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通识课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

2023-09-02 06:16孙雪梅陈毓博
大众文艺 2023年6期
关键词:通识思政政治

孙雪梅 陈毓博

(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

党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指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2021年12月《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又一次明确的指示“文艺承担着立德树人、成风化人的职责”,所以将美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工作尤为重要。素质教育作为美育的渠道,通识选修课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教育促成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在高校的课程设置实践中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美育教育充分融合德育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思想的指引是社会主义国家大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和最大竞争优势。与此同时,高校自身建设速度加快、内涵发展目标的实现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简而言之,高校的发展从理论到实际均离不开正确思想教育的指导。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了一些关键思想,如:“思想政治课在改进中加强”“课程同行和协同效应”在过去高校通识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曾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这种现象逐渐引起党中央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如何掌握好通识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联结,在教学过程里拿捏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边界;如何实现通识选修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一定深度的关联性的同时还能够不忽视其本身知识内涵。以上的相关问题已经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课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教育工作者着力探索教学实践,落实理论观念。文章通过笔者的探索和实践总结,经由相关经验总结和实践探索与检验,总结与梳理出高校音乐通识课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目标

“通识选修课”课程作为通识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一门通识必修课,面向所有专业的四个年级本科学生。每门课程共计1学分,其中至少有1-3分是艺术类课程,每个学分需要18个学时左右。根据对大庆师范学院2019级100名非艺术类本科生的通识选修课学习状况的调查,虽然在学习阶段的学习者已经完成了相应的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的学习.但大部分学习者还不能够完全理解音乐艺术作品中红色音乐文化内涵(占总调查人数的 65.26%),无法真正做到红色经典艺术作品鉴赏或者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59%)、不能正确认识红色文化艺术内涵(50%)。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希望通过艺术类课程提高的能力体现了较强的跨学科专业诉求,即掌握艺术作品的基础技能(48%),听懂相关音乐艺术语言(32%),根据作品进行审美再创作(28%)。鉴于以上相关数据,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详细的内容“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要求,结合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学“通识选修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方面详细制定目标,在价值塑造方面,目标是培养道德第一、民族文化修养和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转移方面,探索通识音乐艺术、红色经典音乐艺术和学术音乐艺术中的思想政治因素,提高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优秀音乐家和学术道德。在能力成就方面,注重提高学生介绍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能力,能够很好地讲述中国音乐内涵。

二、课程思政的现实可能性

(一)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教育部从20世纪90年代即开始关注素质教育,陆续出台多部相关文件,至2006年,教育部在高校公共素质教育领域出台相关指导文件中正式提出了8门通识类课程并且硬性提出学分要求。至2015年以来教育部又制定了关于美育教育的指导性意见,建议广泛推广通用基础类课程,其中包含音乐美育类课程。2019年以来,“课程思政”又以“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对美育类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美育教育的学科建设基本符合国家标准,但新时期下针对“立德树人”“成风化人”的职责还不够。所以,顺应“课程思政”的教育改革热点形势,结合其将“德育纳入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将“美育”“德育”和“课程思政”充分结合是教育改革在新时期的重要目标。

本文的研究旨在建立以符合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美育要求的通识类课程体系。在以素质教育为渠道,美育教育为内容的通识课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艺术类通识课的课程优势,最后构建一套能够使素质教育互融德育教育的音乐通识课程体系,满足日益发展的高校教育需求,是本课题在实践中的重要性所在。

通过结合与学科文化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学科文化是知识体系的总和,是学科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累的价值体系和行为习惯。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体道德教育主体文化的自我控制机制是课程思想政治实践可能性和预期效果的重要基础。

(二)通识选修课与课程思政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就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来看,课程思政作为相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关于通识选修课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不是一种相互无关的割裂关系。首先,通识选修课的教学为学生的思想政治领域发展提供丰富的科学知识背景和科学的哲学知识体系、普遍的科学理论基础,给予了思想教育领域的学生强大的科学支撑。以专业知识体系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加具有说服力、精细性和针对性。毋庸置疑的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最核心的要素。通识课教育学习时间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通常占100学时以上。此外,大学生将其职业能力视为进入和建立社会的基础,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学习同步课程。选修课的学习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现实。唯物辩证法要求高校教师正视这一最大现实,以普选课教学为突破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实践课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基础措施。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科建设的主要力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突破单一教学体系培养人才的视阈限制,恰当使用通识选修课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理念是重要因素之一。

三、课程思政的授课与考核评价方式

(一)制定有音乐教育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1.破除音乐类通识课的教学壁垒

制度保障方面,明确立德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制定教育方案和政治教育条例[1]。教师和教师应当建立评价机制和制度,会以质素评估作为评核及公布聘用最佳教师或者名教师的基本要求,切实增强教师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实现教书育人的一致性。

