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配之味

2023-09-02 14:39
雨花 2023年4期
关键词:潮汕人橄榄花生

盛 慧

潮汕人酷爱工夫茶,就说我的岳父大人吧,他老人家每天早上都会和老友们去爬山,爬山不是目的,只是想换个地方喝茶。山顶有一座废弃的古寺,寺后,密林幽深,林中藏着一方布满青苔的古井,不知为何人所开,更不知开凿于何年,井水甘甜,非他处可比。为方便喝茶,他们干脆在旁边砌了一间小屋,将炉具茶器、高桌矮凳一并藏于其中。

天色未明,草木只露出模糊的轮廓,大家便迫不及待洗涮茶具,汲水泡茶。山林空寂,鸟鸣声稀,茶汤初沸,喝上几口,神清气爽,通体舒泰,恍如神仙。茶过数巡,天已泛白,便不再逗留,带着被透明的寂静涤荡过的心返回尘世,开店的开店,做工的做工,带娃的带娃,各自忙碌去了。

喝茶,是潮汕人的生活美学,他们敬茶如同敬神明,水、火、器、烹、饮,每个环节均十分考究。比如,冲水要高冲,以免破坏“茶胆”,斟茶则要低斟,以免茶香消散。又比如,煮水要用风炉仔,燃料以炭为上,这其中,最受推崇的是橄榄炭和乌榄炭,橄榄炭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带果肉的橄榄直接烧制,一种是用橄榄核烧制,它们可以为茶水增添淡远的清香。

关于潮汕人饮茶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 年)潮州金山顶摩崖石刻残句“茶灶龛平”。清代的《潮嘉风月记》中则有一段详尽的描述—“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非拇战轰饮者得领其风味。”

“宁可三餐无肉,不能一餐无茶。”当地人将茶叶亲切地称为“茶米”,意思是茶就像米一样举足轻重,即使再穷的人家,茶盘和茶叶也是必备之物,凡有客人到来,必换新茶相迎。有很多人,起床第一件事是喝茶,睡觉前最后一件事也是喝茶。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到别人家去吵架,也要先喝杯茶润一润喉咙。

在潮汕人的宴席上,茶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上菜前要上功夫茶,以示酒家对客人的尊敬,中间上两三次,尤其是上了肥腻的菜式之后,要清一清味蕾,像乐章中间短暂的休止一样,宴席结束以后,还要再上一道,表示对客人的感谢。

茶虽好喝,但很吸油,喝多了,肚子会闹意见,所以,要吃点东西哄一哄肚子,这类惬意的佐茶小食,统称“茶配”。

潮汕地区的茶配主要分饼食和凉果两大类,腐乳饼、糖瓜丁、束砂、兰花根、糖葱薄饼、绿豆饼、鸭脖子糖、软饼、五仁豆腐、书册糕、米方、米润、豆贡、豆方、酥糖、糖狮、柑橘饼、朥饼、老香黄、化皮榄、五味姜、加应子、黄皮豉等,皆是这个庞大家族的成员。

美食界将潮汕地区称为“美食的孤岛”,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就曾表示:“没有到过潮汕的美食家,不是真正的美食家。”这并非言过其实,在这里,的确有些食物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腐乳饼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腐乳饼的诞生,据说是因为一百多年前的一次“劳资纠纷”。相传,清代末年潮州有一姓丁的小食店老板,为人很不厚道,经常不给工人发工资,年关将近,一个老师傅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拿到工钱了,一气之下,把所有制饼的原料一股脑儿全倒进大缸,使劲搅拌了几下,愤然离开了。几天之后,老板娘走进作坊,刚一打开门,就闻到一股从未闻过的特殊香味儿,她嗅了嗅鼻子,仔细分辨,发现香味是从大缸里散发出来。她灵机一动,索性用缸里的原料作馅,制饼出售,大家都觉得好吃。因为做成的饼南乳味特别浓郁,故人们便称之为“腐乳饼”。

腐乳饼以精面拌糯米粉、鸡蛋液、白酒制皮,用料奇特、多样,揉入十几种配料:花生、芝麻、榄仁、白膘肉、麦芽糖、白糖、南乳、酒、蒜片等,其中,腐乳为母味,用来调和众味。可谓是五味杂陈,但闻起来香气沁鼻,吃起来柔润清香,与广州的鸡仔饼有异曲同工之妙,被称为潮汕传统饼食中的佼佼者。

