情于自然和更为广大的时间和空间里了。

从黄州到惠州,苏轼两次被贬。被贬惠州后,苏轼又是如何表现的呢?他到惠州时已经57 岁了。在惠州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里,他给惠州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他在惠州推广应用中原的插秧技术,还嘱咐县令给附近村民建造水碾水磨加工米面,设法施医散药、修桥筑堤等。除了冗杂的公务,作为诗人的苏轼在惠州依然文采斐然,激情勃发,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如“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罗浮山下四时村,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流连。独携天上小圆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苏轼的这些诗词皆写于第二次被贬之地惠州,尽管日子十分艰难,但怎奈诗人的豪情和“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遗世独立之性格及精神世界,让世人赞叹。

绍圣四年(1097年),62 岁的苏轼在谪所惠州接到了一封“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的告令,这意味着苏轼从惠州又再次贬谪到琼州。琼州这样一座处于茫茫海外的孤岛,在当时属于未开化的荒远之地,主要居民是黎族人,生活较为艰难落后,这对于当时已62 岁的苏东坡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凭借“当下即是”的思想境界,尽管身处逆境,仍能超然人生。在“饮食百物艰难、药物酱酢等皆无”的艰难中,苏东坡首先想到的是发展教育。从此,载酒堂响起了学子们的琅琅书声,几年后便出现了学子中举,苏轼可谓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和播种人。而苏轼更是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写下了《别海南黎民表》: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其实在苏轼心目中,生、死、梦三者,不仅无优劣,甚至无界限。无疑,“人生如梦”是苏轼对人生最深刻的体会,个中原因当然和他那随遇而安而非得过且过的旷达心性有关。

至今,苏轼离开我们已经900 多年了,时间并没有磨灭他的文化地位和贡献。在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之后的时空里,我们静静地捧读苏轼的词作,他的情怀,他的风骨,都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人性格和品格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人生际遇和旷达的情怀永远是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或早或晚都会碰到一些挫折与坎坷,很难有人一辈子都一帆风顺。对于一般人来说,我们无法乞求命运将人生安排得顺利一点,我们只能决定当自己暂时处于逆境时,该采取何种人生态度。苏东坡的成就之高,是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但是他的人生态度、他的价值观、他的取舍,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的。他作为风雨人生的主角,作为三次被贬谪到越来越遥远地方的人物,为我们展现了在逆境中应有的姿态。

仓央嘉措说:“这世间除了生死,每一样都是小事。”人间喧闹,要懂得让自己安静下来。世界喧闹,守心自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欢喜于天地之间,从容行走于红尘俗世,寂寂时光,不念不惧,活出云淡风轻的样子。旷达,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境界。旷达的人能够理性地面对现实,云淡风轻地看人世浮沉。如果能够以一颗闲心观世间风景,以一份闲趣享浮世清欢,我觉得这已经深谙了幸福的含义。守着自己的生活,心怀一颗素心,初心不变,安于简单善良,保持有趣的灵魂,走过春夏秋冬,素心安然,静待花开,这也是一种美好。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素心如莲,淡淡而行,当岁月静好,时光不老,悠扬的心情在夏日飞扬,鸟语、蝉鸣婉转于耳畔,是谁,在翠绿盈满的雨季弹一曲高山流水,低吟浅唱?诉说着心事,也吟咏着美好。愿你我能从容放下世间俗物,能从容应对惊涛骇浪,能从容面对过往云烟不负韶华,以领略苏轼的一番旷达。

猜你喜欢
旷达黄州惠州
多情最是黄州月
奔跑惠州
惠州一绝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旷达者
旷达者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