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红色音乐歌谣教育传承研究*

2023-09-02 06:16姚恩潼林淇淇
大众文艺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歌谣苏区

姚恩潼 林淇淇

(嘉应学院,广东梅州 514000)

一、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形成与发展

(一)客家文化是孕育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摇篮

1.中央苏区的历史背景

中央苏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1]。苏区中的“苏”就是苏维埃的意思,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苏区主要就是进行“苏维埃政权”的地方。

赣南、闽西作为中央苏区红色革命的堡垒,在革命战争时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同时,它们也是客家族群和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有“客家摇篮”的称号。在这里聚集的客家人民都十分淳朴好客,促进中央苏区革命战争的胜利。

2.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概念界定

中央苏区红色歌谣是战争年代真实的革命写照,在不同时期红色歌谣有着不同的文化寓意,处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苏区红色歌谣起到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增强共同抗敌的作用;在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央苏区红色歌谣在人民群众的广泛传唱中更是起到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缅怀革命英雄的作用。所以无论红色歌谣对于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民在传唱的时候心理有何差异,从最终影响来看,中央苏区红色歌谣是民族精神的传递、是对民族英雄的赞扬、更是对民族气节等的歌颂。

3.客家文化为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形成推波助澜

我们都知道,政治运动是推动红色歌谣产生的直接因素,中央苏区红色歌谣堪称是战火硝烟催生的革命之花,也堪称是客家文化沃土滋养的民间艺术之花。由于赣南、闽西是大部分客家人民生活聚居的地方,同时也是客家人民发展的核心区,这里的红色歌谣创作必然与客家民歌音调联系紧密[2]。可以说,中央苏区红色歌谣就是在客家文化的摇篮中日益发展起来,苏区红色文化和红色歌谣的诞生少不了客家文化的推波助澜。

(二)中央苏区红色歌谣萌芽的必然契机

中央苏区音乐文化作为我们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助推器”、在当时革命战争的社会背景下是中国人民思想的“显示器”。在当时战火纷飞的社会背景下人民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因此中央苏区红色歌谣萌芽有其必然的契机。

1.革命运动对中央苏区红色歌谣刺激作用

凌绍生老师说:“中央苏区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武装斗争,开辟和建立根据地,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把革命引向城市,争取全国革命的胜利。这就是苏区革命斗争总政治目标,苏区的音乐文化就是为这一政治目标服务的[3]”。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中央苏区红色歌谣是为政治服务,具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在宣传革命道理和鼓舞人民士气方面起到有效的作用。

我们知道客家文化孕育了苏区文化,客家文化在内容和创作等艺术表现上为中央苏区音乐文化提供了参考[4]。在革命年代,由客家山歌改编成的红色歌谣也数不胜数。通过对历史背景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苏区红色歌谣的兴起有革命运动起到的刺激作用,在特殊年代对中央苏区的军民都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2.中国共产党对苏区红色歌谣的倡导与鼓励

为了让土地革命得到更多人民群众的支持并顺利开展,中央苏区党领导人注意到可以通过苏区红色音乐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向人民群众传播正确的政治思想。在他们的倡导和鼓励下,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开始自发地传唱红色歌谣,当时的农民夜校也会教唱红色歌谣。歌曲中不仅揭露了地主阶级无情剥削和压迫穷苦人民的劣迹行为,同时也激励穷苦人民要站起来反抗地主阶级的剥削,如《暴动歌》《打倒豪绅地主》等。

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鼓励和革命运动的推动下,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萌芽有着必然契机,为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声望、激发爱国青年奋发向上方面都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央苏区红色歌谣音乐本体研究

(一)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曲调来源

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主要运用于革命宣传,其传播形式大多以歌咏的方式展开,但是由于当时的特殊背景,专业的作曲家屈指可数,所以歌曲大多采用依曲填词的方式进行,通过简洁易懂的歌词加上耳熟能详的曲调,取得省时省力的宣传效果。

1.采用学堂乐歌的曲调

学堂乐歌的兴起是在五四运动的前后发生的,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一次重要的启示,对音乐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学堂乐歌的曲调大多是我国热爱音乐的留学生归国后引进来的曲调。以沈心工、李叔同等为代表,他们回国后开始从事音乐教育事业,在新式学堂开办音乐歌唱课,主要教授的内容就是依曲填词的学堂乐歌。比如苏区红色歌谣《可怜的白军》[5]中传唱的曲调就是来自中国近代歌舞之父黎锦晖的学堂乐歌《可怜的秋香》。两者的曲调完全一致,仅歌词做了改动。