束砂也是潮汕地区特有的小食,这道小食始创于清同治年间,束砂的名字起得很生动,束是捆住的意思,砂指的是砂塘,其制作手法与反沙芋头有些相似,就是让花生裹上一件件可爱的糖衣,吃起来既有花生米的干香,又有白糖的清甜,是一道经典的茶配。束砂分为红白两种,喜宴上一定要用红色的,以汕头仙城出产的最为正宗,糖衣厚薄均匀,洁白如银,干而且脆,落地即碎。当地有“束砂一碟茶一泡,糖食风味胜山珍”之说。

兰花根,又叫“铁钉条”,相较而言,兰花根这个名字更有艺术感,更能引发人的食欲,以谷饶大坑出产的最为正宗。其色黄饱满、香脆化渣,与我老家的枇杷梗颇为相似。尤记得,我外婆最爱吃枇杷梗,每年过年一定会买上一大堆,只要一吃兰花根,我就会想起外婆,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度过的美好时光。

糖葱薄饼,始创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的潮州知府郭子章称:“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也记载:“葱糖称潮阳,极白无渣,入口酥融如沃雪。”糖葱是将白砂糖与麦芽糖放在锅中一起熬煮成饴,趁热像拉面一样反复拉扯,直至呈现出葱形,好像迷你版的蛋卷,中间充满蜂巢状的细孔,合格的糖葱必须有十六个大孔,每个大孔周围又有十六个小孔,通透玲珑,美丽至极。在热锅之中,摊出极薄极薄的面皮,裹入糖葱,撒上碎花生米、黑白芝麻和椰蓉,也可加上几条翠绿的香菜,然后像给婴儿包被子一样包好,酥脆香甜,入口即化,口感十分新奇有趣。

潮汕地区,万物可甜。如果没有亲口试过,我绝对不会相信,豆腐居然也可以被做成甜品,五仁豆腐就是如此妙品。做法其实并不复杂,将水豆腐切成四块,沥水,沾上干淀粉。在平底锅煎得八面焦黄,装盘后撒上糖粉和花生芝麻粉。一块块豆腐玲珑可爱,里嫩外酥,甜香可口,回味中还有迷人的豆香,让人百吃不厌。

鸭脖子糖,因形似母鸭的脖子而得名。它是一种软糖,用糯米、饴糖、植物油熬制成坯,再包裹上碾碎的花生酥,最后滚上炒熟的白芝麻,切成条状或是块状,口感娇软却不粘牙,中间绵软香甜,以普宁出产的最为有名。

软饼,是潮汕人过年过节的小食,以糯米为粉,绿豆、花生和糖为馅,可蒸可煎,清甜可口,与糍粑颇为相似,入口软糯,细嚼筋道。我妻子的阿嫲今年已经九十四岁了,血糖很高,不能吃甜食,可她管不住自己的嘴,趁家里没人,总会悄悄溜进厨房,像孩子一样偷吃软饼。

普宁洪阳的“利合斋”是一家百年老店,这里所制的酥糖松脆香浓,点火能燃,下水即浮,令人叹为观止。不过,酥糖太过甜腻,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口味,现在已经很少制作了。

老店藏在一条曲折幽深的巷子里,我们到访时,店里的小伙计正忙着做米方,案板上,沾满炒米的硕大糖块好像一只温顺的羊羔。他顺手抓了一把白胖蓬松的炒米给小女儿,小丫头如获至宝,握在手里,一颗一颗地吃着,脸上带着满足的微笑。

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一段童年往事来。记得每年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春节的吃食,有人走村串户地帮人炒米,做米花糖。米炒好之后,需要凉却一段时间,整个屋子充满了微焦的香味,我会趁大人不注意,将炒米一把把塞进嘴里。天黑以后,开始制作米花糖,昏暗如萤的灯光下,父亲在锅里熬麦芽糖,趁热将麦芽糖与炒米、花生、芝麻搅拌,放在一个方形容器中,用酒瓶不停滚压,这时的米花糖还是绵软的,等到彻底冷却以后,才会变得香脆。窗外北风呼啸,屋内热火朝天,我一边看,一边舔着锅铲上略带焦味的麦芽糖,心里甭提有多美了。

