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汪琪
若墅堂,在拙政园所建之前便已有雏形,它是晚唐陆鲁望的旧宅。
陆鲁望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农学家陆龟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在咸通十三年(872年),张博到湖州担任刺史,陆龟蒙当时是张博的幕僚跟随前往,后又跟着张博来到苏州。几年之后,他厌倦了晚唐官场的糟糕风气,不再醉心于功名利禄,回到故乡松江甫里(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转而追求一种道家的隐逸与超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农夫”和“渔夫”之间,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若墅堂在拙政园之中,为唐陆鲁望故宅。虽在城中,而有山林深寂之趣,昔皮袭美尝称:鲁望所居,不出郛郭,旷若郊墅,故以为命。”②范烟桥:《拙政园志》整卷《集诗附词〈拙政园图咏〉》,苏州图书馆古籍库,第67 页。从《拙政园图咏》的记录中可见,当时的若墅堂,虽然在苏州城中,却仿佛是山里郊野中的乡间别墅,入眼之处尽是空旷悠远的景色,这也是若墅堂得名的缘由。从文徵明所作的若墅堂的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若墅堂不过是一个茅草屋,周围并没有其他的房屋建筑,只有几棵竹木,看起来显得寒酸孤独,却也别有一番韵味,也合于陆龟蒙“更拟结茅临水次”③陆龟蒙:《小雪后书事》,颈联第一句。的心愿。诗人所求的,不过是水边的一个简陋屋舍罢了,而若墅堂,诗人在这里编写《笠泽丛书》,他写刈麦、写钓鱼、写观雪、写农家生活,时而饮酒,时而煮茶,悠然自得地度过了他的晚年时光。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现在普遍认为拙政园是由明代王献臣在元大宏寺的旧址上建立的,当时王献臣40 岁(1509年),但已经结束了他为期十六年的政治生涯。他的政治生活并不顺利,曾两度被贬,不受重用,他在抑郁苦闷之中选择致仕返乡,回到姑苏,开始着手兴建拙政园,追求一种隐者的生活。《大清一统志》(嘉庆朝本)中记载:“苏州府拙政园,在娄门外,茂树曲池,胜甲吴下。”④范烟桥:《拙政园志》整卷《志乘》,苏州图书馆古籍库,第27 页。《乾隆江南通志》中记载 :“拙政园在长洲县娄门内,大宏寺西,明侍御王献臣所筑。广袤二百余亩,见文徵明记。”⑤范烟桥:《拙政园志》整卷《志乘》,苏州图书馆古籍库,第27 页。由此可见,拙政园的地理位置是在苏州娄门附近,当时的江南是繁华富饶之地,更是远离政治中心,在此地建造拙政园,颇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意味。
文徵明与王献臣是惺惺相惜的好友,在拙政园建成之后,作《王氏拙政园记》,其中提道:“为重屋其阳,曰梦隐楼;为堂其阴,曰若墅堂。堂之前为繁香坞,其后为倚玉轩。”⑥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可以看出若墅堂在当时的拙政园中居于中心地位,是中庭重要之处。主人往来宴客,逢年过节的新朋团聚,大抵都在此处。此时的若墅堂有着浓厚的明代建筑的风格,名为四面厅,在拙政园正中烘托出一种古朴清幽的氛围。若墅堂前有潺潺的流水,堂后有树荫遮蔽,难怪文徵明会称赞:“会心何必在郊垧,近浦分明见远情。流水断桥春草色,槿篱茅屋午鸡声。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不负昔闲高隐地,手携书卷课童耕。”⑦范烟桥:《拙政园志》整卷《集诗》,苏州图书馆古籍库,第67 页。在纷扰的城市中,拥有农家趣味,悠然自得。
纵观陆龟蒙与王献臣的生平经历,会发现他们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虽然处在不同的朝代,但是他们都是政治失意,在苦闷之中选择归隐,都回到了苏州,追求一种闲云野鹤的生活。王献臣对于若墅堂的改建,更多的是对若墅堂的扩建以及加固,并非对若墅堂改头换面、全然重塑,在意境上依旧沿袭了陆龟蒙时期的风韵,依旧清新淡雅,临水傍树,给人古朴之感,而这也是拙政园的总体风貌。《拙政园志》中收录了一首描述若墅堂的诗《若墅堂》:“野色堂开看若墅,明窗紫翠落纷纷,春阴不散疑山暗,沐雨初收见水分,日日亭前留白鸟,时时树里出红云,却怜东主能觞课,此夕幽光应付君。”①范烟桥:《拙政园志》整卷《集诗》,苏州图书馆古籍库,第81 页。若墅堂之美,大抵如此。
王献臣去世后,其子因赌博将拙政园输给了徐氏,徐氏后来也没落了。在明清交际之时,拙政园又被钱谦益买下来讨好河东君(即柳如是)。在此期间,拙政园都没有大的变化。
总体而言,拙政园发展到这个时期依旧保有“城中山林”的特征,雅致清秀,是才子佳人的喜爱所在。
