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琦
【摘要】近年来扶持优秀青年电影人成为电影行业重要议题之一,不论是电影节展还是行业协会纷纷推出青年影人创投计划。本文对目前国内的创投对象、内容、孵化流程、评审机制等方面进行梳理,选取50位至少有一部院线/网络长片或两部电影节参展短片的青年导演,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对青年导演基本信息、从业状态以及他们面临的问题进行研析,根据青年导演实际需求对目前国内青年导演创投扶持计划提出具体建议,给国内电影节展、行业协会以及影视公司的创投扶持体系提供一种可资借鉴、可操作性的方法与路径。
【关键词】青年导演 群体需求 扶持建议
本文是2022年山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国产影视剧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研究”(编号: SSKLZXKT20220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为加快培育青年影人,近年来青年导演扶持计划层出不穷,创投更是成为了电影节展的标配。最新数据显示, 2023年3月,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板块累计收到有效项目共874个,相比去年增长近2. 5%。创投项目823个,其中体育类项目50个;制作中项目51个,项目创投征集数量已经连续四年呈现增长态势。2023年4月,青岛影视周公布了12组入选“金钥匙创投”计划年度片单的作品,同时宣布增设“箸笔”基金扶持年轻创作者。虽然国内各大创投逐渐为青年导演与行业资源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然而,从项目实际成活率来看,部分创投项目未达预期。本文从青年导演实际需求角度出发,研究青年导演的真实生存状态,他们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创投,他们最渴望收获什么?通过实证分析,探寻青年导演群体需求,建立和创投方的对话体系,掌握未来青年导演从业者发展趋势。
创投,即创业投资,电影创投旨在为电影制作人提供机会,向国际电影业推出他们的想法,并为项目融资。[1]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创投扶持计划约有30多个,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电影节展创投,如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2007年)、FIRST青年电影展“电影市场·创投会”(2011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项目创投板块”(2012年)、平遥国际电影展“平遥产业板块”(2019年)、海南岛国际电影节“H! Action创投会”(2019年);二是电影公司商业创投,如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2016年)、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2017年)、REELFOCUS真实影像计划(2022年);三是行业协会创投,如“青葱计划”(2015年)、“金钥匙创投”(2023年);四是个人名义创投,如贾樟柯“添翼计划”(2010年)、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主办的“成龙A计划”(2015年)[2]。这些创投项目均重在项目发掘、展示、培育以及项目投资融资。虽然各大创投形式和内容上略有差别,但总体来看均主要向青年导演提供资金、培训、产业链服务等扶持。
(一)资金支持
电影作为一种产业,首先要解决钱的问题,没有钱再好的剧本也无法实现。当下国内创投几乎均会为创作者提供资金支持,主要分为现金奖励和设备服务奖励两类。现金奖励方面,资助金额主要集中在5至50万元的区间,如First青年电影展创投会资助5—10万元、平遥国际电影展创投会资助5—50万元、“金钥匙创投箸笔基金”入选者可获得10万元生活费以支撑限期一年的剧本写作;设备服务方面,包括法律服务、设备器材服务等,如上海国际电影节提供价值12万元人民币的法律服务, REELFOCUS真实影像计划提供30万元设备器材租赁券。这将给刚入行或尚未入行的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与物质保障。
(二)孵化培训