有意识地在音乐素养课程中加入自然、社会和科学美学的元素,强调它们与其他科目的联系,并建立以艺术科目和跨学科为主的美学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应该开放专业界限,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加学生的知识和审美储备,引领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的美好,为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从“讲什么”“怎么讲”两个维度做好音乐通识课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设计音乐感知以感悟为中心,在概念和程度上不同于对音乐的感知。“欣赏”最初是指识别和鉴赏音乐艺术作品、文化价值观、音乐作品等。但作为人才培养来说,音乐素养学习能够理解为一种情感体验和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音乐作品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内容,理解和欣赏音乐艺术意象。音乐作品内涵鉴赏是指学生因个人喜好或喜好而选择独立观看音乐。音乐类通识选是在考核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与认同,是更高层次的训练。作为一种知识型教育,通识课可以选择音乐作品,结合红色音乐文化的特点,更好地将它们与标的音乐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民族传统音乐有了更好的了解,发挥了宝贵的精神引领作用。学生充分利用自我听觉、了解本土音乐文化、演奏音乐能力和知识,主动感知音乐艺术的美。就如同资政课程建设要求“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一样,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思维教育自然将道德和美学教育纳入课程思政的计划[2]。

(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在移动互联的环境下,信息和智能技术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020年,100名学生参加了该项目的调查,其中60%的学生认为使用互联网作为学习音乐技能的辅助手段比传统课堂更有效。信息技术正在扩大教育机会,并正在向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转变,以课堂教学、在线互动教学和联合教学为中心,深入整合教育体制,使教师摆脱双重劳动,更加注重教学创新。互动式教学工具和网络学习平台不仅有助于教学现代化,而且为创新课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开展音乐风格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相关课程,教师通过教学平台上传专题视频进行课堂讨论;在课堂上讨论离线概念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协作、小组演示等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同伴交流和教师评价,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组织调整课后网上作业,收集课程反馈。研究和评估通过形成和评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占成绩总数的60%,占团体课总数的40%,学科内容与课程思想政治主题相结合的;在占总数40%的最后考核中,以讨论中国音乐家文字和作品的形式对课程的思想政治内容进行了评价。

(三)深入实践通识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基本要求

尽管培训目标和方法各有不同,但知识型培训计划的最终培训方向,与思想政治学习课程的最终方向是相对应的。求同存异的课程重点是合理的分工、合作和有序的课程体系规划,以及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以教育的共同价值观为导向,所以理顺导向,有序分工互动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的音乐艺术学习过程当中思维活跃,实践能力随着课堂的讲授增强,但相对艺术的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存在的不足时逻辑性较差,脱离了教学内容理论自身的现实。有鉴于此,音乐教育教师要严格贯彻中央关于教育发展的基本文件精神,在艺术节目中充分运用审美元素和唯物主义理论,以课程为手段充分发挥教学体系的教育功能。大学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教育的课程,把德育和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每门课程中,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开拓精神的团结性和实践训练。通过将音乐知识库的内容与思想价值观相结合,深化对音乐感知课所蕴含的思想政治要素的研究。将课程的思想政治特点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发挥好,通过欣赏和对的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实现整个课程的德育目标。

在横向方面将如“歌剧鉴赏”“声乐艺术史与名作赏析”“中外器乐作品赏析”“钢琴名作赏析”等课程联动起来,建立互补机制,根据声乐、器乐、综合艺术等作品分类,各取所长,相互协同。改革现有课程的侧重点和倾向性,针对课程思政建立共同、共通的媒介,形成系列课程,使之起到相互支撑的作用。充分掌握通识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通识课合作过程当中的节点,立足音乐作品自身在音乐欣赏课中发挥思想政治作用,将思想政治因素融入欣赏教学,将大学生德育和音乐教育相互促进作用联动起来。故此,巧妙地将思想政治因素以恰当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挖掘音乐欣赏课中的思想政治因素,是实现协同教育的正确途径。

(四)建立健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评价制度

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种评价体系,关注音乐教育通识课“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并不断完善。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五德”的要求,回归教育的根本意义。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造出更优秀的制度环境。综合运用结果、过程和动态评价的方法,敲定相对更系统、详尽的评价指标,更加及时、全面和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课程中知识转移与价值取向的结合程度,科学评价音乐学专业“课程理念”构建的教学效果。

随着科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应用,教育应更加注重价值取向。在知识驱动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避免过于单调的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主动极学习。核心专业技能和价值观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提供理论依据和价值观内容。学生更容易从内部了解自己。德育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来发展的。在音乐感知方面,学生的技术素质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欣赏音乐作品,中国将在具有红色文化价值的音乐作品和相关音乐家中强化文化信仰,热爱祖国,捍卫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地组织了“互学”评估培训活动。准确和正确调引导学生思想状态,社会热点信息、专业问题、掌控思想政治素材、实践问题、国际国内基本形式等做精细实用的教学工作,结合音乐艺术作品,使通识课与“思想政治课”无缝巧妙融合。

结语

通识课能够潜移默化地升华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定的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具备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艺术情操,提高鉴赏能力。本文对高校音乐类通识课领域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设计和分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专业通识课结合,完善教师的相应政治理论基础,突显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依托地方音乐文化特点,构建有利于大学生体系[3]。构建适合本校的音乐通识选修课工作分析体系,充分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希望能为促进高校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通识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