到了清朝初年,拙政园辗转到宏文殿大学士海宁陈手中,海宁陈对拙政园大肆修缮。“复加修缮,珠帘甲帐,烜赫一时”②范烟桥:《拙政园志》整卷《记述〈阮葵生茶余客话〉》,苏州图书馆古籍库,第32 页。“艳如天孙织云锦,赪如姹女烧丹砂”③吴伟业:《咏拙政园山茶》。。富丽堂皇可见一斑。后来海宁陈获罪,拙政园便被官府没收。
历史向前,步入盛世。而拙政园也迎来了它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主人——王永宁。
王永宁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十年(1672年)。他年轻的时候生活潦倒,后来发现自己和吴三桂的女儿有婚约,便费尽千辛万苦去见吴三桂,在吴三桂门前苦等三天之后终于得见,吴三桂履行诺言,将女儿嫁给他,并且将拙政园赠予他,令他居住。王永宁穷奢极欲,对拙政园大肆改造,在海宁陈的基础上继续扩建,且使拙政园更加繁华贵气。“益复崇高雕楼,备极华侈。”④范烟桥:《拙政园志》整卷《记述〈阮葵生茶余客话〉》,苏州图书馆古籍库,第33 页。
“园内建斑竹厅、娘娘厅,为三桂女婿居处。又有楠木厅,列柱百余,石础径三、四尺,高齐人腰,柱础所刻皆升龙,又有白玉龙凤鼓墩,穷极侈丽。”⑤范烟桥:《拙政园志》整卷《沿革》,苏州图书馆古籍库,第23 页。前文中提到的王永宁所造的“楠木厅”就是曾经的若墅堂。过去的若墅堂溪水潺潺,流响叮咚,翠竹青青,风来摇动,一派清新隽永的自然风光;而如今的楠木厅金碧辉煌,连柱子上都刻有龙凤,美则美矣,却丧失了自己的特色,泯然于所有的私家豪宅之中。
曾经的拙政园追求一种天然的野趣,而现在的拙政园则追求一种人工的繁华。究其原因,大概与时代、个人都有很大的关系。王永宁所处的时代是康乾盛世的开始,社会相对安定,百姓生活幸福和乐,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与王献臣的时代大不相同;此外,王永宁本人胸无点墨,如果没有父亲当年为他和吴三桂之女定下的婚约,他大概就是路上饿殍之一,就连他去云南找吴三桂,都是靠讨饭来支撑自己的旅途,他前20年都在过穷苦的生活,而成为吴三桂的女婿对于他来说无疑是天降横财,拥有了金钱和地位的王永宁自然是大肆挥霍;而初期的拙政园是王献臣所造,若墅堂更是大诗人陆龟蒙的旧居,无论是王献臣还是陆龟蒙,都是爱好风雅的文人隐士,更何况拙政园在设计时期还有大才子文徵明的帮助。当王永宁“春风得意”,仗着吴三桂女婿的身份挥金如土的时候,也就可以预料到曾经别致的拙政园就再也不复存在了。
不久之后,王永宁受吴三桂牵连,拙政园亦被官府收回。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拙政园屡易其主,一段时间还沦为民居。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拙政园成为苏松常道的官署,繁华不再。
乾隆时期,拙政园进行了一次修整。“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堂名因荷而得。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景物尽收眼底。室内陈设典雅精致。”从这个时候起,从前的若墅堂便改头换面,成为远香堂。远香,应是取自于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香远益清。”这个时期的远香堂和王永宁的时期的楠木厅又完全不同,反而更像最初的若墅堂,具有自然之趣,得天时地利之妙,清幽深远,具有淡雅之美,却又比最初的若墅堂精致些许,不似最初那般古朴,而多了几分灵动。至此,远香堂就基本定型了,直到清末也没有经历大的变化,只是局部的修整。乾隆时期结束,清朝到了由盛转衰的节点,战乱频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降低,更是缺乏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人醉心于温饱问题,拙政园也不再是曾经文人墨客相聚一堂的场所。
乾隆时期的拙政园,是历史里最后作为一个“景观”“私家园林”的时期,再往后,拙政园的政治职能和作用就远超于其文化和观赏职能。在太平天国运动之时,李秀成将其作为自己的王府;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带兵入苏州,把拙政园作为自己暂时修整的府邸 ;同治十年(1871年),南皮张之万把拙政园作为自己的行馆,后改为八旗奉直会馆……由是观之,在清朝由盛转衰的这段动荡时期,拙政园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政治或是军事场所而提供给统治者。当生存成为一种困难,物质生活难以满足,任凭再风雅之士也无心欣赏拙政园的美了。曾经人人称羡的私家园林、文人雅士争相作文的山林城中山林,如今只是官员的府邸,不胜唏嘘。此外,当拙政园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和观赏的职能,对于拙政园的保护力度必然会下降,里面的建筑景物或多或少受到了损毁,也实属无奈。