目前国内一些创投环节采用了分享课程、短片拍摄工作坊、创投路演、后续项目跟进等多元孵化形式。创投训练营将目光从项目落到新人个体上,通过电影行业一线的导演、专家学者开设讲座,帮助新人更好的进入行业展开实践。例如, 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推出新人孵化创投训练营,入围学员将参加培训工作坊、论坛等电影节主要活动,为新项目开发做好准备。2021年FIRST训练营除了开设导演课程之外,制片、摄影、美术、录音这四项工种均开始孵化新人。[3]2023年北京国际电影节邀请到了中国导演张艺谋,土耳其导演、编剧努里·比格·锡兰,德国导演、编剧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等人担任主讲嘉宾。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电影节展、业界影视公司开始对电影新人展开孵化培训。
(三)产业链服务
随着创投体系逐渐成熟,部分创投主办方会从资金、剧本,到拍摄制作,再到后期宣发,为青年导演提供几乎全产业链服务。除此之外,一些目光敏锐的创投主办方在近两年展开跨界战略布局,通过引进优酷、爱奇艺、猫眼等战略合作伙伴对行业渠道与优质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如: 2022年, REELFOCUS真实影像计划携手开心麻花,增设“发现喜剧未来”通道,向国内外征集优秀喜剧导演、编剧,并优先参与开心麻花影视剧、人才培养班项目; 2023年,北京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人论坛围绕艺术创作、类型题材、宣传发行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中国电影产业链开拓更多通路;再如: 2023年,金钥匙创投计划汇聚出品方、投资人、制片人精准对接市场和观众,助力年轻创作者实现剧本拍摄和宣发上映。
面对层出不穷的创投,本文旨在调研青年一代创作者的生存状态及其真实需求。由于笔者深度参与REELFOCUS真实影像计划、平遥国际电影展产业板块相关工作,因此依托电影节展,用滚雪球法调研了50位想要在业内持續发展的青年电影导演,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 1.设置问卷。通过阅读文献,了解相关数据和信息,确定问卷具体形式,选取出生于1983年—2004年、至少拥有一部院线/网络长片或2部以上电影节参展短片的青年导演作为研究对象,问卷从青年导演基础信息(6项)、从业状态(8项)、面临问题(7项)三方面入手共设计21个问题。2.咨询电影行业专家,对问卷的主题设置和语言表达进行咨询,确保问卷设计合理。3.问卷预测。通过“问卷星”APP发放回收10份预测问卷,并对问卷进行内容效度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修改了1个问题选项,“对目前中国影视产业从业者专业度的评价”这一问题答案中,将“编剧/导演/制片人/摄像/剪辑/视效/演员/其他”修改为“编剧/导演/制片人/摄像/灯光/剪辑/视效/服化道/演员/宣传/发行/其他”。4.最终形成本研究的正式问卷。在“问卷星”APP线上发放问卷,并通过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除此之外,本文设计了深度访谈环节,对15位曾经在电影领域工作过或参与过创投环节的青年导演采用面对面座谈和电话交流的形式进行访谈。
(一)基本信息
此次调查问卷从性别、年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是否科班出身、有无剧组经验六方面对青年导演基本信息展开调研。受访青年导演中,男性占 77%。出生年份多集中于1987—1996年,比例占总受访者的近80% (见表1)。青年导演中大多数目前在北京生活或学习,占比高达75%,其余分布在上海、广东及其他省份,还有2%的导演生活在国外。90%的受访导演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这其中有近三成导演拥有海外求学经历。受访者中, 82%的受访者是本科学历出身,是一批具备学识水平和专业水准的高素质人才。63%的导演在自己的作品之前曾在剧组进行实习,这些经历也为导演创作自己的作品积累了经验。
(二)从业状态
受访导演中超过半数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都是短片或广告。在拍摄第一部作品时,超过四成新人是依靠家人和朋友筹资。被采访的青年导演中,仅有 2人能够拿到超过百万的制作经费来打造自己的首部作品。从拥有完整剧本到资金到位,大多数作品的筹措时间都在一年以内(见表2)。
网络平台的崛起,给了青年导演们越来越多的展示途径和获得商业回报的渠道。在访谈中有导演表示,其作品首先在网络上发布,引起了一定反响后,被制片方看中,才有了以后的项目合作。青年导演在网络平台上完成首发的比例达到39%,还有23%的青年导演作品在电影节/展上完成首发,其余20%的青年导演通过小规模放映完成首发,几乎没有导演通过院线完成首发(见表3)。在深度访谈过程中,多数青年导演表示只要是好内容都会愿意去尝试,无所谓什么形式或平台。这些青年导演认为新导演不必局限于长片或短片,只要有合适的机会都可以尝试,如果有机会可以在剧组工作和学习他们认为是很好的成长路径。