2.采用民歌的曲调再创

赣南和闽西是中央苏区红色革命摇篮,这里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在革命进行时,中国共产党和军民、群众也创作了大量的红色歌谣展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因其地理因素,很多中央苏区红色歌谣在曲调上富有强烈的地方民歌特色。为了能够让人民更快大范围传唱,在曲调的选择方面要求是人们熟悉且朗朗上口的,所以在革命战争时期,创作者多直接采用客家民歌的曲调进行填词,将想要传递的精神和内容植入到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曲调中,比如《苏区干部好作风》在当时起到很好的宣传和鼓舞作用,歌曲中加入许多像“哎呀嘞”这样的客家方言到红色歌谣中,使其与当地客家音乐文化融合在一起,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3.采用苏联等外国歌曲的曲调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苏联的部分革命歌曲也开始流传到中国,根据这些外来歌曲改编填词的歌曲也随之产生。李求实收编的歌曲《革命歌集》对国内传播外国歌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著名的《红军歌》[6]是当时中央苏区流传非常广的一首歌曲,曲调就是采用苏联的军歌《红军最强大》填词改编而来的,两首歌曲的曲调完全一样,只是在间奏部分做了相应的改编,比如部分节奏型从二八变成前八后十六,歌词改成更符合我们国情的内容。此外,也有采用欧美曲调的填词歌曲,比如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打倒豪绅地主》的曲调就是选自美国歌曲《约克兄弟》进行改编的。

(二)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主题意蕴

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本体研究可以从红色歌谣的主题入手,并且可以分为反抗压迫、歌颂苏维埃政权、配合战斗、歌唱苏区人民、反映妇女面貌、军民鱼水情与分田歌、支援革命战争七个方面。

1.反抗压迫

在土地革命期间,为了让反抗压迫的改革政策更快在人民群众中宣传,有些文艺工作者或者有文化的红军就会将改革的方针政策编写到歌曲中,通过通俗易懂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旋律在苏区人民群众中传播。比如中央苏区红色歌谣《打土豪分田地》中就唱道:“不论一行一动,兼顾团体利益。刻苦努力,严格遵守,时常注意,不要贪污”,这首歌曲通过传唱直接告诉人民群众应该要如何响应号召,有利于引发中央苏区人民的政治觉醒,使苏区人民纷纷团结起来打倒土豪。

2.歌颂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维护了工农阶级的利益,给人们带来了“自己当家作主”的希望,因此建立苏维埃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成为大家共同的心愿,所以很多歌颂苏维埃政权的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也相继产生,比如有《拥护苏维埃歌》《庆祝成立苏维埃》等,又如苏区红色歌谣《歌唱苏维埃》中有一句歌词唱:“歌唱苏维埃呀,实在好开怀,归根格结底政权顶要紧呀,诸位快快下决心呀,拥护苏维埃政权,拥护我红军呀”,直白地表达人民群众对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推崇和支持。

3.配合战斗任务

在战争时期,通过苏区红色歌谣通俗易懂的歌词和铿锵有力的节奏,激发了战士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勇气。甚至在被敌人围剿时,战士们有时也会通过演唱相关歌曲提高团队的积极性、团结性,重整队伍,不怕牺牲。比如《红军冲锋》《红军抗日先遣队》《英勇的战士》《不打胜仗不回家》等。

4.反映妇女面貌

在旧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比男人低,政治上受到一定的压迫,还要遵循一些封建礼教,但是她们在劳动群体中却是占据大部分的。红军革命后,妇女们得到解放,开始给大家展示新的精神面貌,思想也不断得到解放[7]。比如《妇女当兵歌》《女子出来当红军》《妇女翻身闹五更》等。歌曲中传唱着我们中央苏区的妇女们不比男子差,她们主动剪掉头发、扔掉绣花鞋,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惧生死的勇气投入革命战争中,成为中央苏区红军有力的后备军,为革命战争胜利做出巨大的贡献。

5.军民鱼水情与分田歌

红军百姓一家人,军民之间建立了一种血肉相连的鱼水关系。很多歌曲是群众为红军而创作,可以看出红军在群众中的德望非常高。分田歌反映当时受到压迫的人民回到自己的家乡,分到田地的喜悦。很多歌曲反映相关的土地政策与方针,让人民有田耕耘,而地主和富农也不再是主导者。比如《人民要靠稳共产党》《穷人谁不盼红军》《盼望红军回家中》等。

6.支援革命战争

劳动生产力得到解放之后,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非常高,积极支援革命战争。苏区上下掀起一股热潮,为军队储备了大量红军人才,大家团结一致参加战争。比如《上前线去》《去当兵妹放心》《剪掉辫子当红军》等。