米润的制作比米方更复杂一些,以汕头达濠出品的最为正宗,先将蒸熟晒干的糯米放进滚烫的猪朥里烰炸,过筛后的干米再与麦芽糖、白糖、葱汁和新鲜猪朥油熬制成的糖膏混合,用圆筒反复滚压,最后撒上一层糯米粉。米润洁白晶莹,入口韧糯,葱香浓郁,吃的时候,还会像沙琪玛一样有黏稠的拉丝,像孩子抱着母亲的腿,哭哭啼啼,舍不得分开。

惠来隆江的绿豆饼,还有一个奇怪的名字—神仙眷侣饼,以绿豆粉、白砂糖、花生油、杏仁、芝麻等为主要材料,饼身金黄,焦脆的外皮撒上些许的黑芝麻,馅心冰甜,颗粒细幼,入口即化,口口生香。

豆贡,乍一听像是豆腐做的,其实和豆腐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它是用花生制作而成的,因潮汕人把花生叫地豆,故取此名。制作时,先将碾碎的花生和熬制好的白糖饴糖糅合,用木槌反复捶打,多层卷成筒形,烤干切块,从侧面看,很像是千层酥。普宁出产的最为酥香松化,切成长形,形似金条,由桃红色的纸包裹,又名软豆贡。

豆方,也是一种花生糖,与豆贡不同的是,它仍然保持着花生的颗粒,花生裹上了糖浆,油光闪亮,精神抖擞。

南糖则像是软版的豆方,将水、砂糖、猪油一起熬制成适当浓度后加入白膘丁和葱,再加入花生搅拌后冷却切条。

书册糕,就是我们常见的云片糕,一片片层次分明,看起来的确像一本没有打开的小书。潮州龙湖镇的“拱合”是制作云片糕的老字号招牌,据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产品口感细腻清甜。云片糕原料繁多,有糯米、白糖、猪油、榄仁、芝麻、香料等十余种。用料十分讲究,糯米要碾去米皮,留下米心,炒成糯米粉后,还要贮藏半年,去其燥性。

我们老家也出产此物,称之为“荤油糕”或者“玉带糕”,每年过年前,父亲必定会买上几十块,外面用桃红色的油纸包着,给小孩压岁钱的时候,就把钱塞进包装纸里,有“步步高”的美好寓意,孩子回到家后,将压岁钱交给父母,糕自己留着吃。我和哥哥每天都会偷来吃,真到过年时,差不多已经吃掉了一半。不过,我们绝对不会吃完,如果吃完了,就没法包压岁钱啦。

海门糕仔是潮阳海门出产的特色糕饼,相传这是新婚的妻子给出海的丈夫准备的爱心小食。制作需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将海沙炒至发烫,倒入糯米,迅速翻炒,炒熟后研磨过筛,制成糯米粞,放置半个月,去除火气。第二阶段,制作返糖浆和芝葱朥,返糖浆是将糖与水高温烧制,待冷却凝固后,将其碾碎,变成糖粉;芝葱朥是先将白肉丁和青葱碎炒制后加入白芝麻。其实最初用的是金山橙的橙浆,有一年,当地的橙子歉收,无奈只能用芝葱朥取代,没想到,味道比橙浆还要更胜一筹。将这些配料与糯米粞搅拌均匀,入模压制成形,即大功告成。海门糕仔味道清甜,软韧适中,吃完之后,葱油的香味隐隐约约,似有若无,那种暗香浮动的感觉,令我深深着迷。

和很多地方一样,潮汕人过年也会准备很多甜食,比如糖冬瓜、糖莲子、糖马蹄和糖藕,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糖冬瓜,吃完一片,张嘴吸气,感觉连风都是甜的。

糖冬瓜有两种,条状的称为瓜丁,片状的称为瓜册。“棉湖瓜丁,酥甜无粕”,在潮汕地区,最有名的是棉湖瓜丁,棉湖曾经是重要的糖产地,清代潮汕地区最有名的大糖商郭来就是棉湖人。

糖瓜丁的主要原料是冬瓜和白糖,莹白之中隐约透着丝丝的嫩绿,似白又绿,似绿又白,有一种冰清玉洁之美。如果没有人告诉我,我打死也不相信,这里说的瓜居然就是最不起眼的冬瓜。冬瓜虽然没有甜味,但皮薄肉厚,肉质稚幼,是可塑之才,经过山泉水清洗后反复蜜浸,吸糖饱满,口感酥甜无渣,嚼之即化。为了获得最佳的口感,将白糖水煮至快沸时,可放入少量蛋清,清除杂质;煮成糖液,冷却之后,冬瓜外面裹着细幼的糖砂,清甜爽口,润喉清肺。