(三)面临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 63%的受访导演认为观众的口碑是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其次就是业内给予的肯定和荣誉,个人收入并未排入前三名。可以看出相比收入,他们更看重观众和行业的认可。回顾自己作为导演的职业历程,多数受访导演表示,制片发行渠道是最迫切的需求,第二位希望得到的支持是从业训练,具体到生活素材该如何积累这一问题困扰着诸多青年导演(见表4)。部分青年导演提到了制片方能否给予青年导演在项目中充分发挥的空间的问题。半数受访者认为,中国影视产业观众基数大、市场潜力大,但中国影视产业最缺乏的是能衔接行业实操的培训,也有导演认为,行业协会的支持以及相关行业标准的确立也相对匮乏。受访导演对于中国影视产业从业者中在服化道、剪辑、灯光等偏技术类工种专业认可度较高,专业制片人及优秀编剧成为影视团队中最紧要的需求。
要使青年导演成为电影行业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就必须找准青年导演紧迫需求与行业所能提供的结合点,实践过程中科学借助ERG理论[4]所关注的三个维度:生存、关系、成长,针对不同青年导演的不同需求,建立并不断完善青年导演培育体系,充分调动青年导演职业化积极性。
(一)生存需求:鸣之通其意
许多青年导演离开学校不久,缺乏社会经验,在短期内不能快速实现作品成名的强烈愿望,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在此就出现了“受挫———回归”现象,即在较高层次的需求不能满足时,就退而追求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因此在刚入行时,青年更渴望的是在资金保障、政策支持、自身技能提高上让青年导演感觉有盼头,为实现更高层次的追求打好基础。
1.增加剧组磨砺实战机会。目前高等院校培养的青年导演与电影行业仍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通过调查问卷也可看出,青年导演本身很渴望能进入其他剧组团队中锻炼自己。过去三年,青年导演尤其是学生导演缺失机会去实操锻炼,不论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仅靠一两部学生作业无法熟悉真正的电影产业流程。能加入训练营的导演只是很少一部分有幸被选中的青年人,并且多数训练营还停留在大师班的讲授环节上。教育行业以及创投在孵化嫡系导演时,建议增加剧组实战机会,让青年导演从进入影视圈起就能打下扎实功底。一个导演应该尽可能多的尝试不同的剧组职位,才能更清晰精准地进行预算控制和管理。
2.设立青年导演行业基金。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 45%的青年导演第一部作品都是在家人、朋友的资助下完成的。虽然目前已经有大量资本注入创投环节,但这些资金被分配在少数人手中。建议通过设立青年导演行业基金,使更多青年导演可以有机会通过基金会筹集款项;在技术支持方面,青年導演一方面可以利用创投影视公司协助,另一方面可以积极邀请母校或业内老师提供技术帮助;在政策支持方面,官方应积极为青年导演开辟绿色通道,对青年导演事业相关环节减税或免税;还可以创新举措,为青年电影创作人员提供信贷基金等金融支持,为青年导演拍摄影片拓展渠道。
3.明确业界选拔规则。目前创投环节中有几点问题:一是各电影节展创投环节与孵化模式雷同,选拔目标对象不是非常清晰;二是各创投每年评委不固定,口味不一;三是很多电影节在选拔的过程中过分重视青年导演过去所获得的荣誉。笔者认为合理设置选拔标准是创投实行好坏的关键,一是形成样片拍摄机制。目前国内电影节展创投主要通过公开答辩的方式获取投资人的信任,没有形成影像表达。二要收集青年导演详实的个人资料,了解他未来是否想持续从事导演工作,有过剧组经历为宜,人品是否好,是否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沟通、组织活动能力,这样在创作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推进项目。三是要公开、公正选拔过程,尽管当下创投呈井喷之势,但是不少创投并没有明确自己的投资需求或偏爱的电影类型,笔者建议明细各自创投的定位,在官网上公示出选拔条件为宜。
(二)關系需求:食之尽其才
奥德弗认为,关系包括爱、归属感、友谊、尊重等因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这就需要外围用更多实际行动支持青年导演的拍摄,为青年导演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为青年导演传道授业,沟通圈内人脉。