三、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传播现状和传承策略

(一)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传播现状

中央苏区红色歌谣有其特殊性,它是由传统客家山歌孕育、变化、发展而来,有其自身的本土气息[8];其次它的民族性也十分突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经过作者不断改编加工。它标志着一个时期的历史,是当时人们智慧和爱国情怀的见证者。但是因为时代不同,如今中央苏区红色歌谣常被人们忽视,自身价值难以发挥,因此,我们应助力红色歌谣的传播,促进其良性传承与发展。

1.政府扶持待加强

要让苏区红色歌谣实现它的价值,就需要政府充足的政策扶持。就目前状况来看,红色歌谣的传承发展问题有得到一点重视,但还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没有形成一个唱红色歌谣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受到新思潮歌曲的吸引,比起红色歌谣更喜欢所谓“炫”和“嗨”的流行歌曲,这对红色歌谣的传播十分不利。当然也有部分地区已经重视中央苏区红色歌谣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系列措施,比如江西非常重视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江西创办红色歌谣会并取得不错的成效。此外,江西还有许多红色景观和红色博物馆,并安排专业的讲解人员为参观者讲解,带参观者走长征路,唱红色歌谣等。

因此红色歌谣传播过程中,政府的扶持具有重要的推动力,只有在政府的扶持下,红色歌谣才能走进社会、走进家庭、走进学校,人们才能有机会感受红色歌谣的魅力,领悟红色歌谣的深刻内涵,发挥红色歌谣的价值。

2.开发管理的欠缺

在苏区红色歌谣的传播途中,有效的开发管理也非常重要。现在市场对于红色歌谣的音像制品比较少,一些红色音乐光盘的生产少,甚至关于红色音乐歌曲的广播节目也不多见,无法较好发挥红色歌谣自身存在的经济价值。但是从调查来看,许多中老年人其实都是很喜欢听红色歌谣的,特别是老年人,由于社会快速发展,他们不懂新型设备的使用,因此不能满足听红色歌谣的需求。同时,对于红色歌谣的创新开发力度也不够。红色歌谣在战争年代受欢迎是因为红色歌谣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无法共鸣的,但是这种现象缺少文艺工作者的重视,没有依照社会的流行方向对红色歌谣进行创新,导致红色歌谣的传播受到阻碍。

3.兴趣引导的欠缺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红色歌谣的价值能充分实现,就需要正确、有效的兴趣引导。首先,传播知识最重要的场所是学校,然而很多学校并没有开展关于红色歌谣传承方面的教学,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不喜欢唱红色歌谣,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配合就不教唱红色歌谣,改唱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但是这不是正确的方式。学生不喜欢红色歌谣最大的原因是红色歌谣与养在温室的孩子们有年代感,他们不懂红色歌谣中蕴含的“美”,自然对苏区红色歌谣提不起兴趣,这就需要老师引导,通过给学生讲红色歌谣背后的历史故事等方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内心受到启发,自发地喜欢红色歌谣。其次,校园里面关于红色音乐文化方面开展的活动不多。老年人喜爱红色歌谣是因为那是属于他们的年代,在他们看来红色歌谣唱的是他们的青春,所以他们对于红色歌谣的喜爱不需要通过引导。但是当代年轻人不一样,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战争和情怀,因此要让他们对红色歌谣产生兴趣,只能通过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方式中接触红色歌谣并从中产生兴趣,从心底喜爱上红色歌谣。

4.时尚传播途径的欠缺

要让红色歌谣的价值能充分实现,用年轻人喜欢的时尚方式来传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说到时尚传播途径我们关注到当下最热门的网络手游,比如在“王者荣耀”这一款游戏中,它里面的游戏人物就融合了许多历史人物,如曹操、李白等,让大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记住一些历史人物。但是反观利用这种方式来传播红色歌谣非常少,一些以中国革命战争为题材的益智游戏也没有把红色歌谣作为音乐素材。其次,像现在大家使用比较多的短视频社交软件,里面传播红色歌谣的资源也相对较少。如果能够对红色歌谣的内容进行创新,再加上各种网络平台的推广,就有利于促进年轻人通过网络了解红色音乐文化,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歌谣、喜爱红色歌谣。

(二)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传承策略

为了能够让苏区红色歌谣得到传承,对此,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传承策略可以分为:静态陈列、多媒体展示、各种形式的红色歌谣演唱活动、红色演唱走出去、红色演唱请进来、将苏区红色歌谣变为红色旅游产品、原生态红色歌谣的直接呈现、红色歌谣与其他艺术形式、地方文化交融的复合模式这八种形式。

1.静态陈列

展览设计必须“以人为本”,把观众的需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突破设计理念。因此,静态陈列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种:

首先是开放陈列。我们可以将与苏区红色歌谣有关的歌谱打印在博物馆展示出来,在歌曲旁边再进行一些歌曲写作背景等方面的说明或者解释,让参观者直接通过自己的视觉去了解相关红色歌谣。打破之前把歌谱放在玻璃柜展示的方法,因为玻璃柜展示的字体、符号和手写谱,会影响观看效果。其次是醒目陈列。由于一些红色歌谱不显眼,参观者在参观展示厅或者博物馆时容易被忽略。所以红色歌谱的陈列位置可以摆放在更醒目的位置,方便参观者发现并且浏览。最后是艺术陈列。苏区红色歌谣的歌谱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展览品来进行艺术陈列,例如,制作一本“历史书”,把相关的革命背景和战争时产生的红色歌谣绘制成有图有文字的“历史书”,让参观者通过翻阅书籍去了解苏区红色歌谣。

2.多媒体展示

由于苏区红色歌谣是一种艺术,仅靠歌单不足以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可以通过摄影、视频等手段,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来丰富红色歌谣的传播形式。人工智能、3D视频技术等先进技术的使用,以及声、光、电的使用,使以往因技术条件无法展示的红色文化中的濒危文物转化为具有视觉、声音和触觉效果的多维实验性展览,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动态的东西。同时,将博物馆的展览形式与视频新技术相结合,将展览相关的视频、音频上传、串联共享到各相关专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帮助青少年更直观地体验和感悟红色革命精神,学习苏区红色音乐歌谣。

3.各种形式的红色歌谣演唱活动

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苏区红色歌谣的热爱,对苏区红色歌谣的传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中小学或者高校可以进行不同演唱活动形式来激起孩子们的兴趣。例如:(1)集体传唱;(2)班级练唱;(3)红色歌谣比赛;在高校中,学生的音乐素养积累得更多,因此高校的学生还可以对苏区红色歌谣改编进行舞台剧、音乐剧表演形式来加深印象。

4.红色歌谣演唱请进来和走出去

对于苏区红色歌谣演唱请进来,学校或者学院可以邀请红色歌谣演唱者进入校园授课和展示,结合教学开展阶段性的汇报演出,让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创新。此外,红色歌谣演唱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内涵“走出去”,比如很多青年喜欢在“抖音”传媒平台发布一些流行演唱,包括近几年也掀起戏曲的翻唱,而恰巧我们的红色演唱可以借助“抖音”平台,进行系列的红色歌谣翻唱,红色视频翻拍等。

5.将苏区红色歌谣转变为红色旅游产品

将苏区红色歌谣转变成红色旅游产品,可以把苏区红色歌谣的谱子制成钥匙扣,再加上当地红色革命象征的标志。当然,文创产品不仅要在产品设计上创新,在宣传方式上也要创新。可以通过微博、抖音等年轻人喜爱的方式 “提速”,以提高其“知名度”。对其他著名红色景区来说,可以大胆尝试和机关单位、学校等开展合作,为专门前来进行教育培训的单位以及研学苏区红色文化的学生量身定做关于苏区红色歌谣的书籍和文具。在传播苏区红色文化的同时,把红色歌谣也传播出去,让人们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学习。

6.原生态红色歌谣的直接呈现

原生态歌曲具有强烈音乐艺术即兴表现性,歌词结构短小,通俗易懂。为了能够让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以原生态的形式呈现出来,首先就需要表演者对于中央苏区红色革命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对演唱的红色歌谣表达的内涵能够理解并通过歌声表现出来,最后因为中央苏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文化的影响,演唱者还需懂得客家语系的咬字发音。

7.苏区红色歌谣与其他艺术形式、地方文化交融的复合模式

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戏剧、电影、舞蹈等。如果将苏区红色歌谣与其他艺术形式、当地文化交融能产生更大的意义。例如推广相应的特产,我们可以利用小品或唱红色歌谣的形式来介绍特产和当地的红色文化。或者在创作红色音乐剧、舞台剧时,也可以进行当地红色故事的介绍,以表演的形式对此进行推广。

结语

音乐具有冲击心灵,直达灵魂深处的作用,通过借助音乐的力量人们可以传递精神、抒发情感等。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产生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意到音乐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才有文艺人士和有文化的红军对中央苏区的实际情况改编创作出许多红色歌谣。通过这些音乐传递出中央苏区人民的心声,呈现出中央苏区的社会景象,表达中央苏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推崇。

中央苏区红色歌谣在当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依旧蕴含着重要的价值,是我们现在了解当时历史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传唱中央苏区红色歌谣,可以让当代青年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去认识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辛,提高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因此中央苏区红色歌谣具有重要的教育传承意义。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歌谣苏区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春天的歌谣》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