妻子告诉我,小时候生了病,吃完药,老嫲都会奖励她一颗瓜丁,她总是坐在堂屋的小椅子上小口小口地咬,舍不得一下子吃掉。

糖冬瓜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成为许多小吃的秘密配料。老婆饼是以糖冬瓜、小麦粉、糕粉、饴糖、芝麻等食材为主要原料,也称为“冬茸饼”,外皮金黄酥脆,让人一见倾心,它虽是一道潮州小吃,但在潮州并不多见,反倒在香港更为流行。

潮州盛产柑橘,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潮州知府郭子章在《潮中杂记》中这样记载:“潮之果以柑为第一品,味甘而气香,肉肥而少核,皮厚而味美,此足甲天下。”大橘与大吉谐音,寓意甚好,潮汕人过年就是一次换橘大行动,走亲访友一定要带上两个大橘,告辞的时候,主人还会换上两个大橘。上了年纪的老人特别讲究这个礼节,如果你没带大橘,即使带了再多的礼物也是白搭,主人是不会给你好脸色看的。

潮汕人制作的柑饼,其实是一种蜜饯,一般选用蕉柑,因为表皮苦涩,难以入口,所以首先要将柑橘洗净,去除外皮,用水浸泡三天,每天更换清水,然后四边各割开一道口子,压扁,挤出果汁和果核,这时的蕉柑,形似一朵绽放的艳丽花朵,上锅蒸二十分钟,放置六个小时,再用白糖煮熬,直至反沙成形,表面裹上一层诱人的白色糖霜。在糖浆中洗礼过的果肉,甜酸适度,馨香满口,美得让人心醉。

柑饼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来调味,潮菜中的甜品“八宝饭”,就常用柑饼入味。

橄榄也是潮汕人的茶配之一。潮汕人爱吃鲜橄榄,每次从潮汕探亲回来,我们的行李中总会多出许多东西,都是岳母悄悄放进去的,其中总会有几包青橄榄。我以前只吃过甘草橄榄,没吃过新鲜橄榄,新鲜橄榄是什么味道呢?潮汕的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橄榄好食酸又甜,果汁芳醇且清香;要知思郎情深浅,请摘橄榄细品尝。”的确,生橄榄的味道很像是思念的味道,有点涩,又有点清甜,因为前味的涩,后味的甜就显得格外珍贵、迷人。

潮汕地区的橄榄品种很多,以实小而尖者为佳,其中最名贵的是三棱橄榄,因其核有三棱而得名,价格甚高,一斤要卖好几百块钱,有的地方甚至按颗来卖,每颗十块钱。三棱橄榄出产于潮阳金灶,当地最老的一棵树已经有五百多年历史。三棱橄榄的肉质爽脆,清气悠长,没有难以下咽的残渣,剥开一只,满屋飘香,经久不散。

吃三棱橄榄真是一次奇妙的味觉之旅,它的口感和其他橄榄全然不同,从头至尾没有一丝涩味,轻轻咬开,立刻涌出令人惊喜的鲜美汁液,等到鲜味消散,甜味便开始登场,它并不浓烈,隐隐约约透出甘蔗的清香,吃完之后,满嘴清新,如暴雨过后明净的天空,更可贵的是,这样的清爽和甘美可以持续好几个小时,喝茶的时候,会觉得分外甘冽。

浮生偷得半日闲,人间有味是清欢。周末的午后,约上三五知己,一边喝茶闲聊,一边品尝各式香口的茶配,实在是一件赏心乐事。风炉仔上,陶壶“咕嘟咕嘟”地响着,天井静寂,堂屋幽暗,偶尔有一阵风扑入怀中,带来草木的清香……时间柔软蓬松,像刚洗过澡的小狗一样可爱。

猜你喜欢
潮汕人橄榄花生
掏花生
橄榄林中的乡村酒店
嗜甜的潮汕人
冬清肺火用橄榄
潮剧创新要坚守“潮味”
橄榄情
潮汕人的生意经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潮汕人做生意赚钱技巧大揭秘
花生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