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2023-09-02 05:00李宇婕刘勇勇刘丽华
上海蔬菜 2023年3期
关键词:菌核菌核病蚜虫

李宇婕 刘勇勇 刘丽华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浙江 丽水 323500)

油菜又名油白菜,为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1],属十字花科白菜变种,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目前,我国主要栽培的油菜类型(品种)有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campestris)L.]、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L.)和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L.)。油菜生产中,病害主要有菌核病、霜霉病、病毒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菜青虫等,病虫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油菜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给种植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我们根据生产实践,总结了油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发病症状,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现将其介绍如下。

1 病害

1.1 油菜菌核病

1.1.1 发病特点

油菜菌核病的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2],属子囊菌门核盘菌属,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和越夏。春季旬平均气温高于5 ℃、土壤湿润时,菌核陆续萌发并产生子囊盘释放子囊孢子,孢子随气流传播。在油菜生长季节,病菌只在发病部位产生菌丝,通过病株与健株接触进行传播。因此,油菜菌核病在田间常呈点片状分布。

1.1.2 发病症状

油菜菌核病在油菜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多从主茎中下部衰老叶片开始发病。叶片发病后产生长椭圆形、菱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发病后期病斑凹陷,病斑中央白色、外围暗青色、边缘褐色,有同心轮纹,发病部位与健康部位的界限较明显[3]。空气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表面长出白色絮状菌丝。花瓣感病后产生水渍状病斑,病部脱落在植株健康部位会进行传染。角果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状白色病斑,病斑内部、外部均可产生小菌核。发病后期,植株茎秆、茎髓被蚀空,茎内生有黑色鼠粪状菌核,茎外部有时也会产生菌核[4]。

1.2 油菜霜霉病

1.2.1 发病特点

油菜霜霉病的病原为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Pres.)Fries],属卵菌门霜霉属真菌。寄生霜霉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目前国内主要有寄生霜霉芸薹属、萝卜属、荠菜属3 个变种。病菌通常以菌核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以菌丝体潜伏在植株体内越冬。南方地区冬季较温暖,病菌还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在不同植物上辗转侵害的方式越冬。春季菌丝体在带病植株体内产生孢子囊,孢子囊被释放后随气流和雨水传播。在气候及栽培条件适宜时,发病部位不断产生孢子囊侵染植株,导致病害蔓延。

1.2.2 发病症状

油菜霜霉病在油菜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叶片发病后,正面出现浅绿色小斑点,以后逐渐转为淡黄色,呈不规则多角形,叶背面长有似霜的白色霉层,发病后期病叶变褐枯死。全株受害严重时,整株呈褐色枯死状,布满霜霉。花梗染病后,顶部肿大弯曲,呈“龙头拐”状,花瓣和相连的角果、茎秆上形成不规则黄色斑块,斑块上生有白色霜状霉层。

1.3 油菜病毒病

1.3.1 发病特点

油菜病毒病又名油菜花叶病,植株感病后抗性变弱,从而更易感染菌核病、霜霉病等。油菜病毒病的病原物有很多种,主要为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virus,Tu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virus,CMV)、油菜花叶病毒(Youcai mosaicvirus,YoMV)[5]。我国油菜病毒病主要的病原物是芜菁花叶病毒,在长江流域油菜病株中该病毒占80%左右。芜菁花叶病毒粒体线条状,黄瓜花叶病毒粒体球形,两者主要以蚜虫非持久性传播为主,汁液也可传播;油菜花叶病毒粒体杆状,主要通过汁液传播。油菜病毒在带病植物体内越冬,春季旬平均气温10 ℃以上时,植株开始出现病症,病毒通过蚜虫在病、健株交叉取食完成再侵染。病毒在十字花科蔬菜体内越夏,秋季再由有翅蚜携带到早播十字花科蔬菜上,侵染秋季种植的冬油菜。

1.3.2 发病症状

不同类型的油菜感染病毒病的症状不同。甘蓝型油菜感病后,叶片呈黄斑型、枯斑型、花叶型3 种不同症状。黄斑型病叶表现为受害部位产生淡黄色或橙黄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央有1 个黄褐色或黑褐色的枯点;枯斑型病叶表现为受害部位产生淡褐色至褐色枯斑,病斑边缘稍褪绿,枯斑中心有1个黑点,或在叶片上散生若干黑褐色枯斑;花叶型病叶新生叶发生较多,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支脉半透明状,有时会出现疱斑、叶片皱缩。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感染病毒病后,苗期表现为明脉和花叶,叶片皱缩,病害发生较轻时植株可越冬,但植株矮化,即便能开花结果,也易出现角果多且畸形、籽粒少等现象,植株会在籽粒成熟前枯死,发病严重时植株无法越冬。

