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统四融双提升”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9-02 02:47刘晓茜刘亚国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校企

刘晓茜,刘亚国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由于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同时更多依赖于对本科类高等学府的相关专业的借鉴,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无特色,也没有竞争力。[1]为有效地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职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高职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急需探索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此背景下,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提出了依据设计艺术行业的职业特点,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形成“一统四融双提升”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一统四融双提升”概述

所谓“一统”即构建了具有广东特色的“校企统一体”育人平台,“四融合”即企业人员、企业项目、企业文化、企业标准融合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双提升”即以“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技能提升”为双驱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升为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也极大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校企工作室为载体,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赢的协同育人机制,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脱节

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培养专业人才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创意要求团队从市场定位、逻辑建构、创意奇想、策略制定等方面提出有见地的思考,在讨论确定创意的基础上再进入分工执行阶段。但现阶段我国多数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依旧局限于设计工具技能训练,专业课程教授内容仅仅是创意环节中的某必备技能而已。[2]

(二)培养过程创意引导不够

广告大师James Webb Young认为,创意萌发于兴趣和广博的人文素养。但当前艺术设计类院校专业课程偏重于技能训练如设计工具运用等,极少关注到创意能力的训练。重专业技能、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意素养提升的效果有限。高职院校专注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接触掌握人文知识的渠道十分狭窄。但创意产业通常对从业者人文素养有较高要求,特别是强调审美情趣、文化涉猎广度深度等。[3]

(三)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

师资质量是决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核心力量。长期以来,因学校扩招、教学经费紧张等缘故,高职院校师资力量配备明显不足,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障。教师学习的机会大大减少,个人专业素养无从提高。且不少高职院校因条件所限,聘任的教师以高校应届硕博毕业生为主,从高校到高校,极少有资深从业者来校授课。[4]

三、基于“一统四融双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基于高校扩招背景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为更高质量地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我校艺术设计专业着眼于广东设计市场发展现实,实地调研多家设计类企业,就行业发展趋势、专业人才需求动向等具体访谈了解,重点关注岗位胜任力标准的变动情况,并赴国内优秀艺术设计院校交流座谈。[5]统筹考虑到广东设计艺术行业就业需求以及我校专业建设现状,探索形成了“一统四融双提升”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

图1 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一统四融双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图

(一)构建校企统一体

依托校企工作室(见图2)打造高职、行业、企业合作共赢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教育面向市场,深度挖掘市场蕴含的教育资源。[6]把握改革机遇,持续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广度,由管委会承担起多方主体与学生间的关系协调责任,建立运行好长效机制。首先,深化拓展办学资源,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依托项目管理系统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培养内容区分为团队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打造、技能竞赛参与等多个维度。其次,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导向,课程体系建设对应就业区域、就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将培养目标细化分解为具体课程。再次,依托企业市场项目载体,促进校内外实训贯通联动,打造“教方法—做方案—出产品”的完整训练课程,使学生创造力、实操能力获得长足进步。与河源市广告公司用户体验部共建的“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即其中的成功案例之一。[7]相较于灌输式教育,校企工作室制在育人育才机制上取得重大创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获得校、企指导老师的双向培养,人才培养成效更加显著。[8]

图2 校企工作室结构图

(二)“四融合”优化育人资源配置

1.融入企业骨干。打造专兼结合的校企协同团队,以兼职教师劳务合同的形式吸引长期深耕于一线设计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实战经验丰富、功底扎实的设计师来学校授课,组建专业指导团队。首先引入企业骨干有助于其发挥市场经验优势,在教学方法研究方面提供更多操作性的建议,协助学校导师开发人才培养项目管理系统,精准定位育才目标,清楚厘定用人单位、岗位迫切需求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标准,进而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兼职教师同样也要履行导师职责,承担起指导学生团队实训、项目开发以及校企工作室业务指导等各项工作。依托校企工作室的平台载体,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彼此互补互助,构建形成理论研究与实务经验兼备的“双导师”教学团队。[9]

2.融入企业项目。引入企业项目的主旨在于让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的机会,锻炼实践创新能力。立足行业发展前景、企业需求,与河源市广告公司用户体验设计部等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引进市场项目,承接项目开发设计等任务。由工作室内部设立的企业设计部主持推动,持续增加学生实操实训的空间。企业项目开发设计的推进由“双导师”主持,指导校企工作室的学生参与完成。工作室同时积极承接学校网站平面设计、海报设计等经营性项目,吸纳优秀学生团队参与设计的作品投入市场后广受客户好评,一些优秀学生校内直招为企业员工,达成校企双赢的目标。

3.融入企业文化。营造真实职场氛围是学生锻炼成长的重要方法,其关键是要引入企业资源。完善校企工作室软硬件资源,硬件配置上向企业看齐,且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工作室的风格设计参照合作企业,使学生清楚感受到区别于课堂的学习氛围,参与实训的能动性也显著增强。其他如项目运作流程、团队结构、奖罚计算等,完全参照市场企业的方式执行,学生在工作室的身份即实习员工。项目团队组建、工作计划拟定、资源调度与阶段性考核等,均由“双导师”全权负责,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面对面接触客户,在实战中磨砺成长、反思提高,对行业发展动态形成清楚认识,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使设计作品充分接受市场筛选,从中汲取经验、获得成长。[10]