清朝末年,远香堂所在的中园成为八旗奉直会馆,后在远香堂处搭建了戏台,以供赏玩。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八旗奉直会馆易名为奉直会馆。因会馆经济不佳,拙政园一度对外开放为游乐、吃茶、说书、唱戏的场所。之后,其曾先后被辟作时疫医院、戒烟所、区公所①王守富、何利华:《苏州拙政园历史沿革与分期考据》,《广东园林》2021年第43 卷第1 期,第42-45 页。。此时的拙政园,成为政府的盈利工具,三教九流之人都可以随意进入,几乎无人珍视里面的建筑,只当作一个游乐解闷的场所。纵使有动人之景,也少有赏景之人了。
1930年7月15日,园内回廊因年久失修,突然坍倒,压伤游客两人。此后,坍倒的回廊一直用木头支撑。见山楼后的木桥,也断裂不能通行。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一代名园已衰落至“狐鼠穿屋,藓苔蔽路”②童寯:《江南园林志》,中国工业出版社,1963。的境地。
“民国二十六年,日寇侵华,九月,苏州沦陷,伪江苏省政府占拙政园,以设秘书处、财政所、教育所、民政局等等。”③范烟桥:《拙政园志》整卷《沿革》,苏州图书馆古籍库,第25 页。战争就是压垮拙政园的最后一根稻草,日军占领苏州之后,将拙政园作为政府办公的地方,期间还在园西建了日本式木屋一所,专门接待日本将领和特务头目等。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拙政园才被收回。在这个阶段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拙政园依旧被征用为各种政府办公的场所,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重视。
这个时期前后四十多年,几乎将拙政园摧毁殆尽。“此时的拙政园如人生之暮年,夕阳之余晖。”④王守富、何利华:《苏州拙政园历史沿革与分期考据》,《广东园林》2021年第43 卷第1 期,第42-45 页。曾经的一代名园到此,彻底沦为政治的工具,园内的景观或多或少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拙政园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昔日荣华已逝,如今只剩下满地的断壁残垣,入眼尽是满目荒凉。
1951年,根据中央对园林文物保护的指示,由汪星伯先生主持对拙政园的修复工作,这项工作持续了很多年,于1960年完工。除了修复拙政园中部之外,还在东部和西部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扩建,丰富了拙政园的内部构造。1961年,国务院公布拙政园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经过前人的不断努力,才有了如今的曲径通幽的拙政园。我们如今看到的拙政园很大一部分景观是后期人工建造的,而不是拙政园最初的模样,只有在保存相对较好的中园能够依稀窥见之前的影子。
如今的远香堂“是一座典型的四面厅,四面绕廊,北有宽敞平台。堂屋面积约40 平方米,面阔三间,单檐歇山,屋上为黄瓜夔屋脊,小瓦覆盖,配以花边滴水,显得古色古香,体现了园林建筑之精髓”⑤孙鹄:《鸳鸯厅与远香堂》,《建筑工人》2004年第4 期,第42-43 页。。远香堂沿袭过去四面厅的模式,且周围的流水修竹得到了保存,还能窥见些许王献臣时期的模样。在古韵之中兼有现代的美感,在历史沉积中拥有独特的气质。堂两边还有女书法家萧娴所书长联,远香堂的匾额本来是由清人沈德潜撰写,后来被毁坏,如今由书法家张辛稼补写。“主体建筑远香堂环抱于山池之间,周围环境开阔,建筑采取四面厅做法,四周长窗透空,环观四面景物,犹如观赏长幅画卷。”⑥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第55 页。走出破败的远香堂,焕发了新的生机,用现代的技术巧妙地营造古意,将二者巧妙地融合,也就有了如今拙政园的风貌。
现在,慕名而来欣赏拙政园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单纯地为了欣赏拙政园的景色,或是为了研究拙政园的建筑与构造。曾经的断壁残垣又有了新的风致,也有了真正赏景的人。经过了几十年的沉寂,拙政园终于又有了勃勃生机。
拙政园经历了五个世纪的风霜雨雪,从山林雅致变为华丽府邸,又经历了毁坏和重生;若墅堂从陆龟蒙的茅草屋,变成王献臣的拙政园中庭大厅,又成为王永宁的华丽的楠木厅,到现在的远香堂,它见证了无数人的宦海浮沉,也见证了无数腹有诗书的文人墨客,更见证了从明朝至今的社会变迁,是重要的历史文物。此外,关于拙政园,有许多词人、诗人都留下了作品,比较完整的收录可见于范烟桥先生辑的《拙政园志》,这也是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
如今我们处于和平时代,对于这些古典园林更应当珍惜和保护,在繁华热闹的苏州城内,留存一处旷远宁静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