1.实施帮带协作制度。目前已有的创投多数都会定期举办大师班分享、大师班课堂来完成培训扶持,笔者建议可以采用帮带协作制度,青年导演刚刚开始职业道路,缺乏实战工作经验,这种前辈带新人的关系定位为“协作”,不是以前辈为主新人为辅的形式,而是基于对青年导演的尊重和信任,帮助学生导演尽早熟悉工作,完成角色的转变,使青年导演树立起完成作品的信心。
2.搭建畅通交流平台。要建设起青年导演制片人群体之间、创投主办方之间两类交流平台。在调查问卷中,青年导演十分渴望优秀制片人、特效师、演员资源共同协作,尤其紧缺专业制片人的加入, 2022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训练营的20位名额中不仅有10位导演,还有5位制片和5位编剧,这便于让他们在平等交流的对话氛围中展开合作。[5]除此之外,要畅通国内创投主办方间的交流,因为每一个平台资源不同,既竞争又合作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3.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行业媒体要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新闻媒体一要积极宣传创投扶持政策,二要宣传优秀影片及最新行业趋势,三要加大对优秀青年导演的宣传和报道,大力宣传青年导演成功经验、做法。通过一系列积极的宣传报道,引导社会对青年导演和创投计划有更多关注和支持。行业媒体要提供包括政策法规、产业链的相关信息,使青年导演了解行业新信息,帮助青年导演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成长需要:策之以其道
成长需要是在生存需要和关系需要已得到充分满足的基础上的人的最高需求,这时人们往往渴望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希望得到上升通道。到达这一需求层面时,每个青年导演的需求不尽相同,动态激励扶持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后创投动态管理。目前国内的训练营,普遍时间较短,仅靠几部短片不能完全判断出青年人的长片掌控力,各个电影节展缺少“后创投”的进一步孵化与培育机制。笔者建议建立青年导演人才库,加强青年导演动态管理。例如:在获得电影节奖项或已经拍摄完成后,是否需要在后期加强对制作中项目的宣传发行扶持。除此之外,主办方要给予立志于扎根影视行业的青年导演激励措施,建立以长片为主、多岗位锻炼的模式,创新“草根/学生导演———职业导演———院线导演———知名导演”的导演培养链,给青年导演提供与之匹配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拓宽青年导演未来的成长空间,满足有能力的导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形成分众化扶持特色。目前的创投不乏项目雷同的情况,一个项目在某节展上亮相后,极其容易在其他节展上来回流转,占用了本来就紧张的行业资源。创投主办方应该明确定位,既可以对青年导演形成差异化、多样化选拔,不断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又能使主办方的活动保持持久活力,提升活动质量。
本次调研虽然仅有50位青年导演参与,远远不能覆盖并完全代表这个群体,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不断发展的,特别是对青年导演来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求。在今天这样一个技术、知识、观念快速发展变化的环境下,正确的激励扶持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实现按需激励,才能更好地孵化优秀青年导演,促进电影行业持续发展。
注释
[1]刘帆,臧连荣.十年来内地电影节展项目创投研析与思考[J].当代电影, 2021 (8): 49.
[2]李卉,陈旭光.新力量导演的“电影节生存”与艺术电影的多元样貌[J].长江文艺评论, 2020 (4): 14.
[3]刘琨.论青年电影人才的扶持与培养———从北京国际电影节说开去[J].当代电影. 2021 (8): 59.
[4] ERG理论是耶鲁大学克莱顿·奥德弗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重组,于1969年提出。该理论中提出人的基本需求有三种,即生存( Existence Needs)、关系(Relatedness Needs)和成长(Growth Needs),简称为ERG理论。Alderfer CP. 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969 (4): 142-145.
[5]王晔.上海国际电影节新人培养体系思考与实践[J].上海广播电视研究, 2020 (7): 120.