4.融入企业准则。生产性实训质量的把握,关键是要引入企业准则。评价作品成果的质量,市场企业的话语权要明显超过高职院校。联系院系专业教学实际,校企工作室的运作充分引入企业标准规则,主要包含项目流程准则,设计作品的执行和评价准则。既往学生的创作常常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引入企业准则后,涌现出大量可圈可点、有实施依据的成果,校内生产性实训取得明显成效,校企工作室的平台价值获得师生的广泛认可。

(三)建立精细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课程体系

1.培养专业技能与人格并重的创意人才。“教育等同执业”是我校办学的核心理念,这也是对接产业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

一是学习环境即工作环境。教学空间的设计风格要最大限度地贴合广告公司工作环境特征,使学生较好地感受到未来的从业氛围。二是学习内容等同于工作内容。课程体系重构的依据包含产业流程、新媒介技术在广告行业的应用特征等。三是学习方式即工作模式。借鉴广告设计团队构架特征,组建分工明确的学习小组,成员以三四人为宜。按照广告公司业务团队的要求对学习小组进行分工,工作流程与强度等同于实际工作。

人格教育也是我校践行“教育等同执业”办学理念的重要表现。将职业精神作为人格教育的核心予以宣教落实。生活品行,务求谦恭有礼;生活习惯,注重整洁干净;学习习惯,强调爱护公私财物,自觉维护实训设备,对抄袭作弊等违规行为零容忍。学校认为,成为合格的公民,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先决条件。

2.优化课程体系构建。艺术设计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改革方向。

强化跨学科教学:艺术设计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美术或设计问题,而是与科技、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相交融。因此,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到艺术设计的课程中,培养学生更全面、综合的思维能力。

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是艺术设计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将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环节加强,将实践与实际项目结合、引入工作室式教学等,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应用技能。

强化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设计思维是艺术设计的核心,可以加强课程体系中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如鼓励学生多元化的创意思考、多角度的设计方法等。

引入数字化技术:艺术设计行业正不断受到数字化技术的影响,可以加强数字化技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以培养学生对数字化技术的熟悉和应用能力。

注重文化传承:艺术设计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可以在课程体系中注重文化传承,如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非遗文化、地域文化等,以培养学生更深刻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创新能力。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石。课程体系的优化不仅要考虑适应时代,同时课程体系搭建要对标对表职业技能竞赛的核心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对既往课程设置作重新梳理与优化,据此划定为以下三个基础环节。

第一,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学习艺术设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素描、色彩、构图、造型等。其设置板块包含专业基础理论、艺术通识课程、思政教育导入课程,教学目标在于为学生专业能力成长夯实基础,锻造全面、综合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塑造正确价值取向和职业道德素养。

第二,岗位实践课程,其设置内容涵盖两部分内容,即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岗位实践。前者要与专业理论课程实现贯通联系,使理论学习与实操训练趋向于一体化,打通校内人才培养的“堵点”;后者要求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的协作指导,使培养内容与培养方向保持一致,由此锻炼提升学生的岗适性、创新创造力,在岗位工作中磨砺理论与实践转化的能力,促进专业应用能力的提升。[11]

第三,职业技能大赛课程,竞赛层级由低至高区分为校内、行业性和国家级专业比赛三大类。前两项赛事课程分别由专任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带队指导,国家级专业比赛活动则由两者共同参与辅导。

总的来说,艺术设计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应该综合考虑理论、实践和交叉学科的要求,让学生获得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艺术设计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培养具有多元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

3.特色教学模式打造。首先,引进企业真实项目教学。将“教育即执业”的理念引入课堂和实训项目,使学生直观清楚地体验企业工作环境压力。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学生逐步养成广告从业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思维习惯。编制的校本教材要引用产业前沿真实项目,经典、最新的案例讲授要在各专业课程中一体推进,以集体协同式教学全面、全方位地讲授案例知识点。

其次,更加关注通识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学院注重学生人文底蕴的学习与积累,鼓励学生研读人文、艺术门类专业书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中积淀起丰富广博的创意素材。以选修课程《文学与写作》课为例,其作业考查形式即要求学生创编导演一出戏剧小品,学校提供专业的舞台场地,借此可以锻炼磨砺学生的沟通能力、创造力,团队精神也可以从中获得提高。

(四)建设领军的教师人才队伍

深化校企工作室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专兼职教师担任导师,利用工作室完成校内项目化教学的实训项目,在紧密型合作企业配合下共同完成三个学期的实践教学,完成课程的内容、教学方式等改革研究,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

(五)职业技能竞赛和“1+X”证书互融互通

着眼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特征,突出实训导向,“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与“1+X”证书相融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艺术类“1+X”证书培训及各种技能竞赛,由此建构形成层次分明、递进提高、广泛动员的“赛”“证”平台,“赛、学、教、证”四者完成深度融合,也为学生提供了愈发丰富的技能实践机会。[11]

首先着眼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安排与赛、证要求一一对应,着重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赛”“证”模块化课程体系,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广泛深入融合。其次,依托“赛”“证”项目驱动,丰富教学形式,重点关注学生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提高。再次,将“赛”“证”经验分享会打造为我校长期举办的品牌活动,延请学者专家、行业精英开设设计专题讲座,总结“赛”“证”经验启示,使学生的实战能力在点滴积累中获得成长进步。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校企
《星.云.海》
《花月夜》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