2 虫害

2.1 蚜虫

油菜蚜虫主要有桃蚜、萝卜蚜和甘蓝蚜3种[6],统称菜蚜。蚜虫刺吸植株汁液,导致受害部位卷缩,虫害严重时植株枯死;蚜虫排泄的蜜露可引发煤污病,严重影响植株光合作用;蚜虫还可携带多种病毒,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蚜虫繁殖能力极强,1年可发生30多代,冬季以成虫和若虫在油菜菜心越冬,春季气温回暖后开始危害植株,春、秋两季发生量较大。蚜虫传播的病毒多为非持久性病毒,所以蚜虫在试探吸食过程中即可完成获毒和传毒。(1)桃蚜。桃蚜成虫分有翅胎生雌蚜、无翅胎生雌蚜、无翅有性雌蚜和有翅雄蚜4种。成虫体表无白粉,头部额瘤明显,腹管细长,中后部稍微膨大,长于尾片,有翅蚜腹部背面有黑色大斑,虫体呈绿色、赤褐色或橘红色。(2)萝卜蚜。萝卜蚜分有翅胎生雌蚜和无翅胎生雌蚜2种。成虫体表覆薄粉,头部额瘤不明显,腹管较短,与尾片长短大致相同。成蚜腹部背面两侧有2 条纵向的黑褐色斑点带,虫体呈灰绿色至黑绿色。(3)甘蓝蚜。甘蓝蚜与萝卜蚜相似,成虫体表覆薄粉,头部额瘤不明显,腹管很短,腹部背面有若干条暗绿色或黑色横带,虫体呈黄绿色或暗绿色。

2.2 菜青虫

菜青虫主要在油菜幼苗期发生[7]。初龄幼虫在油菜叶背啃食叶肉,三龄后将叶片吃光只剩叶柄,造成植株枯死。幼虫生长最适温度为25 ℃左右,靠近菜园地、住宅区的油菜田虫源多,虫害严重。菜青虫1年发生多代,主要危害期为每年9~11月的第7~9代[8]。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减少初侵染源,防止种子带菌[9],选无病和性状优良的植株取其主轴中段留种;实行轮作,避免重茬;适时播种,根据预测预报在病害大流行年份延迟10~15 d 播种,可起到一定的避病作用;油菜田周围不宜种植桃树和十字花科作物,田间套种玉米,可阻挡有翅蚜迁入,减轻病毒病的发生或推迟病毒病的发生时间;油菜播种后,行间覆盖乳白色、银灰色或黑色薄膜,田间悬挂银灰色薄膜,可趋避蚜虫;合理密植,提高田间通风透光率;加强苗期管理,及时拔除病苗;及时清沟排水,做到雨止田干;及时清理田埂杂草,减少有翅蚜的迁入量;油菜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路旁和脱粒场的病残体,并将其集中烧毁。

3.2 生物防治

防治油菜菌核病有效的寄生真菌有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绿粘帚霉(Gliocladium virens)等[10]。盾壳霉是核盘菌的一种重寄生菌,有破坏性寄生作用,并产生抗真菌物质和溶菌作用,杀死病原菌的菌丝体和菌核。此外,芽孢杆菌(Bacillusspp.)和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等也可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

蚜虫的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天敌、寄生蜂、寄生病原菌和生物源农药来灭蚜,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七星瓢虫、烟蚜茧蜂、白僵菌等。马铃薯与油菜田交错,且2 种作物同时种植,使七星瓢虫和蚜虫同时出现,可有效降低蚜虫的种群数量;释放寄生蜂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蚜虫的发生数量,但防治效果有滞后性,且成本较高;蓖麻的根茎叶中含有微量的毒蛋白[11],且会散发独特的气味,蚜虫取食后会中毒,种植蓖麻可有效防治蚜虫(该方法在我国北方地区应用广泛)。

3.3 化学防治

油菜盛花期,可选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雾防治油菜菌核病,7~10 d 用药1 次,连喷2~3 次;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50倍液喷雾防治油菜霜霉病。油菜生长前期适当减少用药量,后期酌情增加用药量,大雨或连阴雨后需及时补喷。

每hm2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300 g,或用25%吡嗪酮可湿性粉剂200 g兑水600 L喷雾灭杀蚜虫和菜青虫。

猜你喜欢
菌核菌核病蚜虫
蚜虫婆婆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羊肚菌菌核人工栽培实验研究*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一株产菌核曲霉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液态地膜+甲基硫菌灵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